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草根”是近年來流行的一個詞語,它的基本含義是群眾的、基礎的、鄉村地區的。這一詞語適合描述下列哪一位皇帝( )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2. 某校歷史興趣小組準備開展以“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下列符合主題的有( ) ①廢丞相,設三司 ②設置廠衛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設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 李自成起義提出的口號是( ) A.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B.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C.均田免賦 D.大楚興,陳勝王 4. 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主要是因為他( ) A.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B.在東南沿海進行了十幾年的抗清斗爭 C.屯田墾荒,開設學校 D.將大陸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傳授給高山族人民 5. 清朝時西藏與中央政府的聯系更加緊密,下列哪位皇帝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封號( ) A.順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6. 清朝前期,率領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的首領是( ) A.戚繼光 B.渥巴錫 C.鄭成功 D.鄭和 7.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對外交往頻繁,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以下內容能夠反映明朝經濟發展的有( ) ①引進玉米、甘薯等作物 ②景德鎮成為制瓷中心,盛產青花瓷 ③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出現許多較大商業城市 ④出現了有名的商幫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 電視劇《喬家大院》和《胡雪巖》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再現了歷史。劇中主人公分別是清朝時期晉商和徽商的代表,他們的經濟活動促進了清朝哪一行業的繁榮( ) A.農業 B.手工業 C.商業 D.外貿業 9. 下面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況簡表。判斷清朝前期人均耕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號 時間 人均耕地數(畝) 康熙二十年 1681 27.92 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A.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人口快速增長 C.耕地面積大量減少 D.土地兼并嚴重 10. 北宋開封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被逼上梁山,參加農民起義。這一文學形象出自( ) A.《西游記》 B.《紅樓夢》 C.《水滸傳》 D.《三國演義》 11. 小軍準備撰寫關于明代手工工業生產的歷史小論文,首先要查閱的著作是( ) 12. 中國古代的戲曲藝術發展到清代,進入了一個更為繁榮的時期。此時最有影響的戲劇是( ) A.黃梅戲和京劇 B.漢調和京劇 C.昆曲和京劇 D.漢調和昆曲 13. 明初,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上朝,朱元璋問他為何昨晚不悅,宋訥大驚。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晚生氣表情的畫像。這件事反映的實質是( ) A.君權的強化 B.君臣關系親善 C.君臣關系緊張 D.大臣晝夜忙于政務 14. 乾隆皇帝在位時期,很多官員自保平安的經驗是不與別人有文字往來,凡沒用的文稿一定要燒毀。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度的影響 B.八旗制度的影響 C.文字獄的影響 D.八股取士的影響 15. 清朝前期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其含義是( ) A.封閉關口,固守疆域 B.不許外國人來華貿易 C.增設關稅,加強管理 D.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征東,分鎮藩服。” 材料二 有位學者指出:“中國政治傳統中,君權和相權的關系,是一部不斷摩擦、不斷調整的歷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行政制度?始于哪個朝代?明朝取代它的機構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丞相的設立始于哪個朝代?宋太祖時,相權發生了什么變化? (3)哪位皇帝廢除了丞相一職?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如下表 年代 耕地面積 1661年(順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材料二 湖廣熟,天下足。 材料三 康熙年間大力推行鼓勵墾荒的措施,至乾隆時已經是“人民戶口百倍于前。地無不耕之土,水無不網之波,山無不采之木石,而終不足以供人之用。” (1)材料一從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積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變化是由哪些因素導致的? (2)材料二這一現象出現在什么時期?這與材料一有何聯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問題?根據材料三指出其出現的原因。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時,自以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無須與外國互通有無。”并下令關閉沿海其他口岸,只留廣州一個口岸對外通商,并以《防夷規條》限制外國人在華的活動。 材料三 1990年,中共中央決定開發浦東。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浦東新區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上海正日益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中。 (1)材料一是我國對外交往史上的典范,請寫出上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的名稱及其歷史作用。 (2)依據材料二判斷這是清朝推行的什么對外政策?對我國產生了什么危害? (3)上海外灘的形成和浦東新區的開發體現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什么趨勢? (4)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我國對外政策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DCAA 6-10BACBC 11-15BCBCD 二、非選擇題 16. (1)行省制度。元朝。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 (2)秦朝。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宰相往往不止一人,設副宰相若干,與宰相共同議政;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 (3)明太祖。加強皇權,鞏固封建統治。 17. (1)從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積不斷擴大。 因素:①清朝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 ②人口增長,對耕地的需求加大。 (2)清朝前期。聯系: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促進了湖廣地區的開發,使湖廣地區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成為重要的糧倉。 (3)人口過快增長,導致耕地、糧食供給不足,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壓力。原因:清朝前期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穩定;清朝以農業立國,大力推行墾荒政策。 18. (1)絲綢之路;作用: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 (2)閉關鎖國;危害: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經濟全球化。 (4)閉關自守導致落后,對外開放促進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