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抓住關鍵詞是學習歷史很重要的方法之一。與“1368年”“稱帝”“應天府”這些關鍵詞語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 A.朱元璋 B.趙匡胤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2. 張三豐是生活在明朝的一位書生,他的夢想是狀元及第,光宗耀祖。那么他在平時必須要努力學習( ) A.唐詩宋詞 B.漢賦元曲 C.四書五經 D.琴棋書畫 3. 如圖是明朝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圖中的③代表的歷史事件是( ) A.明朝建立 B.明成祖遷都北京 C.戚繼光抗倭 D.明朝滅亡 4. 17世紀中期,曾侵占我國的寶島臺灣的殖民者是( ) A.葡萄牙 B.荷蘭 C.英國 D.俄國 5. 維護國家統一,打擊民族分裂勢力,是任何一個國家統治者的重大治國策略之一。清朝前期統治者為加強對西北邊疆的管理,設置了( ) A.駐藏大臣 B.臺灣府 C.伊犁將軍 D.烏里雅蘇臺將軍 6. 清軍取得平定噶爾丹與大、小和卓叛亂的勝利,其主要原因是( ) A.清軍執行只誅首惡、不殺無辜的政策 B.大、小和卓建立了割據政權 C.叛軍到處殺人放火,奸淫擄掠 D.平定叛亂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正義之舉 7. 清朝前期,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主要集中在( ) A.紡織業 B.旅游業 C.運輸業 D.服務業 8. 全國人口達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的情形出現在( ) A.唐朝太宗時期 B.明朝萬歷時期 C.清朝康熙時期 D.清朝乾隆時期 9. 下圖是清朝《盛世滋生圖》(局部)所展示的蘇州斜橋商市。該圖所反映的我國清朝時期商業發展的一個典型特點是( ) A.出現了農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邊境貿易繁榮 D.商業市鎮興盛 10. 清朝的時候有一位外國使節來到中國,他先聲明自己不會向中國的皇帝下跪。但當他走到太和殿前時,這位使節再也支撐不住了,“撲通”跪在了地上。他說:“我跪的不是中國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國偉大的建筑。”此處“偉大的建筑”指的是( ) A.故宮 B.圓明園 C.頤和園 D.天安門 11. 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是( ) A.《紅樓夢》 B.《西游記》 C.《水滸傳》 D.《三國演義》 12. 京劇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劇種,它形成于( ) A.雍正、乾隆年間 B.乾隆、嘉慶年間 C.道光、咸豐年間 D.同治、光緒年間 13. 明朝時期官吏戰戰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膽。這是以下哪個機構的設置所產生的后果( ) A.通判 B.三司 C.御史 D.廠衛特務機構 14. 統治集團吏治腐敗,財政匱乏,軍備廢弛,土地集中,賦稅繁重,各地人民起義不斷。清朝由強盛走向衰落開始于( ) A.康熙后期 B.雍正后期 C.乾隆后期 D.嘉慶前期 15. 某興趣小組在學習“清朝歷史”時,制作了一張學習卡。與學習卡內容相對應的是( ) 學習卡片 學習卡片 表現 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限制商民出海 表現 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目的 維護清王朝統治 影響 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A.社會風貌 B.君權強化 C.民族關系 D.閉關鎖國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一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乃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材料二 隋唐時期,國家選拔官吏的制度較前代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注重人的才能。……唐太宗在端門看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入,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意為牢籠)中矣。” 材料三 明清時期,舉子考試的命題范圍有了限制,答題的形式也進行了嚴格的規范。 (1)材料一中的“選舉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這一制度開始于哪個朝代? (2)隋唐時期選舉考試常設的主要科目有哪些,寫出其中一個。根據材料二,唐太宗高興的原因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這一考試制度發展到明清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影響如何? (4)你認為我們今天的考試制度有無弊端?如果有,請舉一例,并說出你的改進建議;如無請說出你最滿意的一點,并說明它的合理性。 17. 閱讀下列圖片,回答問題。 (1)圖一、圖二分別反映了什么內容? (2)觀察上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圖中情景出現的原因。 (3)依據所學知識,談談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18. 閱歷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對外交往往往體現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中國歷史上有過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時期,也有過與世隔絕的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列圖片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對外聯系的概貌。 圖一 圖二 圖三 材料二 “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二的大帝國,不顧時世,安于現狀,人為隔絕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 ——韋爾斯《世界史綱》(英國) 請回答: (1)與圖一、圖二對應相關的唐朝對外交往的史實分別是什么? (2)圖三反映了明成祖對我國對外交往的壯舉,這個壯舉指的是什么?他最遠到達什么地方? (3)材料二中的“帝國”指中國的什么朝代?這個帝國是怎樣“人為隔絕于世界”的? (4)綜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國運的興衰與它所采取的對外政策有很大關系,這種歷史的經濟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CDBC 6-10DADDA 11-15DCDCD 二、非選擇題 16. (1)科舉制度 隋朝 (2)明經科或進士科 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了大批有才能的人,擴大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3)明清時期,采用八股取士制度,科舉考生的學習完全脫離現實生活,沒有實際能力,成為統治者的統治工具。 (4)開放性題,言之有理即可。 17. (1)圖一:清朝前期,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荒蕪的土地得到開墾,農業生產得到發展。圖二:乾隆時經濟繁榮,商業發達。 (2)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重視農業生產,推行墾荒政策,農業得到恢復并有較大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農業的發展又對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3)農業:耕地面積增加,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有較大發展,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商業:商業發達,商品貿易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 18. (1)圖一是鑒真東渡;圖二是玄奘西游。 (2)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3)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4)實行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合作,取長補短,發展自己。(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