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在進行主題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中國最可愛的人”的研究性學習時,可以作為史料運用的是( ) ①當時的文獻資料 ②歷史博物館內存放的有關實物資料 ③電影《上甘嶺》 ④當時實況紀錄片和照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劉少奇在《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中說:“孫中山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平均地權’的口號,后來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號。中國的工業化必須依靠國內廣大的農村市場,沒有一個徹底的土地改革,就不能實現新中國的工業化……”上述這段話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進行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①滿足農民的土地需求 ②為解放生產力和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條件 ③加快進行民主政治建設 ④盡快掃除農村的文盲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 在這場與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軍事較量中,新中國領導人更堅定了加快國家建設和工業化進程的決心,隨后新中國( ) A.實施了“一五”計劃 B.進行了國有企業改革 C.實施了三大改造 D.確立了科技強軍的戰略 4. 習近平同志說過:“我們要以憲法為最高法律規范,繼續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把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納入法制軌道。”60多年前,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于( ) A.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B.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C.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D.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5. 從1953年我國完成戰后經濟恢復,轉入大規模經濟建設以后,資本(包括人力資本)和資源嚴重缺乏就開始困擾著中國共產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采取了集中有限資本和資源來加快建設重工業和完整工業體系的發展戰略。此“發展戰略”( ) A.使農民有了土地,翻身做主人 B.使我國基本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C.使我國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D.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6. )以下圖片反映的歷史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分析圖片,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①經濟高速發展 ②人民生活困難 ③自然環境受到破壞 ④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貼春聯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春聯也反映了時代的信息,以下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是( ) A.共產黨恩澤天下,新中國情滿未來 B.總路線鼓舞人心,大躍進快馬加鞭 C.十載寒風浸歲月百春凋謝,一朝風雨洗家鄉萬木崢嶸 D.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 8. 1964年10月的某一天,我國新疆羅布泊地區發生了蘑菇云騰空而起的現象。你認為最有可能是( ) A.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C.中國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D.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飛天成功 9. 國外一位學者提出了“21世紀始于中國的1978年”的觀點。1978年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開始在國際舞臺發揮更大作用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文化大革命”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D.鄧小平理論成為黨的指導思想 10. 下圖的紀念館主要是為了紀念(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經濟特區的建立 11. 1979年1月1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出現了一位中國老人的畫像,其標題為“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鄧小平入選《時代》周刊封面人物的理由是( ) A.開始領導中國的改革開放 B.解決了“文革”中的遺留問題 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12. 長期在中國考察的澳大利亞當代學者尼古拉斯·泰善說:“中國的民族政策令人贊賞,值得世界上許多別的國家借鑒。”這里的“民族政策”在我國許多地區成功實施,其中包括( ) A.新疆 B.香港 C.臺灣 D.澳門 13. 下圖所示錢幣的發行是為了紀念( ) A.西藏和平解放 B.香港回歸祖國 C.澳門回歸祖國 D.戰略導彈部隊建立 14. 20世紀90年代初期,海協會和海基會達成的重要共識不包括( ) ①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②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 ③推進和平統一祖國大業 ④海峽兩岸直接實現通郵、通航、通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 一位學者評論:在中美《聯合公報》中,尼克松作了一個讓步,但它或許是達成一項和解最小的讓步,從長遠來看……增進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的“讓步”是指承認( ) A.朝鮮停戰協定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一個中國”的原則 D.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我們不但屬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也還得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 材料二 《社會主義好》是一首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誕生的革命歌曲。歌曲旋律奮發激昂,高度頌揚了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的人民新中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同時唱出了全國人民堅決跟定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強決心。然而我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由于經驗不足等原因,歷經曲折與坎坷。 材料三 我們即將迎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從那時以來……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了。 —— 中共十七大報告 請回答: (1)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為了“建設一個新世界”,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2)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的標志是什么?我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曾出現了一次長達十年的嚴重失誤。這次失誤的性質是什么? (3)材料三中“歷史性變化”的起點是什么?在農村的改革實行的是什么政策?對城市改革的重點是什么? (4)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你從中得到怎樣的認識? 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1月11日,國民黨政府照會英國,聲明九龍問題暫時擱置,中方保留日后提出討論之權。同年,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一書中明確指出,香港是中國的領土,它的收復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馮仲平《論戰后英國在香港問題上的態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即表明了對香港問題的嚴正立場: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主張在適當的時機通過談判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在未解決前暫時維持現狀。 ——唐文貴等《中英關于香港問題談判始末》 材料二 二戰后,由于英國千方百計地恢復和維持它在香港的統治,加之國內、國際因素的影響,香港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直到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才揭開了中英關于香港問題會談的序幕。經過22輪艱苦曲折的談判,中英雙方終于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聯合聲明,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于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摘編自肖元愷《中英關系與香港問題》等 材料三 第一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第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照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第五條,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材料四 從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由1.37萬億港元增至2.49萬億港元,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由4 575億港元增至9 083億港元。香港已連續2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營商環境和競爭力長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宋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國歷屆政府對香港問題的一致觀點。 (2)材料二主要說明了什么? (3)材料三的規定,體現了中國政府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方針是什么?并分析指出中央和特別行政區的權力關系。 (4)材料四反映了香港回歸后怎樣的經濟現象? (5)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該如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舉行了歷史性的會談。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等共同認識下,發布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景》的新聞公報。 材料二 “連主席個人的一小步,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步。” (1)材料一中提到的?其主要內容是什么? (2)國共兩黨共同邁出了這歷史性的一步,這一步的邁出意味著什么? (3)20世紀90年代的哪一歷史事件也使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4)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我們中學生應該做些什么?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AADC 6-10DCACC 11-15AABCC 二、非選擇題 16. (1)進行土地改革;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或三大改造)。 (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內亂或由毛澤東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制造的政治動亂。 (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國有企業的改革。 (4)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國情;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 17. (1)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將適時解決香港問題。 (2)香港回歸的道路充滿曲折;香港問題的解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3)方針:“一國兩制”。權力關系:授權與被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來源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 (4)經濟持續繁榮發展。 (5)做法:增強綜合國力;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18. (1)1992年由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和大陸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共同倡導。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 (2)兩岸政治僵局初步緩解,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肯定;有利于臺灣地區的穩定與發展;有利于大陸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3)1993年的“汪辜會談”。 (4)積極履行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自覺地同一切“臺獨”行為作堅決斗爭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