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下列人物都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雄,其中用自己的胸膛堵敵人機槍的是( ) A. 黃繼光 B. 邱少云 C. 羅盛教 D. 毛岸英 2. 在20世紀50年代的土地改革中,我國農民最直接受益的是( ) A.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 B.承包到了土地 C.分得了屬于自己的土地 D.增強了生產能力 3. 我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標志性事件是( ) A.新中國的成立 B.1953-1957年“一五”計劃的完成 C.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1958年“大躍進”運動的開展 4.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此憲法( ) A. 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B. 提出了我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C. 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根本大法 D. 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5. 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所有制改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采用一種和平方法,使全國工商界都興高采烈地接受這種改變,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這種“和平方法”指的是 ( ) A. 贖買政策 B. 無償沒收 C. 實行股份制 D. 廉價收購 6. 中共中央發動“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原因是( ) ①忽視客觀規律 ②對國情分析不夠 ③缺乏建設經驗 ④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很多政治經濟措施的實施都以社會政治運動形式落實。因此社會政治運動經常展開,這在當時人民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例如:土改. 紅衛. 建國. 躍進等。一般而言,以上這些人中年齡從大到小排在第四位的應該是( ) A.土改 B.躍進 C.建國 D.紅衛 8. 20世紀50年代,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中國依然做出了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并將其作為“天字第一號任務”。這一決策是基于怎樣的需要( ) A.順應新技術革命的潮流 B.盡快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 C.加強新中國的國防力量 D.落實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 9. 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的三個撥亂反正是( ) ①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②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③黨的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 ④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⑤黨的經濟路線的撥亂反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⑤ 10. 李克強總理在云南考察時強調:“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實際上是創新的競爭。”下列選項能夠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創新精神的是( ) ①“一五”計劃的實施 ②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過程中的贖買政策 ③“一國兩制”構想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1.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廠長經理在《福建日報》上發出“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隨后,《人民日報》轉載了這封呼吁信,將“松綁”風吹響全國。這里的“松綁”主要是指 ( ) A.允許企業實行公私合營 B.承認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完全分開 C.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 D.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2. 1980年我國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是 ( ) ①上海 ②深圳 ③汕頭 ④廈門 ⑤天津 ⑥海南 ⑦珠海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①⑤⑥⑦ D. ②③④⑦ 13.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族團結之花開得異常鮮艷。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實行了( ) A.改革開放政策 B.政治協商制度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國方針 14. 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在海峽兩岸關系進一步發展的今天,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仍然是( ) A.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B.海峽兩岸經濟交流. 互補互利 C.海峽兩岸直接通郵. 通航. 通商 D.海協會和海基會領導人進行互訪 15. 一位學者認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同美國的關系正常化,也就沒有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以及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的蓬勃發展。”其含義是指中美關系正常化( ) A.標志著美國對中國封鎖政策的徹底失敗 B.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C.促使西方許多國家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D.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任何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都是一個漸進過程,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不斷加強法制建設,逐漸走上依法治國的道路。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二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材料三 自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后,整整十年沒有召開一次全國人大會議。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也被迫停止了活動。全國公安. 檢察和司法機關遭到沖擊,無政府主義泛濫。 材料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頒布實施后,全國人民代表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副委員長成克杰. 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等一批因以權謀私.貪污受賄數額巨大,生活腐化,被繩之以法;據悉,重慶市司法局原局長文強近日也因以權謀私. 貪污受賄. 庇護黑社會組織等罪而被一審判處死刑。 (1)材料一中的《共同綱領》在當時起到什么作用? (2)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它是一部什么類型的憲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所說的狀況是出現在什么時期? (4)讀完材料四,你有哪些感悟?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這一制度的實行,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自主地管理本民族. 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 材料二 1990年9月,江澤民在新疆視察時提出“三個離不開”的思想,他說:“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的。在我們祖國的大家庭里,各個民族的關系是平等. 團結. 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長期制約西藏發展的交通“瓶頸”得以解決。如今,西藏形成了鐵路. 公路. 航空一體化的立體交通網絡。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國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據材料一回答這一制度實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少數民族的分布特點?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是什么? (3)2015年是西藏自治區政府成立50周年,習近平親題匾額“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結合實際,說一說新中國成立后加強民族團結. 建設美麗西藏的措施。 18.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5月14日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強調堅持以和平合作. 開放包容. 互學互鑒. 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 繁榮. 開放. 創新. 文明之路,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 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有了“中國聲音”,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三 20世紀70年代 “梅開三度”。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奉行怎樣的外交政策? (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材料二中20世紀50年代國際舞臺上的“中國聲音”。 聲音①: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音②: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______________”的方針。 (3)材料三20世紀70年代“梅開三度”的外交事件中,最后一個正式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是什么事件?中國正式步入國際舞臺是指哪一歷史事件? (4)綜合上述外交成就的取得以及習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的講話,你認為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CBCA 6-10ADCBD 11-15CDCAB 二、非選擇題 16. (1)臨時憲法的作用。 (2)社會主義類型 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基礎。 (3)文化大革命期間。 (4)要學法守法,要依法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做違法亂紀之事等(只要答的合理就可以給分)。 17. (1)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 (2)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新型民族關系:民族平等. 團結. 互助。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民族平等. 民族團結. 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一五”計劃期間,新藏. 青藏. 川藏公路的建成;實行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18.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 (3)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重返聯合國。 (4)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