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歷史譜寫著歌曲,歌聲凝聚著歷史。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B.轉戰陜北,斗智斗勇 C.決戰平津,甕中捉鱉 D.渡江戰役,一往無前 2. 1950年遼寧金縣經過土地改革后,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一千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了花生和棉花。這一現象主要說明了土地改革( ) A.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變 B.消滅了農村的貧窮落后 C.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D.糧食生產獲得了巨大豐收 3. 在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成果展示會”上,你不可能看到( ) A.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B.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C.解放牌載重汽車投入運輸 D.青藏鐵路通車 4. 民主政治是世界各國人民追求的目標。下列史實順應了歷史潮流、體現民主政治進步思想的有( ) 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②新文化運動 ③1954年憲法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長興奮地宣告:“我國資本主義最集中的城市,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了!這一偉大勝利是我們人民的勝利。”他如此激動是因為上海完成了( ) A.手工業合作化 B.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C.“一五”計劃 D.土地改革 6.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這次會議( ) A.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C.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7. “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標志是(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 B.周恩來、鄧小平扭轉了經濟下滑的局勢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D.毛澤東批評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 8. 下列科技成果不屬于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的是( ) A.“兩彈”的成功研制 B.“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C.“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 D.袁隆平首次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9. “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歌詞中所頌揚的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和“富起來”的偉大領袖分別是( ) A.毛澤東、周恩來 B.毛澤東、鄧小平 C.鄧小平、江澤民 D.江澤民、胡錦濤 10. 1984年青島海爾集團成立,它以創新為核心,努力建立靈活、高效的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同年,上海電機總廠發起組建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在本公司職工中發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夠為這些企業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一國兩制”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1. 1980年,我國在廣東建立的經濟特區有(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頭 ④廈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 目前,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的政府首腦都由少數民族干部擔任。最能說明少數民族享有 ( ) A.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 B.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內部事務的權利 C.發展本民族經濟的權利 D.參與西部大開發的權利 13. “香港特別行政區除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國徽外,還可使用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和區徽。”《基本法》的此條款體現了(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求同存異”方針 D.“一國兩制”構想 14. 李克強總理在談及兩岸關系時指出“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同胞之間、手足之情,沒有解不開的結”。這段話反映了( ) A.臺灣和大陸有著共同的民族情感,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B.臺灣當局已經放棄“臺獨”的主張 C.武力解決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唯一途徑 D.臺灣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應當交由國際社會來解決 15. 下面《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變化表》反映出( ) 時間 1949年 1959年 1969年 1979年 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個) 10 34 45 120 A.“一國兩制”構想成功實踐 B.對外開放格局逐漸形成 C.“一帶一路”建設順利實施 D.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飽經風霜的新中國已經走過了六十多個春秋,回首六十多年來共和國不平凡的復興之路,引發我們深深地思考。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一窮二白】 材料一 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毛澤東 【神奇逆轉】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變化表。 行業變化 1953年農、 輕、重比例 (%) 1957年農、 輕、重比例 (%) 1953-1957年 平均增長 速度(%) 農業 52.8 43.5 4.5 輕工業 29.6 29.2 12.8 重工業 17.6 27.3 25.4 【成就矚目】 材料三 1957年底,我國興建156個工業基地,先后施工的工業項目有1萬多個,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1)材料一反映了建國初期我國怎樣的經濟狀況?為此我國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2)從材料二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哪一行業發展最快?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黨和政府實施了哪一發展規劃? (3)材料三表明我國為改變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聯系所學,列舉寫出這一時期連接了長江南北交通的大橋是哪一座橋?形成了哪一工業基地? (4)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在加緊進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請問這是一部什么性質的憲法? 17.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明代流傳于民間的鳳陽花鼓詞) 材料二 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文革”中流傳于民間的鳳陽花鼓詞) 材料三 說鳳陽,道鳳陽,改革鼓點先敲響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飛出金鳳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流傳于民間的鳳陽花鼓詞) 請回答: (1)從材料一到材料三,說明了鳳陽發展的什么趨勢? (2)為什么會出現材料三中所描述的現象? (3)歷史上鳳陽的轉變說明了什么?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國家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援,1979年,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額外補貼40億元,以后每年遞增10%。2001年以來,國家共投資1 000多億元用于西部建設,改善西部生態環境,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材料三 近年來,一小撮分裂分子在新疆和西藏等地制造了多起暴力恐怖襲擊事件,以達到分裂祖國的目的,嚴重威脅各族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破壞了黨的民族政策。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國的一項什么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有什么意義? (2)從材料二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3)對少數分裂分子的暴力恐怖行為,你是如何認識的?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CDAB 6-10ACCBC 11-15CBDDD 二、非選擇題 16. (1)工業水平極其落后,尤其是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 (2)重工業。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3)武漢長江大橋。東北工業基地。 (4)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17. (1)鳳陽從落后走向繁榮。 (2)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鳳陽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3)說明必須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因素,才能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18.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問題,對少數民族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政策;加快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并從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援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3)手段殘忍、危害社會秩序、破壞社會安定和諧、嚴重破壞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損害人民利益、行為不得人心、陰謀不會得逞等。(答出任意一點,言之有理,觀點正確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