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成都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唐毅華一、 教學設計分析1、教材分析《記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六單元第二課《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屬于歌頌“自然山水”單元,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本單元選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情景交融的寫景名篇,這些作品都在描寫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交流與對話。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本單元,不僅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品味這些詩文的優美意境,還要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淺顯文言文,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八十余字的小品,作者以寥寥數語,記錄了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斷,傳達了作者微妙的心境。語言樸素自然,富于詩情畫意。短文先是記事,交代了步月的時間和原因,以及一同寺庭步月的人。接著是寫景,只有三句,卻將寺庭之中月光的澄澈,寫得如在眼前。寫庭中月光,用“積水空明”四字,既表現了冷月的清澈,又反映了寺院的潔靜清幽。用“水中藻、荇交橫”來形容月下竹柏之影,極富想像力。文章末尾簡潔的抒情,既慨嘆無人賞月,暗示世人汲汲于功名,為俗務所累,又表達出貶謫生活中淡淡的悵惘和強作歡顏、聊以自慰之情,堪稱精品!知人論世,此文只有在了解作者被貶黃州這一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蘇軾一生,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臺詩案、太后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系。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臺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此文正是寫于蘇軾“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他尋好友張懷民同游承天寺、賞月夜美景,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和面對逆境的曠達胸懷。《課程標準》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此文是我們走進蘇軾感受其曠達胸懷的好教材,更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人生啟示的好教材。2、學生分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詞語,也掌握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這節課中,我盡量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主要通過問題的精心設置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3、教學目標依據本單元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預設本文教學目標如下:認知目標:有感情的反復朗讀全文,進行語言積累;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能力目標:掌握文章的文言實詞、虛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鑒文章中的景美、情美和心境美。情感目標:品味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啟發學生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作者的特色心境和復雜情感。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在特殊心境下的復雜情感。4、教學媒體黑板、多媒體課件5、設計思想《語文課程標準》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所以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健康的情感。在自主學習享受美的愉悅,提高審美能力。應以多讀少講、以讀代講為主。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其對語文產生興趣。”《記承天寺夜游》這樣的精品,蘇軾這樣的名人,學生的自身體驗有限,相對顯得比較陌生。所以,我本著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調動學生主動性的原則,鼓勵學生在課前大量查閱蘇軾資料;在課堂中注重引領學生運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思維方法,帶領學生進入藝術境界。讓課堂成為感知美、欣賞美、品味美、感悟美的自由空間,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初步學會表達美和創造美。6、課前準備學生大量查閱蘇軾資料7、教學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課教法定為“以讀為經,以品為緯”,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二、教學實施設計1、教學環節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預設效果及調控措施課前:調動學生氛圍一、導入新課引月(1分鐘)聆聽著輕柔空靈的曲子(蘇軾《水調歌頭》),給學生們展示月夜風景圖片,教師將蘇軾作此詞賞月的時間與承天寺賞月的時間作對比,引入新課。為下文品作者的情感做鋪墊。(出示課題) 伸懶腰活動,跟著歌曲吟唱,由身體的舒展引出心靈片刻的片刻的舒閑。(提前感受閑)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了解作者,初步感受作者在不同時期對月的不同情感,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此文的興趣。 調動學生積極性,拉近師生距離,初步體驗“閑”其實由心而定。輕松的心情利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創設美的意境,從多種感官對學生進行美的感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賞月時間的對比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 預設:同學們的積極性能夠調動,且由身體的舒展讓學生進入良好的狀態。預設:能夠順利完成該導入的作用,讓學生直接進入賞月中。但須注意教師語氣、語調、表情,調動學生積極性!疏通文意,把握節奏,感受誦月美。誦(13分鐘)本環節以讀為主,落實文言實詞和虛詞,疏通文意,使學生整體理解文章內容。初讀(正音)斷句(落實關鍵實詞和虛詞,疏通文意)男生齊讀。(檢查斷句落實情況)4、教師示范讀(抓“念、蓋、但”三個關鍵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為下文品做鋪墊) 1、學生齊讀課文。正音!