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烏云剛剛散去,又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磚瓦廢墟中緩緩拉開大幕,這場戰爭是( ) A.甲午中日戰爭 B.冷戰 C.朝鮮戰爭 D.越南戰爭 2. 1946年美國的蘇聯問題專家凱南撰文指出:“美國對蘇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須是一種長期的、耐心而又堅定的、警惕地遏制俄國對外擴張傾向的政策。”由此看出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遏制蘇聯 B.進攻蘇聯 C.稱霸世界 D.避免戰爭 3. 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遏制共產主義,在軍事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成立華沙條約組織 B.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提出杜魯門主義 D.實施馬歇爾計劃 4.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被美蘇英法分區占領(如下圖),一步步走向分裂。導致德國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 A.雅爾塔會議 B.柏林危機 C.美蘇冷戰 D.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5. 二戰后,美國經濟真正成為“巨無霸”。進入九十年代,其突出的發展特點是( ) A.積極開拓市場 B.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 C.跨國公司飛速發展 D.資本輸出增加 6. 二戰后,西歐國家逐漸走上了聯合發展的道路,由歐洲煤鋼共同體到歐洲共同體再到歐盟的出現,說明西歐國家聯合的趨勢是( ) A.西歐國家之間的矛盾已完全消除 B.由經濟合作走向經濟政治一體化 C.由政治合作走向經濟聯盟 D.西歐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已無差別 7. 日本經濟在二戰的廢墟上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68年,日本的經濟地位是( ) A.全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B.經濟規模僅次于美國和中國 C.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 D.經濟規模僅次于西歐 8. 被美國總統里根稱為“巨大的非軍事力量”的“和平演變”手段是( ) A.經濟封鎖 B.科技競爭 C.大眾傳播 D.文化滲透 9. 20世紀80年代后期,戈爾巴喬夫改革使蘇聯政治體制發生了急劇變化,主要表現在( ) ①由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 ②國家權力分散 ③葉利欽控制了蘇聯全局 ④蘇聯解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 東歐劇變的實質是( ) A.各國放棄社會主義旗號 B.執政黨向反對黨妥協 C.各國共產黨喪失了政權 .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變化 11. 有學者認為:“這個強大國家的命運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即蘇聯這座大廈是建立在不堅固和不穩定的基礎之上的,其內部結構也有許多缺陷。如果基礎被沖毀或削弱,如果承重結構被侵蝕和破壞,那么無論看起來多么堅實和宏偉的建筑都會倒塌,1991年正是發生了這樣的劇變。”該學者認為蘇聯解體的原因是( ) A.經濟體系不完善 B.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 C.過于倚重軍事力量 D.西方和平演變影響巨大 12. 在萬隆會議上,各與會國家都能贊同的目標是( ) A.反對殖民主義 B.反對共產主義 C.反對教權主義 D.反對資本主義 13. 聯合國剛成立時,在51個成員國中亞非國家僅占13個。到1970年時,在124個成員國中它們己占70個——絕對多數,這一大批新成員國從根本上改變了聯合國中的均勢。這主要是因為( ) A.美蘇冷戰 B.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C.亞非拉獨立和振興 D.和平、發展成為主流 14. 在拉丁美洲,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建立革命政府,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是( ) A、古巴 B、海地 C、巴拿馬 D、巴西 15. 1948年5月,就在以色列國宣布建立的第二天,埃及、伊拉克等國組成的阿拉伯聯軍,宣布對以色列進行“圣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從阿拉伯聯軍打著與以色列作戰的旗號中可以看出,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之一體現在( ) A.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宗教信仰的不同 B.外國勢力的插手 C.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D.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美國也在實現它的大國夢。二戰后,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很大程度得益于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美國加大了對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經費投入……高科技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微軟、IBM、英特爾等世界最大的信息產業公司都在美國,美國信息產業的產品幾乎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1)根據材料一,概括美國在實現大國夢的過程中其經濟發展呈現出哪些特征。 材料二 19世紀中期,日本在列強炮艦的逼迫下,痛苦而艱難地邁出開國的第一步,這一步對日本來說是噩夢的開始,也是衰弱到極點后再度強大的轉折點。……二戰以來,日本總是對自己政治上的“侏儒形象”耿耿于懷,日本認為要實現大國夢,必須發揮“正常”國家的作用…… (2) 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回答日本的“噩夢”和“大國夢”分別指什么。 材料三 1950年—1991年美國、西歐、日本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 (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回答西歐、日本二戰后工業生產在世界所占比重呈現出的變化趨勢及他們為實現這一變化采取的共同措施。 (4) 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從美國、日本、西歐的發展中我國可以學習到什么經驗。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主要的東西。” ——《列寧全集》 材料二 東歐的事件對我們來說并不感到意外,遲早要出現的。東歐的問題首先出在內部。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材料三 這些事情來得雖很突然,但都有長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這些國家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蘇聯的一套做法。這些事情阻礙了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傷害了這些國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家不僅沒有發揮和顯現優越性,而且聲譽受到很大影響。從外部條件來說,蘇聯“新思維”改革之風,西方“和平演變”的鼓勵政策,都對東歐的變化有影響,起了推動作用。 ——錢其琛回答《世界知識》記者問題時的發言 (1)根據材料一分析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最根本的任務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東歐劇變的原因。 3)談談社會主義國家從東歐劇變中應吸取什么教訓。 18. 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1955年初,新獨立的亞非國家就達13個,使該地區獨立國家總數增至近30個。但是帝國主義不甘心完全退出已占據的地盤,殖民主義者在大戰結束后卷土重來,許多亞非國家依然受到種族歧視和殖民統治的嚴重威脅。促進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成為廣大亞非國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1955年4月,亞非會議召開,這被稱為“人類歷史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 ——摘編自方連慶等《戰后國際關系史》 (1)根據材料一,分析亞非會議召開前的國際形勢。這次會議上,亞非各國需要解決的共同 問題有哪些?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為萬隆會議作出的貢獻。 材料二 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給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人民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1990年,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3)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的哪些行徑給非洲人民帶來了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最早獲得真正獨立的國家是哪個?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的標志是什么? (4)戰后亞非拉獨立運動有哪些啟示?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ABCB 6-10BCCAA 11-15AACAA 二、非選擇題 16. (1)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信息化和全球化。 (2)噩夢:西方國家的入侵; 大國夢:謀求世界政治大國的地位。 (3)西歐、日本所占比重不斷提升。 措施:充分利用美國的援助;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等。 (4)重視科學技術對經濟的作用;堅持對外開放;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等。(言之有理即可) 17. (1)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勞動生產效率,增加社會財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2)東歐劇變是因為東歐各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存在著的弊端,改革又出現了嚴重的失誤,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會動蕩不安;東歐各國照搬蘇聯模式,特別是受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的嚴重影響,從而導致了1989年各國共產黨、工人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也發生了變化。? (3)針對本國具體情況深化改革,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繼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依照本國的具體國情開創自己的特色之路,把國外的成功理論和經驗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增強抵御西方“和平演變”的能力,樹立堅定的信念,堅信黨的領導,堅信社會主義道路,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努力。 18. (1)國際形勢:戰后初期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民族獨立國家的興起;種族歧視和殖民統治的嚴重威脅。共同問題:鞏固獨立、發展經濟等。 (2)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結束。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逐漸推行開來。 (3)行徑:奴隸貿易、掠奪資源。國家:利比亞。標志:納米比亞的獨立。 (4)民族獨立是民族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堅決捍衛民族獨立;增強綜合國力才是實現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