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2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一、單選題 1.張華去北京旅游,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建筑群中,看到了一排不起眼的平房,導游告訴大家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膨脹的產物,張華一下子就知道了它其實就是( )??????????? A.?太和殿????????????????????????????????B.?坤寧宮????????????????????????????????C.?軍機處????????????????????????????????D.?乾清宮 2.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經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這種現象( )??????????? A.?主要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 B.?得益于階級矛盾的消除 C.?推動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D.?導致耕地面積迅速減少 3.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遼、宋、夏、金、元時期最顯著的階段特征是( )??????????? A.?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4.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成功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其中屬于清朝的有( ???) ①昭君出塞??? ②實行金瓶掣簽制 ③加固增修長城??? ④大規模改土歸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賦詩明志:“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詩中的“危”指的是( )??????????? A.?東南沿海倭患嚴重?????????B.?臺灣被殖民者強占?????????C.?西北地區遭受侵略?????????D.?東北地區遭到入侵 6.如果給下邊兩副對聯加一個共同的橫批,最恰當的是(??? ) 對聯一 上聯:開辟荊榛千秋功業 下聯:驅除荷虜一代英雄 對聯二 上聯:撥云手指天心月 下聯:拔劍光寒倭寇膽 A.?加強君主專制??????????????????B.?促進民族交融??????????????????C.?捍衛國家主權??????????????????D.?推動文化昌盛 7.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下列屬于歷史評價的是鄭和下西洋( )??????????? A.?先后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B.?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C.?比歐洲航海家遠航早了半個多世紀??????????????????????D.?載有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各類物品 8.清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進步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和鞏固西北邊疆的舉措中,與乾隆皇帝相關的是( )??????????? A.?冊封達賴和班禪????????????B.?平定噶爾丹叛亂????????????C.?設置駐藏大臣????????????D.?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9.歷史興趣小組的四位同學都對1368—1840年的歷史特點進行了概括,正確的是( )???????????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C.?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經濟高度發展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10.歸納法是一種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下列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歸納正確的是( )??????????? A.?夏商周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秦漢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C.?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11.清軍攻下臺灣后,主帥施瑯認為臺灣“雖在外島,關四省要害,斷不可棄”。根據施瑯的分析,設置臺灣府有助于( )??????????? A.?穩定西北邊疆?????????????????B.?鞏固東南海防?????????????????C.?實行對外擴張?????????????????D.?趕走荷蘭殖民者 12.某歷史論文提到了“1662年”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民族英雄“等信息。據此判斷該論文重點研究的人物是( )??????????? A.?鄭成功?????????????????????????????????B.?鄭和?????????????????????????????????C.?戚繼光?????????????????????????????????D.?忽必烈 13.晚清時,一位曾發誓來中國絕不下跪的外國使節,在看到太和殿時卻一改初衷虔誠跪地。并說:“我跪的不是中國的皇帝,而是中國偉大的建筑。”“偉大的建筑”指的是(??? ) A.?莫高窟?????????????????????????????B.?大相國寺?????????????????????????????C.?紫禁城?????????????????????????????D.?八達嶺長城 14.清朝初年,一位讀書人在讀書時,書面被一陣清風吹亂,便隨手寫下了“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詩句,不曾想被人告發,說他以此來有意譏諷清王朝,結果該讀書人被判處死刑。清政府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 )??????????? A.?維護統治???????????????????????????B.?壓制文人???????????????????????????C.?敲詐百姓???????????????????????????D.?禁錮思想 15.明至清前期,為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中國成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邊疆地區的管理,使統-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以下措施按其出現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①戚繼光和俞大猷肅清倭寇 ②清軍取得雅克薩之戰的勝利 ③鄭成功打敗荷軍收復臺灣 ④清軍平定沙俄支持的準噶爾叛亂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 16.下圖為中國古代時間軸圖,其中階段③的特征是( )?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17.分清“史實”與“觀點”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屬于“觀點”的是( )??????????? A.?康熙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B.?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理新疆地區 C.?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D.?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進一步強化,達到頂峰 18.秦始皇采取下列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強經濟管理??????????????????B.?加強文化控制??????????????????C.?促進思想解放??????????????????D.?鞏固國家統一 二、材料分析題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每個民族都為祖國的統一與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據此回答問題: (1)唐朝時,文成公主人藏,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清朝時清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密切了西藏與內地的聯系? (2)清朝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還采取了哪些反對分裂措施? (3)明清時期,為抵御外來侵略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其中著名的有哪幾次? 20.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這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鞏固密切相關。請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 ——司馬光《資治通鑒》 材料二: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司馬遷《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1)材料一中的“王”是誰? (2)為鞏固統一,“王”采取哪些措施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3)“王”自認為是千古一帝,而材料二中司馬遷卻認為“王”是暴君,你又是怎么看待“王”的呢?為什么? 21.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維護統一、鞏固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題。那些有利于國家統一的人或事在歷史的長河中依然被后人傳誦與銘記。 探究一:寶島臺灣在歷史上經歷了與祖國的三次分離。 探究二:當中國告別風云變幻的近代史時,也就告別了那個時代曾經的苦難。 探究三: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 (1)第一次分離后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是誰? (2)臺灣與祖國的第二次分離始于近代史中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寫出這個條約的名稱。 (3)臺灣第二次回到祖國懷抱的原因是什么? (4)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國民黨殘余部隊退守臺灣,造成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第三次分離。臺灣與祖國大陸第三次分離子哪一年? (5)新時期我國政府為維護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偉大構想是什么? (6)舉出這一構想成功實踐的兩個范例。 (7)寫出新時期我國政府在這一偉大構想基礎上形成的對臺基本方針。通過上述探究談談你對祖國統一的正確認識。 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答案】 C 【解析】 A.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用于舉辦各種典禮的場所,不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膨脹的產物,故A錯誤; ?B.坤寧宮是明清兩代皇后的寢宮,不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膨脹的產物,故B錯誤; ?C.軍機處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但歸根結底聽命于皇帝,成為封建皇權的統治工具,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膨脹的產物,故C正確; ?D.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后來還在這里接見外國使節,不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膨脹的產物,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2.【答案】 A 【解析】 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明末以來的經濟衰敗和連年戰亂,造成人口銳減。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故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A?符合題意。 ?選項BCD與題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的相關史實。 3.【答案】 C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多元文化碰撞時期,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漸融合,民族關系進一步發展。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間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新的少數民族——回族。同時由于大量人口南遷,加之南方的自然條件更加優越,政府的支持等諸多原因促使了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因此,遼宋夏金元時期最明顯的時代特征是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C?符合題意;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是隋唐時期,不合題意,排除?A?;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我國秦漢時期,不合題意,排除?B?;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我國明清時期,不合題意,排除?D?, ?故答案為: C?。 【點評】 中國古代史階段特征:史前時期——中華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時期——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遼宋夏金元時期_多元文化的碰撞與經濟重心南移,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4.【答案】 C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大規模“改土歸流”是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管理的措施。乾隆皇帝制定的“金瓶掣簽”制度。故②④正確。①③兩項分別出現在漢代與明代,排除。 C項②④屬于清朝成功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5.【答案】 A 【解析】A.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期,來自于日本的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威脅東南海防,年輕的戚繼光心憂國家和人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故選項A符合題意; ?B. 臺灣被殖民者強占,不符合題意; ?C. 西北地區遭受侵略,不符合題意; ?D. 東北地區遭到入侵,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對戚繼光所處時代以及戚繼光的事跡的識記來回答,也可以依據題干信息,分析備選項,找到最恰當的選項。 6.【答案】 C 【解析】對聯一描述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對聯二描述的是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戚繼光抗倭都維護了祖國的海疆安全,捍衛國家主權。 ABD三項和題干對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捍衛國家主權是最恰當的橫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相關知識。理解與識記明清時期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的史實的相關史實。 7.【答案】 B 【解析】 歷史敘述有史實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其中,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選項?ACD?屬于史實陳述; ?選項?B?屬于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 8.【答案】 D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冊封達賴和班禪是順治帝和康熙帝,A不符合題意; ?平定噶爾丹的叛亂是康熙帝,B不符合題意; ?設置駐藏大臣是雍正帝,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 D。 ?【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識記乾隆帝鞏固統一采取的措施,注意和康熙帝的措施區分。 9.【答案】 B 【解析】A.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不符合史實; ?B.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1368—1840年是我國明清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疆域遼闊,國家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故選項B符合題意; ?C.?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經濟高度發展?,不符合題意; ?D.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不符合史實;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可以依據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這樣簡單有效。 10.【答案】 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 ?A.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和社會變革;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故A項錯誤; ?B.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故B項錯誤; ?C: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故C項錯誤; ?D.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表述正確。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階段及其特征。理解和識記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學生學好中國古代史的一個重要因素,它能幫助學生建立堅實的知識框架結構,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歷史聯系。 11.【答案】 B 【解析】A.穩定西北邊疆,不符合史實; ?B.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故選項B符合題意; ?C.實行對外擴張,不符合史實; ?D.趕走荷蘭殖民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臺灣府設置的意義的理解和識記來回答,這類知識點,最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12.【答案】 A 【解析】A.依據題干信息 “1662年”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民族英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鄭成功,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強占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領船隊登陸臺灣,多次打敗荷蘭殖民者,1662年,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他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故選項A符合題意; ?B.鄭和,不符合題意; ?C.戚繼光,不符合題意; ?D.忽必烈,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 13.【答案】 C 【解析】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宮城。宮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舊稱紫禁城,現在稱為故宮,是明清兩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宮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寶。題干中的“偉大的建筑”指的是紫禁城。 