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用斜杠給白文斷句!3、展示斷句并在闡述理由中落實重點字詞和疏通文意。4、男生齊讀落實斷句,初步讀出文章的節奏。5、聽老師誦讀過程中抓關鍵字,從而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文言文對于學生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斷句是突破文意的理解的好辦法,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朗讀技巧,培養語感的同時,還能夠掌握理解文言文文意的方法、培養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注重了對學生智力素養中分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質中的興趣與情感得以提升,鍛煉學生的自信心。完成了本課的“有感情的反復朗讀全文,進行語言積累”“掌握文章的文言實詞、虛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教學目標,同時也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含義。 預設效果: 讀的程度層層加深,誦讀能力得到提高。調控措施:務必狠抓關鍵字詞的翻譯落實來帶動讀的推進。尤其是掌控好白文斷句的環節,在此把同學們的求知欲激發,成就感體現,從而帶動課堂氣氛。如學生在前面的兩次誦讀中效果不理想,則須狠抓教師范讀環節,通過關鍵詞的落實再次調控。三、緊扣文本,情景交融,理解品月美。品月(5分鐘)(一)品月光美:①請找出短文中描寫月的句子?②說說月的特點?③那你能用優美的語言來描繪這美麗的月光嗎? (二) 品情感美(10分鐘)①與蘇軾共賞月的人是誰?何許人也?(引出蘇軾寫作背景)②最能體現其友情的字是?品出友情美③“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此句的反復質疑來品出“閑情、自豪、滋味、愁”的情感品出閑情美(三)品心境美(3分鐘)什么植物能代表蘇軾的心境?其有怎么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主要圍繞教師給出的兩個層次的三個問題思考,感受月光美。并誦讀月光美。學生根據教師設問回答問題,感受閑置的人的閑適之情!誦讀情感美。生回答問題。生讀曠達之感。 本環節以思考和回答為主,教師輔助引導為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學目標中的教學難點能得以突破。而此環節設置是狠抓文本,精心設問,層層推進,從而引導學生從內心品悟!這實際上也是教給學生一種文學品鑒的方法,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檢測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語言的歸納、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預設:同學們在找月光句子時會出現錯誤即“月色入戶”,此處屬于敘事而非描寫。如出現,則務必引導同學明白表達方式的正確判斷。預設:同學們在描繪美麗的月光時語言不夠優美。 則須抓住“月色有什么特點”此通過落實調控。預設:同學們對情的把握不深刻。此處務必落實蘇軾寫作背景的介紹,只有對當時蘇軾的境遇有詳細了解才能真正理解到蘇軾當時的情,也才能為后文心境美做鋪墊。須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到依據,則能理解蘇軾選取“竹,柏”而寫的目的,從而突破人生態度的難點。四、拓展延伸,橫縱比較,生化悟月理。悟月(8分鐘)比較閱讀《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為未來的自己寫幾句話。誦讀,把自己的體悟讀出來。 生閱讀生回答問題生動手寫生展示生讀 這個環節著重培養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情感態度兩方面的語文素養。根據“閱讀最近發展區”的原理,進行知識的遷移訓練,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一種人生啟示,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體現了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啟發學生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預設:比較閱讀會遇見障礙,此處須由老師引導講解本文大意后再讓學生比較閱讀。注:此環節為機動環節,根據授課時間,可刪掉。預設:此處由同學會寫得非常精彩,可以結合田中校訓“履仁崇智,炳德卓行,”來完成對學生人生態度的培養。預設:由于情感美的品味突破學生由障礙,如時間不夠,寫話則作為家庭作業。3、布置課后作業:給蘇軾寫一封信 學生課后完成。 繼續深化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情感態度兩方面的語文素養。這也對學生本課所學知識的驗收以及培養學生思維方面的拓展與延伸。2、學生活動我認為教師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了主體思維法、一線串珠法及層層推進法。在指導過程中,要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3、反饋調控預設根據所授課班級學生的現狀,估計學生可能會在情感品味時出現困難,這時我可根據具體情況,就出現困難的環節,以對話的方式談談自己的看法,拉進師生距離,啟發、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4、板書設計皎潔、清澈、空明、輕柔 月友誼、愁、自豪、自慰 情樂觀、積極、瀟灑、曠達 心總體說來,本課的設計容量大、難度深,但是根據本班屬于課改班,學生層次較高,再加之,田中校訓“履仁崇智,炳德卓行”其實就是要同學們不僅學會知識,更是要學會做人的道理,故此課希望同學們在感悟名人的同時,以名人為標,樹自我人生!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8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14張PPT)蘇軾第27課 記承天寺夜游21世紀教育網新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課件讀準字音相與( )藻( )荇( )yǔzǎoxìng讀出節奏: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后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游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尋張懷民”,張懷民才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游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閑”相對于“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小結蘇軾遭遇“文字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游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郁悶,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坦蕩、曠達、笑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超詳細).doc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課件.ppt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上課+評課.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