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1皇權強化 一、單選題 1.以下是我國古代某著名小說中的一段描寫:“那國王急降金牌:‘著錦衣衛快到金光寺取賊來。寡人親審。’三藏又奏道:‘萬歲,雖有錦衣衛,還得小徒去方可。””由此推斷該小說最早應成書于(??? )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2.清朝雍正年間,朝廷設立軍機處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這一做法的終極目的是( )??????????? A.?適應軍務需要??????????????????B.?保證決策機密??????????????????C.?提高辦事效率??????????????????D.?強化君主專制 3.下面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組織機構的名稱分別是(??? ) 朝代 組織機構 作用 明朝 ① 保護皇帝,負責監視、偵查臣民的言行 清朝 ② 雍正年間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 A.?①錦衣衛 ???②殿閣大學士 B.?①錦衣衛 ???②軍機處 C.?①東廠 ???②殿閣大學士 D.?①內閣 ???②軍機處 4.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坊坑者……“”八股之害”(??? ) A.?鉗制了人們的思想???????????B.?削弱了儒家地位???????????C.?損害了國家統一???????????D.?引發了“文字獄” 5.近代學者章太炎就《四庫全書》的編纂評價說:“乾隆焚書,其陰騭不后于秦也!”現代歷史學家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由此可見,兩人都(??? ) A.?否認《四庫全書》的文獻價值?????????????????????????????B.?肯定《四庫全書》編纂的意義 C.?看到了封建專制對文化的摧殘?????????????????????????????D.?主張要徹底批判封建傳統文化 6.明代內閣和清代軍機處的共同之處是( ???) A.?統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B.?參與決策,并負責朝廷日常事務 C.?參與機要政務,但沒有決策權?????????????????????????????D.?負責各地的軍政事務 7.清初二三十年間,各地民眾強烈反抗清朝的統治,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①大規模圈占田地????????????? ②設立“廷杖”制度 ③強迫東南沿海居民內遷??????? ④威脅逼迫漢人剃發留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我國歷史上政治體制經歷了從圖示一到圖示二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與明太祖的一項治國措施有直接關系的是(??? ) A.?廢除丞相制,設置軍機處????????????????????????????????????B.?廢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C.?設置殿閣大學士??????????????????????????????????????????????????D.?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 9.康有為用“不讀秦漢以后之書,更不考地球各國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描述當時的讀書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閉關鎖國???????????????????????????B.?八股取士???????????????????????????C.?重農抑商???????????????????????????D.?皇權強化 10.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訓”,要求以后子孫做皇帝“并不許立承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處以重刑”。朱元璋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思想???????????????????????????B.?發展經濟???????????????????????????C.?強化皇權???????????????????????????D.?鞏固邊疆 11.“(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這段記載。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君臣關系融治??????????????????B.?反對鋪張浪費??????????????????C.?君主專制加強??????????????????D.?飲酒之風盛行 12.明太祖時期將《孟子》一書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內容盡行刪去,篡成《孟子節文》,頒行天下,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這反映了明初( )??????????? A.?君主專制加強??????????????????B.?科舉制度完善??????????????????C.?儒家地位提升??????????????????D.?圖書出版發達 13.吳晗在《朱元璋傳》中提到:“朱元璋繼承了歷代皇權走向獨裁的趨勢,對官僚機構大加改革,使其更加得心應手,忠實可靠地為皇家服務。”使朱元璋走向獨裁的改革措施是( )??????????? A.?設立六部???????????????????????????B.?設立軍機處???????????????????????????C.?廢丞相???????????????????????????D.?修筑長城 14.《皇明祖訓》記載:“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督察院、通司政、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太祖這一做法的實質是(?? ) A.?擴大六部權力??????????????????B.?改革丞相制度??????????????????C.?加強君主專制??????????????????D.?擴大地方權力 15.搜集和整理歷史資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小胡同學從圖書館借來了《康雍乾三朝實錄》、《論軍機處與極權政治》、《“文字獄”的研究》等書,準備寫一篇歷史小論文,下列論文題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 A.?淺議“焚書坑儒”??????B.?敘說清朝的對外交往??????C.?簡論清朝民族政策??????D.?略談清朝的君主專制 16.如果你是下圖中明朝的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熟讀“四書”“五經???????????????????????????????????????????B.?會寫作規范的八股文 C.?在考試卷中盡情發揮自己對朝政的見解???????????????D.?成為聽命于皇帝的官吏 17.1794年9月5日,馬戛爾尼使團失望地返回英國,出使的預期目標一個也沒有實現,歐洲與中國的海上貿易仍然僅限于廣州。馬戛爾尼使團的一名成員這樣描述他們的出使經歷:“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導致這樣的結果出現的原因主要有(?? ??) ①中國皇帝自認為無所不有,不需要與外國通商 ②中國皇帝認為自己落后易受侵略而特別警惕 ③英國使者不愿行中國君臣禮節激怒了中國皇帝 ④中國以農為本、以陸為家不重視商業與航海 A.?? 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8.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特許設立了一個對外貿易機構,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并管理外國商人。這一機構是( )??????????? A.?宣政院???????????????????????????????B.?