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1明清帝國的興替 一、單選題 1.導致明朝滅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B.?宦官專權?????????????????C.?連年天災?????????????????D.?階級矛盾激化 2.“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義抗強胡。圣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人版圖。”材料贊頌的是( )??????????? A.?岳飛?????????????????????????????????B.?戚繼光?????????????????????????????????C.?鄭成功?????????????????????????????????D.?文天祥 3.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1553年,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居住權的殖民者是( )??????????? A.?英國??????????????????????????????????B.?美國??????????????????????????????????C.?西班牙??????????????????????????????????D.?葡萄牙 4.“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民謠中唱“闖王來了不納糧”是因為起義隊伍提出了以下哪一口號( ???) A.?均田????????????????????????????????B.?免賦????????????????????????????????C.?有田同耕????????????????????????????????D.?有飯同食 5.“一天,明朝大臣宋濂在家里請客,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問他請了哪些客人,做了什么菜,是否喝酒了。宋濂一一作答,朱元璋笑著說:“很好,沒有騙我。”這件事反映的實質是( )。??????????? A.?皇權的強化???????????????????B.?君臣關系親善???????????????????C.?君臣關系緊張???????????????????D.?皇帝關心大臣 6.鄭和七下西洋,長駛遠駕,“示中國富強”。如此盛大的遠航,卻突如其來,悄然而去。“鄭和之后,再無鄭和”。其直接原因是( )??????????? A.?明朝國力的衰退?????????????B.?科學技術的落后?????????????C.?西方列強的侵略?????????????D.?八股取士的影響 7.《明史》中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材料反映了( )??????????? A.?明朝科舉完全沿用唐、宋舊制 B.?明朝重視科舉考試的形式 C.?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明朝考試內容的范圍較寬 8.唐朝政府編寫頒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朝頒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時珍撰成藥物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這些史實主要表明,我國古代中醫藥學的發展,得益于( )??????????? A.?印刷技術的進步?????????????B.?國家力量的支持?????????????C.?商品經濟的繁榮?????????????D.?科舉制度的完善 9.“它吸取了其他劇種特點,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被譽為‘國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它”是(?? ?) A.?昆曲?????????????????????????????????????B.?秦腔?????????????????????????????????????C.?漢調?????????????????????????????????????D.?京劇 10.明朝初年政治上鞏固統治的措施有(??? ) ①廢丞相、創內閣 ??????②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③獎勵墾荒、輕徭薄賦 ??④改革賦役制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1.“康乾盛世”,是中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這時期的在位皇帝不包括(??? ) A.?康熙帝????????????????????????????????B.?雍正帝????????????????????????????????C.?乾隆帝????????????????????????????????D.?道光帝 12.下列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明朝建立??? ??②元朝統治結束???? ③明前完成統一 ④李自成起義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②③ 13.明朝中后期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的原因是(??? ) A.?各級官吏貪贓枉法???????????B.?朝政混亂???????????C.?皇室貴族、宦官等瘋狂兼并土地???????????D.?宦官專權 14.明代全國的絲織業中心是( )??????????? A.?越州????????????????????????????????????B.?景德鎮????????????????????????????????????C.?蘇州????????????????????????????????????D.?邢州 15.下列選項中不是明末農民戰爭爆發原因的是( )??????????? A.?明朝后期,政治腐敗 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政府不斷加派賦稅,農民又遭天災 D.?歐洲殖民者的侵略 16.下列關于阿骨打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女真族的首領??????????????????B.?定國號為“后金”??????????????????C.?會寧稱帝??????????????????D.?他就是金太祖 17.“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這段材料主要諷刺批判了( ??) A.?焚書坑儒???????????????????????B.?明朝八股取士???????????????????????C.?獨尊儒術???????????????????????D.?清代的文字獄 18.北京有“明十三陵”,卻沒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參觀朱元璋的陵墓,應到(??? ) A.?安徽鳳陽???????????????????????????B.?江蘇南京???????????????????????????C.?河南開封???????????????????????????D.?浙江杭州 二、材料分析題 20.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xié háng),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 ——摘自《皇明祖訓》 請回答: (1)依據材料,判斷說這段話的皇帝是誰。 (2)在這段材料中,找出他“罷丞相”的直接原因。(引用原文回答) (3)依據這段材料,指出“頡頏”的含義。 (4)他告誡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求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 ——引自《明季北略》 材料二:“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 ——引自《綏寇紀略》 材料三“金江山,銀江山,闖王江山不納絹。” ——引自《明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個世紀的中國社會怎樣的背景? (2)材料中的“闖王”是誰?他為什么受到人民的愛戴? (3)你認為“闖王”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什么?導致“闖王”走向失敗、清軍入關的主要戰役是什么? 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太祖在總結元亡教訓時談道:“主荒臣專,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大亂。……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方乃天下治平之根本。” ——《明史》 材料二:明末陜西社會狀況摘選 年份 社會狀況 崇禎十三年(1640) 糧價頓貴,每擔2.8兩 崇禎十四年(1641) 大旱,蝗,餓死者無算,米石5兩 崇禎十五年(1642) 大旱,民死道路無計,人相食 材料三:新成立的南明政權在兩廣、福建地區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義軍余部聯合南明政權,共同抗清。 (1)材料一中太祖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來解決“天下治平之根本”? (2)聯系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 (3)從統治政策的角度,說說清朝初年抗清斗爭不斷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答案】 A 【解析】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君主不問政事,導致奸臣宦官擅權,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土地兼并嚴重,民眾怨聲載道,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 A項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最根本的原因,符合題意; B項宦官專權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符合題意; C項連年天災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符合題意; D項階級矛盾激化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滅亡的最根本的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2.【答案】 C 【解析】“圣功豈在尊明朔”指維護明王朝的統治,“確保臺灣入版圖”指確保臺灣回歸祖國懷抱,判斷這個歷史人物是鄭成功,鄭成功率領艦隊打敗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 ?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鄭成功是題干材料贊頌的人物,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本題中的關鍵信息是“圣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 3.【答案】 D 【解析】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可知, A.注意題干"1553年,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居住權的殖民者”?,英國攫取中國領土始于1842年《南京條約》侵占香港島,故A錯誤; ?B.1553年,美國尚未建國,美國是通過17751783年獨立戰爭,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實現國家獨立,故B錯誤; ?C.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方向主要是在美洲,故C錯誤; ?D.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的居住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故D正確。 ?故答案為: 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澳門問題的相關史實。 4.【答案】 B 【解析】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導致農民起義。在各支農民起義中,李自成領導的隊伍成為起義軍的主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各地流傳著“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民謠,隊伍很快發展到100多萬人。民謠中唱“闖王來了不納糧”是因為起義隊伍提出了“免賦”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 A項均田和題干中的“不納糧”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免賦是民謠中唱“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原因,符合題意; CD兩項是《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李自成起義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識記并理解李自成起義。 5.【答案】 A 【解析】A.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皇帝對臣子的言行完全掌握,這是通過錦衣衛等特務機構,這說明皇帝通過特務機構完全掌握了臣子的言行,實質上是皇權不斷加強,故選項A符合題意; ?B.君臣關系親善,不符合題意; ?C.君臣關系緊張,不符合題意; ?D.皇帝關心大臣,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象呈現的實質,注意題干顯示的是現象,這里強調的是實質,要注意區別。 6.【答案】 A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明朝明成祖時期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發展,因此有條件支持鄭和下西洋這樣的遠洋航海活動,但是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難以支持這樣盛大的遠航,A正確; ?科學技術的落后并不是鄭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B排除; ?西方列強的侵略是明清實行海禁”、團關鎖國政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明朝鄭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C排除; ?八股取士的主要危害是禁調了人們的思想,培養皇帝的奴仆,但不是鄭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D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 7.【答案】 C 【解析】A. 明朝科舉完全沿用唐、宋舊制,不符合題意; ?B. ? 明朝重視科舉考試的形式,不符合題意; ?C.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科舉開始有了新變化,采用八股取士,故選項C符合題意; ?D. 明朝考試內容的范圍較寬,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細心讀材料,對題干信息進行理解回答,注意這是文言文,要先讀懂材料含義。 8.【答案】 B 【解析】A.印刷技術的進步,不符合題意; ?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宋朝和明朝時期,政府都大力支持醫藥學的發展,故選項B符合題意; ?C.商品經濟的繁榮,不符合題意; ?D.科舉制度的完善,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對題干信息的理解來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 D 【解析】明清時期,戲劇表演成為城鄉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動。北京是戲曲薈萃之地。在19世紀中期的道光年間,以徽劇、漢調為基礎,融合吸收其他劇種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劇。京劇集中體現了中國戲曲的精華,是中國文化的“國粹”之一,被譽為“國劇”。 ABC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京劇是題干描述的對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京劇。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0.【答案】 A 【解析】明初統治者為了加強政治上的鞏固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丞相、創內閣、設立錦衣衛、東廠、西廠特務機構和遷都北京等舉措,強化皇權,奠定了明代政治體制的基礎,所以①②選項符合題意。③④是經濟上的措施。? A項①②是明朝初年政治上鞏固統治的措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明朝初年,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為切入點,考查明朝君權加強的措施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朝君權加強措施的相關知識。 11.【答案】 D 【解析】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時期,史稱“康乾盛世”。從乾隆統治后期開始,清朝政治腐敗,貪污成風,財政虧空,清朝開始由強盛轉入衰落。康乾盛世是中華帝國的最后一個“盛世”。? D項道光帝不是康乾盛世時期的在位皇帝,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康乾盛世的識記能力。理解與識記康乾盛世的相關史實。 12.【答案】 A 【解析】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秋明軍攻入大都,元朝滅亡。明朝經過20年的戰爭,于1388年最終實現統一大業。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推翻明朝的統治。?故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②③④。 A項①②③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明朝重大事件的識記能力。解答排序題需要準確識記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或邏輯關系。 13.【答案】 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后期,統治者腐朽無能,朝政混亂,導致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 B項朝政混亂是明朝中后期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中后期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的原因。 14.【答案】 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南京在清代后來居上。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 15.【答案】 D 【解析】A. 明朝后期,政治腐敗 ,不符合題意; ?B.