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帝國主義干涉中國內政的表現是( ) A.在亞太地區建立一系列軍事基地,威脅中國的安全 B.派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C.武裝侵略朝鮮,逼近中國邊境 D.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 2. 從農民擁護新生政權的角度看,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義的是( ) A.為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B.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消滅了地主階級 D.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3. 列哪一項成就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取得的( ) A.南京長江大橋 B.大慶油田的建成投產 C.上海寶山鋼鐵公司 D.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 4. 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摘自(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D.《雙十協定》 5. 安徽省撫州市某地有一社區叫作“豆腐社”,當地老人說這是當年按國家政策,將從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業者組織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產合作社”而得名。這一名稱最早可能出現在( ) A.土地改革時期 B.三大改造時期 C.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 6. 中共八大的功績在于( ) A.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B.為我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方向 C.為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在思想上作了準備 D.把全國人民和全黨團結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 7. 某同學在網上看到許多毛澤東主席像章,其中一枚像章背后刻著的數字表明是“1969年6月”制作。由此可以斷定該像章是( ) A.建國初期的 B.抗美援朝時期的 C.“文化大革命”時期的 D.三大改造時期的 8. 建國以來我國在空間技術領域不斷取得驕人成就,取得上述成就與“兩彈一星”精神分不開,而這種精神的核心是( ) A.愛國主義精神 B.科技創新精神 C.團結統一精神 D.艱苦奮斗精神 9. 有關家庭聯產承包制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 C.體現了多勞多得的原則 D.農民的產品全部上交 10. 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下列措施中不屬于城市改革的是( ) A.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B.建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 C.實行政企分開,經營責任制 D.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1. 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是( )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 B.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 C.沿海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 D.內地──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 12. 我國的特別行政區與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的最大相同之處是( ) A.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B.都有自己的法律 C.都實行相同的社會制度 D.都是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 13. “粵海銷煙揚我威,但悲港島易英徽,前仇舊恨今盡雪,只緣華夏已騰飛。”作者凌青(林則徐的后裔)在詩中表達的信息不包括( ) A.虎門銷煙揚我國威 B.人民解放戰爭勝利 C.香港回歸洗雪國恥 D.改革開放國力增強 14. 下列史實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1992年11月,大陸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達成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 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A.祖國統一 B.外交成就 C.軍隊建設 D.民族團結 15. 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得以恢復,這時我國外交正處于( ) A.與西方的緊張期 B.與蘇聯的蜜月期 C.與美國的改善期 D.與日本的建交期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很重視民主政治建設,但也走了不少彎路。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國大趨勢》中認為:中國沒有以民主的名義使自己陷入政黨爭斗的局面,而是以一黨體制實現現代化,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縱向民主,形成穩定的關鍵。 (1)材料一論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確立的哪一制度?它的建立與哪次會議的召開有關? 材料二 我們這次會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 ——毛澤東在1954年某次會議上的講話 (2)材料二中會議的名稱是什么?這次會議被稱為“里程碑”主要是因為該會議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獻?這次會議的召開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有何作用? 材料三 1968年,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誣陷為“叛徒、內奸、工賊”,被開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的一切職務,一年后,劉少奇在河南開封含冤病逝。 (3)材料三中,國家主席被批斗和迫害致死,說明了什么? 材料四 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是。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鄧小平 (4)請你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對民主與法制的認識。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鄭成功 材料二 第一條 為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 第三條 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的干涉。 …… 第五條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國家和平統一后,臺灣可以實行不同于大陸的制度,高度自治。 …… 第八條 “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 ——《反分裂國家法》 (1)材料一中鄭成功確認“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其歷史依據是什么?“余既來索”的結果如何? (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清朝為加強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何重大意義? (3)根據材料二,指出臺灣問題的性質和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根本目的。 (4)《反分裂國家法》提出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兩種方案。你認為實行哪種方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為什么? 18. 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有了“中國的聲音”,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 《喬的笑》,是新中國外交成就上的一張照片,文字說明為:該照片拍攝于1971年11月的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中。 材料三 它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宣布成立、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已成為維護成員國共同利益、促進成員國互利合作的有效機制,成為實現持久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請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國聲音”主要指上世紀5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的什么主張? (2)材料二中提到的國際會議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到的“它”是一個什么組織? (4)根據上述材料,說明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一貫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DDBB 6-10ACBDA 11-15ADBAC 二、非選擇題 16.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3)說明了“文革”中民主與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4)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當家做主、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們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 17. (1)元朝疆域遼闊,臺灣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2)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3)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是中國內部事務。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4)方案有和平統一和武力統一兩種,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同根同源;“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等;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或:武力統一的可能性更大。因為“臺獨”分子的破壞;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擾等。) 18.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 (2)第26屆聯合國大會。 (3)“上海合作組織”。 (4)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