內閣???????????????????????????????C.?廣州十三行???????????????????????????????D.?軍機處 二、材料分析題 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美國大美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顧炎武曾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所說的考試制度始于何時?在此之前,官員的選拔依據主要是什么? (2)你認為科舉制度產生了哪些積極的影響? (3)材料二中,顧炎武為什么要抨擊科舉制度? 20.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斷發展完善。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隋朝創制;唐代在承襲隋制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完善;宋代在唐代的基礎上發展了科舉制度,使科舉成為選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徑。伴隨著學校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宋代參加科舉制度的人與日俱增。科舉在宋代已經普及,而且對經濟、社會、風尚都產生了深遠作用。 ——劉文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地方體制與官僚制度》 材料二:在地方,宋太祖為加強控制,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宋太祖還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七年級下冊統編教材《中國歷史》 材料三: (1)根據材料,概括科舉制度演變的過程,并簡析“科舉在宋代已經普及”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簡述宋朝政府加強對地方管理的具體措施。 (3)材料三的圖示中,從唐朝到明朝中央機構發生了什么變化? (4)綜上所述,概括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特點。 21.材料一: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清史稿·軍機處》 材料二: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無論宦待(宦官)不得參,即承旨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清史稿·軍機大臣年序表》 請完成: 依據上述材料,指出軍機處設置的原因、特點和職能演變過程,評述其實質及影響。 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答案】 C 【解析】根據材料中的“錦衣衛”可判斷該小說應該是錦衣衛設立之后出現的,錦衣衛原是明太祖設立的,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錦衣衛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法律的約束,是明朝加強君權的重要特務機構。 AB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明朝推斷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君主集權的強化的內容。注意識記錦衣衛和東廠這兩個特務機構的知識。 2.【答案】 D 【解析】A. 適應軍務需要 ,不符合題意; ?B. 保證決策機密 ,不符合題意; ?C. 提高辦事效率 ,不符合題意; ?D.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設立軍機處,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理解軍機處設立的影響,這類題目,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記硬背。 3.【答案】 B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保護皇帝,監視和鎮壓臣民。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軍機處,標志著皇帝集權發展到頂峰。 A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①錦衣衛 ②軍機處分別是題干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組織機構的名稱,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錦衣衛和軍機處的史實。識記錦衣衛和軍機處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 4.【答案】 A 【解析】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明朝的八股取士,使參加科考的讀書人只攻讀經書,不求實際學問,鉗制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A項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文字獄,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5.【答案】 C 【解析】“乾隆焚書,其陰騭不后于秦也!”“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都看到了封建專制對文化的摧殘。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看到了封建專制對文化的摧殘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時期的文化專制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大致理解題干意思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6.【答案】 C 【解析】明成祖時設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后來,閣臣的權力越來越大,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票擬),但沒有決策權.清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的緊急軍務,設立了軍機處,軍機大臣最初只參與處理軍務,后來職權不斷擴大,可以參加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軍政要務,但沒有決策權,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 A項統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與所學史實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參與決策,并負責朝廷日常事務說法錯誤,內閣和軍機處沒有決策權,是皇帝的顧問或侍從機構,不符合題意; C項參與機要政務,但沒有決策權是明代內閣和清代軍機處的共同之處,符合題意; D項負責各地的軍政事務說法錯誤,不具體安排地方事務,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內閣和清朝軍機處的比較,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記憶并且區分明朝和清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7.【答案】 D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清初二三十年間,滿清政府推行大規模圈占土地、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內遷和威脅逼迫漢人剃發疏辮等弊端,激起民眾的反抗。①③④正確。設立廠衛特務機構不是各地民眾強烈反抗清朝的統治的主要原因,故②不符合題意。 D項①③④是清初二三十年間,各地民眾強烈反抗清朝的統治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初各地民眾強烈反抗清朝的統治的原因,要求具備分析和識記的能力。 