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位地方官員,有事上京參見明太祖,應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陽 2. 明初,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上朝,朱元璋問他為何昨晚不悅,宋訥大驚。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晚生氣表情的畫像。這件事反映的實質是( ) A.君權的強化 B.君臣關系親善 C.君臣關系緊張 D.大臣晝夜忙于政務 3.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皇帝昏庸無能 B.政治腐敗 C.天災人禍 D.滿清強大 4. 1644年,清軍入關,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都城遷到( ) A.南京 B.西安 C.杭州 D.北京 5. 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共同作用是( ) A.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B.驅逐了殖民勢力 C.增進了中外友好交往 D.鞏固了清朝海防 6. “明修長城清修廟”反映了明清兩朝在處理哪一問題上方式的不同( ) A.漢族與滿族的關系 B.中央政府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關系 C.中國與外國的關系 D.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關系 7. 明朝時,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下列作物中,不屬于明朝從國外引進的是( ) A.花生 B.向日葵 C.馬鈴薯 D.粟 8. 清朝前期經濟興盛的表現包括( ) ①耕地面積增加 ②引進高產作物 ③經濟作物品種增加,種植面積擴大?、艹霈F了新的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長開始于( ) A.順治年間 B.康熙年間 C.雍正年間 D.乾隆年間 10. 清朝前期為了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推廣種植的高產作物是 ( ) A.玉米、甘薯 B.玉米、水稻 C.小麥、水稻 D.棉花、茶葉 11. 明朝的一部藥物學巨著,被達爾文稱為“1596年的百科全書”。這部“巨著”是( ) A.《傷寒雜病論》 B.《天工開物》 C.《本草綱目》 D.《農政全書》 12.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曾說:“我到過世界許多地方,中國的萬里長城是最美的?!遍L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來,歷代不斷整修。其中明長城的起止點是( ) A.東起鴨綠江邊,西至臨洮 B.東起山海關,西至臨洮 C.東起嘉峪關,西至山海關 D.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 13. 目前全國共有三處曹雪芹紀念館,其中北京的紀念館坐落于北京植物園(原海淀區四季青鄉正白旗村所在地),被專家普遍認為是他晚年著書之處“西山黃葉村”。曹雪芹在此處所著之書是( ) A.《西游記》 B.《三國演義》 C.《水滸傳》 D.《紅樓夢》 14. 明朝時期官吏戰戰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膽。這是以下哪個機構的設置所產生的后果( ) A.通判 B.三司 C.御史 D.廠衛特務機構 15. “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達到頂峰的標志是( ) A.實行郡縣制 B.廢除丞相 C.設立廠衛機構 D.設立軍機處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據史書記載,唐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創立于哪個朝代?有什么影響? (2)材料一中的“進士”、材料二中的“八股”分別始于哪位皇帝在位期間? (3)“八股”的危害有哪些? 17.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東南維護主權】 材料一 材料二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之所踞,今余即來索,則地當歸我。 (1)結合材料一指出鄭成功的歷史功績。我們應該怎么評價他? (2)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請你試舉兩例。 (3)為鞏固祖國的東南海防,清政府是如何加強對臺灣的管轄的? 【西南加強管轄】 材料三 西藏的佛教規定,達賴或班禪以其轉世“靈童”作為繼承人。為了避免紛爭,清朝建立了金瓶掣(chè)簽制度。 材料四 (4)冊封達賴、班禪與哪幾位皇帝有關?金瓶掣簽制度確立于哪一措施? (5)駐藏大臣設立于哪年?其職責是什么? 【西北平定叛亂】 材料五 1757年,小和卓自立為巴圖爾汗,發動叛亂。1758年,乾隆帝派清軍進入南疆平叛。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終于粉碎了這次叛亂,重新統一了新疆地區。 (6)結合材料五和所學知識分析清軍為什么能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勝利?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康熙經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形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輝煌盛世,史稱“康乾盛世”。但1840年鴉片戰爭卻以中國戰敗、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告終,這恐怕不是康乾所能預料的?!翱登⑹馈鼻昂?00多年魔術般的變化,令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識之士們大為震驚。馬克思稱之為“奇異的悲歌”?,F在,許多專家認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輝煌”。 材料二 清朝統一臺灣后,曾開放四個海港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后來,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沿海進行種種非法活動,清政府只留廣州一處海港通商,關閉了其他海港并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1)材料一中為什么稱清朝為“悲歌”和“落日”? (2)從盛世到“悲歌”和“落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從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實行這種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4)用一句話概括這一政策的表現。這一政策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5)結合實際,寫出我們應從“悲歌”中吸取怎樣的教訓。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ABDA 6-10BDDBA 11-15CDDDD 二、非選擇題 16.(1)科舉制度。隋朝。便于統治者吸收和籠絡人才。 (2)隋煬帝、明太祖。 (3)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會的進步。 17.(1)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使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2)①三國時,孫權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②隋朝,隋煬帝三次派人下流求;③元朝時期,在澎湖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3)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4)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冊封格魯派另一位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定達賴與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需通過金瓶掣簽,依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制,最后報朝廷批準。 (5)1727年。政治上與達賴、班禪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務;駐藏大臣還掌管地方軍事、外交等事務。 (6)①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動,違背民心,破壞統一。②清政府采取正確的平叛政策,順應民心。 18. (1)強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2)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統治集團奢侈,吏治腐敗,軍隊腐朽,階級矛盾加劇等。 (3)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沿海進行種種非法活動。 (4)表現在對外貿易的嚴格限制上。 影響:①積極意義:在清朝抵御外國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消極意義:這一政策的長期推行,切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影響了中國吸收世界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阻礙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中國近代社會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5)要矢志不移地堅持對外開放,學習西方的長處;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國民的素質;實行開明的政策方針,緩和社會矛盾;國家的管理者要勵精圖治,加強國防建設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