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不符合題意; ?C. 政府不斷加派賦稅,農民又遭天災 ,不符合題意; ?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有明朝后期,政治腐敗,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 政府不斷加派賦稅,農民又遭天災 ,難以存活,但是沒有歐洲殖民者的侵略,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理解識記回答,注意題干中的“不是”字樣,細心辨別備選項。 16.【答案】 B 【解析】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在會寧稱帝,建立金。明朝后期,活動于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不斷發展壯大;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ACD三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B項定國號為“后金”的是努爾哈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女真族的識記能力。注意掌握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名稱和建國者。 17.【答案】 B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 "三句承題,兩句破題"。通過閱讀材料,確定考查的知識點是明朝的八股取士。B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抓住題干關鍵詞“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是解題的關鍵,明朝的八股取士三句承題,兩句破題,章分八個部分。 18.【答案】 B 【解析】此題考查明朝的建立的相關知識點。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的陵墓是明孝陵,位于南京東郊紫金山(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實際意義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明朝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所在地。 二、材料分析題 19.【答案】 (1)17世紀明末農民起義。 (2)李自成。因為他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 (3)1644年率領農民軍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山海關之戰。 【解析】(1)根據材料一的“闖王”可知,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因此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農民起義。(2)根據材料中的關鍵信息“闖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自成的隊伍發展迅速,成為起義的主力軍;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起義軍所到之處都能分到大地主的土地,免除賦稅;李自成被稱為“闖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李自成還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妄殺一人,不得侵占民房,嚴禁搶掠,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因而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3)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在清軍與農民軍之戰難免之際,發生了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主動向清朝“借兵”一事,導致清軍聯合吳三桂與農民軍在山海關展開了一場大戰。 故答案為:(1)17世紀明末農民起義。(2)李自成。因為他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3)1644年率領農民軍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山海關之戰。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末農民起義的相關知識。 20.【答案】 (1)原因:皇權旁落,宰相專權。措施:①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②親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國家大事。 (2)①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②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③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 (3)原因:清初二三十年間,政府實行大規模圈占土地、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內遷和威脅逼迫漢人剃發梳辮等弊政,激起民眾強烈的反抗。影響: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爭促使統治者調整野蠻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會經濟的倒退逆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恢復發展。 【解析】(1)本題考查太祖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和明朝的統治措施,要求具備材料分析理解與知識運用的能力。關于原因,依據材料“主荒臣專,威服下移”分析可知他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在于皇帝權力削弱、下移,導致天下大亂。關于措施,聯系所學回憶做答:他采取了獎勵墾荒、輕徭薄賦、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發展。 (2)本題考查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要求具備材料信息提取分析與歸納的能力。依據材料“大旱,民死道路無計”、“糧價頓貴”、“餓死者無算,米石5兩”并結合所學分析做答:明末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災難深重的廣大農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紛紛舉行起義。 (3)本題考查清朝初年抗清斗爭不斷的原因及其影響,要求具備綜合分析與歸納的能力。緊扣題意“從統治政策的角度”,依據材料“新成立的南明政權在兩廣、福建地區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義軍余部聯合南明政權,共同抗清”并聯系清朝初期的統治措施相關知識概括做答:?統治政策:清初政府實行大規模圈占土地、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內遷和威脅逼迫漢人剃發梳辮等弊政,激起民眾強烈的反抗。影響:人民的抗爭促使統治者調整野蠻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會經濟的倒退逆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恢復發展。 故答案為:(1)原因:皇權旁落,宰相專權。措施:①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②親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國家大事。 (2)①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②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③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 (3)原因:清初二三十年間,政府實行大規模圈占土地、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內遷和威脅逼迫漢人剃發梳辮等弊政,激起民眾強烈的反抗。影響: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爭促使統治者調整野蠻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會經濟的倒退逆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恢復發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明清的歷史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答案】 (1)明太祖或朱元璋 (2)“多有小人!專權亂政" (3)互相制約或上下抗衡 (4)加強君主的權力或維護封建統治。 【解析】依據材料,可判斷說這段話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罷丞相”的直接原因是“多有小人,專權亂政”。“頡頏” 的含義是互相制約或上下抗衡。他告誡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的根本目的是加強君主的權力或維護封建統治。 故答案為:(1)明太祖或朱元璋。 (2)“多有小人!專權亂政"。 (3)互相制約或上下抗衡。 (4)加強君主的權力或維護封建統治。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