8.【答案】 B 【解析】通過題干中的兩幅圖片,結合所學可知,圖一是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圖二是明朝六部制。朱元璋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加強了中央集權。 ACD三項與題干圖示一到圖示二的發展變化無關,不符合題意; B項廢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與題干圖示一到圖示二的發展變化相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與明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識記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和明朝建立六部制的史實,掌握我國古代君權加強的過程和影響。 9.【答案】 B 【解析】據所學知,明朝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的答卷,不允許有個人見解、不可自由發揮、文體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明朝“八股取士” 壓制了人們的思想,鞏固了專制統治。 ACD三項都不是造成題干現象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 B項八股取士是造成題干現象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八股取士的危害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知道中國的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朝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統治者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 10.【答案】 C 【解析】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是由于地方分權和朝臣的權力過大所致。為了鞏固統治,他在積極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從地方到中央全民改革官制,以強化皇權。所以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強化皇權,故選C; 綜上所述可知,控制思想、發展經濟與鞏固邊疆和朱元璋所采取的措施的目的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有關知識。明朝時期,明太祖為了加強皇權,穩固統治,在中央廢丞相,撤銷中書省,權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朱元璋立下這條“祖訓”的主要目的是加強皇權,穩固統治。 11.【答案】 C 【解析】A.君臣關系融洽,不符合史實; ?B.反對鋪張浪費,不符合題意; ?C.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明太祖朱元璋對臣子的言行了解的非常清楚,這說明皇帝派人監視臣子,這反映出明朝時期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故選項C符合題意; ?D.飲酒之風盛行,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需要學生讀懂題干信息的含義,由于這是文言文,只有理解其含義,才能進行理解回答,如果不理解題干含義,就沒法回答。 12.【答案】 A 【解析】根據題干可知,明太祖下令廢除“非臣子所宜言”的內容,以樹立皇權威嚴,反映了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 ?A項君主專制加強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B項科舉制度完善,不符合題意,題干現象與科舉制度完善無關; ?C項儒家地位提升,不符合題意,材料并未體現對儒家地位的提升; ?D項圖書出版發達,不符合題意,材料未反映圖書出版發達;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君權加強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朱元璋在讀了孟子的著作后,對孟子的有些話語很不滿意,并要求儒臣修改其著作,說明孟子民本思想中有不利于君主統治的因素存在。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朝君權加強特點以及影響。 13.【答案】 C 【解析】本題考查朱元璋加強自己的君主權力采取的措施。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朱元璋為了加強自己的君主權力采取的措施有設三司、廢丞相、設錦衣衛特務機構、八股取士。由此可知使朱元璋走向獨裁的改革措施是朱元璋強化君權。 故答案為:C。 【點評】此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解答時可以從題干信息“ 對官僚機構大加改革 ”,再結合朱元璋的舉措,就可以順利回答。 14.【答案】 C 【解析】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廢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的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廢除實行了一千五百年的丞相制度,使皇帝直接指揮六部,君主專制得到加強。故明太祖這一做法反映的實質是加強君主專制。 A項擴大六部權力不是實質 , 不符合題意; B項改革丞相制度廢除丞相制度,不是改革 , 不符合題意; C項加強君主專制是明太祖這一做法的實質,符合題意; D項擴大地方權力是中央官制的調整,無關地方 ,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材料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15.【答案】 D 【解析】清朝康雍乾三朝不斷加強君主專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君主專制到達頂峰,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加強君主專制,還不斷興起文字獄,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康雍乾三朝實錄》、《論軍機處與極權政治》、《“文字獄”的研究》三本書最符合劉銳同學想法的是清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 ABC三項和題干三本書內容不符 , 不符合題意; D項略談清朝的君主專制最符合小胡同學的想法,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康雍乾三朝實錄》、《論軍機處與極權政治》、《“文字獄”的研究》三本書為依托,考查清朝君主集權強化的主要措施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清朝君主集權強化的主要措施。 16.【答案】 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的科舉考試的內容是儒學的《四書》與《五經》。凡是鄉試、會試都考三場,選《四書》中的文句做考題,讓考生據以作文,闡述其中義理。應考者只能根據特定的著述發揮,不能有自己的見解。并且必須把文章寫成八股文,文體不能違背八股的格式。由此判斷,明朝考生不可能在考試卷中發揮自己對朝政的見解。 ABD三項都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C項在考試卷中盡情發揮自己對朝政的見解不可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八股取士制度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7.