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中國人民志愿軍被稱為“最可愛的人”,是因為( ) ①中國人民志愿軍有著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②志愿軍戰士在戰斗中英勇頑強,不畏艱險,不怕犧牲 ③志愿軍戰士保衛了國家,也為國家和民族在國際上贏得了榮譽 ④中國人民志愿軍有著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關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就像一個‘三部曲’。”其中的“第一部曲”是( ) A.實行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 B.廢除地主剝削制度,土地歸農民所有 C.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 D.建立鄉鎮企業,為農村的發展開辟新路 3.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決議中提出:“中國要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為此,新中國政府實行了( ) ①包干到戶 ②三大改造 ③“一五”計劃 ④國企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4. 一年一度的“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與完善。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分別制定和頒布了(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B.《共同綱領》、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5. 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推動這一過程快速發展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 B.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推動 C.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出現高潮 D.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6. 《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折射出時代的風貌,1958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中可能出現的主要詞匯是( ) A.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 B.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公私合營 C.聯產承包、深圳特區、和平統一 D.真理標準、撥亂反正、經濟建設 7. 老人依舊清楚地記得那個瘋狂的年代:作為學生的他,戴著紅衛兵的袖章,四處張貼大字報,批斗所謂的“牛鬼蛇神”……這個年代是( ) A.“一五”計劃時期 B.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 C.土地改革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 8. 在1970年的一次軍事演習上,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現的是( ) ①北海艦隊開著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在海上馳騁 ②人民空軍開著我國仿制成功的殲—5型殲擊機在藍天上飛翔 ③東海潛艇部隊開著我國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水下潛伏 ④戰略導彈部隊,嚴陣以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 下圖是1978年5月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文章。這一文章的發表深刻地影響了現代中國歷史的進程,因為該文章的發表( ) A.深刻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B.開創了經濟建設的新局面 C.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動亂 D.糾正了“左”傾錯誤路線 10. 1986年的《時代》周刊寫道:這一次鄧小平再次當選年度風云人物是源于他“持續不斷的改革……”那“持續不斷的改革”中除“積極推進對外開放”外,還包括( ) A.增強企業活力,穩步推進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B.正確分析國情,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C.發表南方談話,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D.提出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1. 下圖是1979年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標題寫著: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這里的“中國新時代”是指( ) A.新中國的成立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開放 D.社會主義道路的起步 12. 1949年,中國共產黨提出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建議;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綱要》公布實施;1954年,《綱要》的內容被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一過程反映出( ) A.各地區的少數民族基本實現自治 B.少數民族地區跨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 C.民族區域自治成為一項基本國策 D.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 13. 全國人大第十二屆四次會議強調,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施政。以下對“一國兩制”的解讀,錯誤的是( ) A.“一國兩制”首先被運用于解決香港問題 B.回歸后的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C.“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借鑒 D.回歸后的香港、澳門可以保留軍隊 14. “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及的“九二共識”是( ) A.和平統一祖國 B.反對“臺獨”分子和國際反華勢力 C.加強兩岸交流 D.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15. “它是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開展活動,沖破美國的封鎖和遏制政策,擴大對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主張世界各國在相處中相互監督,實行對等的約束和自我約束,具有法律性和道義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文中的“它”指“求同存異”的方針 B.表明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 C.文中的“它”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它”在萬隆會議時提出,促成會議圓滿成功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很重視民主政治建設,但也走了不少彎路。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國大趨勢》中認為:中國沒有以民主的名義使自己陷入政黨爭斗的局面,而是以一黨體制實現現代化,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縱向民主,形成穩定的關鍵。 (1)材料一論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確立的哪一制度?它的建立與哪次會議的召開有關? 材料二 我們這次會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 ——毛澤東在1954年某次會議上的講話 (2)材料二中會議的名稱是什么?這次會議被稱為“里程碑”主要是因為該會議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獻?這次會議的召開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有何作用? 材料三 1968年,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誣陷為“叛徒、內奸、工賊”,被開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的一切職務,一年后,劉少奇在河南開封含冤病逝。 (3)材料三中,國家主席被批斗和迫害致死,說明了什么? 材料四 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是。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鄧小平 (4)請你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對民主與法制的認識。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這一制度的實行,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 材料二 1990年9月,江澤民在新疆視察時提出“三個離不開”的思想,他說:“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的。在我們祖國的大家庭里,各個民族的關系是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長期制約西藏發展的交通“瓶頸”得以解決。如今,西藏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一體化的立體交通網絡。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國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據材料一回答這一制度實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少數民族的分布特點?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是什么? (3)2015年是西藏自治區政府成立50周年,習近平親題匾額“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結合實際,說一說新中國成立后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的措施。 18. 中國外交風云錄: 材料一 周總理與印度總理尼赫魯會談 (1)1953、1954年周總理和印、緬等國代表會談,共同倡導了什么原則?這一原則在國際社會上產生了什么影響? 材料二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 (2)這本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己舉行的國際會議,亞非各國有著共同的愿望。那么,共同的愿望是什么?但是會議為什么出現了尖銳的分歧,陷入了僵局?周總理及時提出了什么方針,推動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材料三 中國代表團第一次正式出現在聯合國大會上,團長喬冠華開懷大笑 (3)喬冠華為何笑得如此開心? 材料四 1985年3月,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4)根據這樣的戰略判斷,中國廣泛參與各種國際組織,增進對外交流與合作。1991年、2001年,中國先后加入了APEC和WTO。請寫出這兩個組織的中文名稱。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BBBB 6-10ADCAA 11-15CCDDC 二、非選擇題 16.(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3)說明了“文革”中民主與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4)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當家做主、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們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 17.(1)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 (2)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新型民族關系:民族平等、團結、互助。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一五”計劃期間,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實行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18. (1)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影響:在國際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2)共同愿望: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陷入僵局原因:帝國主義的破壞、與會各國之間的矛盾。方針:求同存異。 (3)1972年10月,中華人比共和國成為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 (4)亞太經合組織、世界貿易組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