AB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紫禁城是題干中的“偉大的建筑”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紫禁城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紫禁城的相關史實。 14.【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清朝初年”“文人”“譏諷清王朝”可知是文字獄。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嚴密控制分子,維護統治,清朝大興文字獄,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為嚴重,故清朝大興文字獄的根本目是維護清朝統治,故選A?; ?BCD是清政府實行文字獄的表現或者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考查清朝大興文字獄,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清朝大興文字獄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維護統治。 15.【答案】 B 【解析】①戚繼光和俞大猷肅清倭寇是在明朝;②清軍取得雅克薩之戰的勝利是在1685和1686年;③鄭成功打敗荷軍收復臺灣是在1662年;④清軍平定沙俄支持的準噶爾叛亂是在18世紀。 B項①③②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的相關史實。解答排序題需要準確識記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或邏輯關系。 16.【答案】 C 【解析】A.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不符合題意; ?B.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不符合題意; ?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階段③是我國隋唐時期,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繁榮,進入強盛時期,同時社會風氣開放,對外交流活躍,這是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故選項C符合題意; ?D.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依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看出這一階段是我國的隋唐時期,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 17.【答案】 D 【解析】A. 康熙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不符合題意; ?B. 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理新疆地區,不符合題意; ?C. 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不符合題意; ?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史實是發生的歷史事件,而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評價,按照這一原則來看, 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進一步強化,達到頂峰屬于歷史觀點,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理解歷史事實和歷史觀點的概念,然后進行對照比對回答,找到最恰當的選項。 18.【答案】 D 【解析】觀察圖片可知,這是秦始皇統一文字和統一貨幣的措施。秦滅六國以后,為了鞏固國家統一,秦始皇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規范文字,后又推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這對中央集權國家政令的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統一全國后,為了鞏固國家統一,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準樣式,統一全國貨幣。秦始皇統一文字和統一貨幣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統一。 ABC三項都不是秦始皇采取題干措施的共同目的,不符合題意; D項鞏固國家統一是秦始皇采取題干措施的共同目的,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圖片信息。 19.【答案】 (1)冊封班禪和達賴;設置駐藏大臣;金瓶掣簽制度。 (2)設置臺灣府;平定準葛爾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修建承德避暑山莊,接見少數民族政教首領;西南地區進行“改土歸流”。 (3)戚繼光抗倭;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里收復臺灣;康熙皇帝通過雅克薩之戰擊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解析】(1)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加強對西藏統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時清政府采取了冊封班禪和達賴、設置駐藏大臣、金瓶掣簽制度這些措施,密切西藏與內地的聯系 (2)本題考查的是清朝鞏固與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還采取一下措施:設置臺灣府;平定準葛爾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修建承德避暑山莊,接見少數民族政教首領;西南地區進行“改土歸流”。 (3)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抵御外來侵略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為抵御外來侵略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如:戚繼光抗倭;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里收復臺灣;康熙皇帝通過雅克薩之戰擊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鞏固與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識記。 20.【答案】 (1)秦始皇或者嬴政。 (2)統一貨幣,以圓形方孔錢為全國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以小篆為標準文字。 (3)我認為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個暴君。因為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創了一整套中央集權封建官僚制度,但他實行暴政,窮奢極欲,大興土木,致使民不聊生,所以說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秦始皇的識記能力。根據材料一中的“王初并天下” “皇帝”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王”是秦始皇。 (2)本題考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為促進了秦朝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秦政府在經濟方面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在文化方面統一文字。 (3)本題考查評價秦始皇。據所學知識可知,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陸續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始皇還創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與機構;統一文字、貨幣與度量衡;建設貫通全國的交通網,他可以稱得上是貢獻巨大的政治家和功勛卓著的帝王。但是,秦始皇統治殘暴,在思想上實行焚書坑儒,徭役繁重,法律殘酷,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同時又是歷史上少有的暴君。? 故答案為:(1)秦始皇或嬴政。 (2)統一貨幣,以圓形方孔錢為全國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以小篆為標準文字。 (3)我認為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個暴君。因為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創了一整套中央集權封建官僚制度,但他實行暴政,窮奢極欲,大興土木,致使民不聊生,所以說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評價秦始皇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 21.【答案】 (1)鄭成功。(2)《馬關條約》。(3)抗日戰爭的勝利。 (4)1949年。(5)一國兩制。(6)香港回歸、澳門回歸 (7)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認識:祖國統一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實現祖國統一是歷史大勢所趨;要想實現祖國統一,必須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證明祖國統一大業一定會實現;等等。(其他符合題意即可) 【解析】此題主要考察祖國統一相關知識。這個大題是比較簡單的,各個小題都是都是很直白的答案。第一小題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北視為民族英雄。第二小題,我們可知,甲午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澎湖列島極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第三小題,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到了祖國的環抱。第四小題在內戰中,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守臺灣,那是1949年。第五小題,新時期我國政府為維護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偉大構想是由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得到了很好的實踐,這是第六小題。第七小題對臺 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通過以上探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談談認識。 【點評】掌握祖國統一相關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