【答案】 D 【解析】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實行重本抑末政策,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他們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D項①④是導致題干的結果出現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閉關鎖國,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8.【答案】 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閉關政策。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特許設立廣州十三行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并管理外國商人。清朝前期,為鞏固清王朝的統治,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開廣州一處為對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許設立了廣東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閉關鎖國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最終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清朝閉關政策的原因、含義以及帶來的不良影響。 二、材料分析題 19.【答案】 (1)隋朝。門第的高低。 (2)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增強了國家機構的辦事效率;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3)因為明朝實行八股取士;科舉制度已經成為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 【解析】(1)根據題意,中國最早采用的選舉制度是從隋朝開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主要依據門第家世來選拔人才。 (2)科舉制度能夠真正為國家選拔真才實學的人才,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增強了國家機構的辦事效率;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3)根據材料二,顧炎武抨擊科舉制度的原因是因為明朝實行八股取士;科舉制度已經成為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 【點評】(1)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產生;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主要依據門第家世來選拔人才。 (2)科舉制度能夠真正為國家選拔真才實學的人才,提高官員隊伍素質,提高行政效率;而且依據才學選拔人才比家世門第更加公平,在整個社會營造起一種文化氛圍,推動教育事業。 (3)八股取士制度嚴重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成為了維護專制統治的思想工具。 20.【答案】 (1)過程:隋朝創立,唐代完善,宋代發展。 原因: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統治者穩固統治,選拔人才的需要;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印刷術進步;經濟的繁榮等。 (2)文臣任地方官,實施三年一換制度;在州府設通判,分知州權力;取消地方財稅權,收歸中央掌握;設置轉運使等。 (3)廢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君主專制得到強化。 (4)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逐漸削弱。 【解析】(1)根據材料“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隋朝創制;唐代……不斷調整完善;宋代在唐代的基礎上發展了科舉制度,……”可得出科舉制度的演變過程:隋朝創立,唐代完善,宋代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統治者穩固統治,選拔人才的需要;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印刷術進步;經濟的繁榮等“是科舉在宋代已經普及”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宋太祖還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可得出宋朝政府在地方管理上的措施有:文臣任地方官,實施三年一換制度;在州府設通判,分知州權力;取消地方財稅權,收歸中央掌控;設置轉運使等。 (3)根據材料三“唐朝中央機構示意圖、明朝中央機關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同唐朝相比較,明朝中央機構廢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君主專制得到強化。 (4)根據材料信息“科舉制的演變、宋朝對地方管理措施、唐朝到明朝中央機構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特點: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逐漸削弱。? 故答案為:(1)過程:隋朝創立,唐代完善,宋代發展。 原因: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統治者穩固統治,選拔人才的需要;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印刷術進步;經濟的繁榮等。 (2)文臣任地方官,實施三年一換制度;在州府設通判,分知州權力;取消地方財稅權,收歸中央掌握;設置轉運使等。 (3)廢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君主專制得到強化。 (4)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逐漸削弱。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科舉制度演變的過程、“科舉在宋代已經普及”的原因、宋朝政府加強對地方管理的具體措施、唐朝到明朝中央機構發生的變化、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特點的相關史實。 21.【答案】 清朝雍正帝時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軍事機密,設置了軍機處,其特點是保密性強,機構精干,辦事效率高。從而由一個暫設軍事機構發展為位居內閣等中央機構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設政務機構。軍機處的實質是軍機大臣只能傳達皇帝旨意給中央部門和地方機構去執行,是皇帝行政權力的機要部門,從而使皇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強化。 【解析】抓住有效信息: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職居密勿、罔不總攬、蓋隱然執政之府矣、“承旨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故答案為:清朝雍正帝時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軍事機密,設置了軍機處,其特點是保密性強,機構精干,辦事效率高。從而由一個暫設軍事機構發展為位居內閣等中央機構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設政務機構。軍機處的實質是軍機大臣只能傳達皇帝旨意給中央部門和地方機構去執行,是皇帝行政權力的機要部門,從而使皇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強化。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軍機處的實質及影響。解答本題應結合教材知識,抓住關鍵信息去回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