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袁隆平:稻田的守望者,當代的神農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熱點鏈接】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歲。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袁隆平等8人獲頒“共和國勛章”。頒獎詞這樣評價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考點鏈接】一、中國水稻的發展1.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2.魏晉南北朝朝時期,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麥稻兼作,雙季稻等。3.宋朝從越南引進優良品種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4.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為解決世界的饑餓問題作出了杰出貢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01年,袁隆平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袁隆平獲頒“共和國勛章”。二、古代農業科技著作1.《齊民要術》:北朝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農政全書》:明朝科學家徐光啟所著的農業著作《農政全書》,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等大類,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三、近代中共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時期: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游擊戰爭,創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2.抗戰時期:中共在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使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3.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的完成,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四、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名稱時間原因內容影響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生產力的皮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土地改革法》,度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基本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必須實事求是,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必須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以人民為中心;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年土地改革后,我國農業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的建設的需要國家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底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確立,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人民公社化1958年開始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擴大公有化規模,提高公有化程度(特點:“一大二公”),實質是追求平均主義1959—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底開始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教訓,作出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堅持土地公有制,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包產到戶、自負盈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