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周恩來總理曾鄭重警告美國:“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之后,新中國與鄰國并肩戰斗,歷時3年取得某場戰爭的重大勝利,使帝國主義不敢輕易作武裝侵華的嘗試。這場戰爭( ) A.使祖國實現了完全統一 B.為新政權贏得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環境 C.保證了新中國土改的順利進行 D.開拓了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2. 20世紀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農民歡天喜地地說:“過去頭頂地主的天,腳踏地主的地,現在都成為我們的了”“分了地,出了氣,見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得到農民的擁護 ②使農民獲得了解放 ③廢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實現了工業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對經濟、文教衛生的基本建設投資達493億元,超過計劃15.3%,工業建設成就頗豐,1957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704億元,一批過去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包括制造飛機、汽車、拖拉機、發電設備、冶金設備、重型和精密機器等新的工業部門,在我國建立起來了。這些成就( ) A.推進了城市文化和經濟市場化的發展 B.踐行了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 C.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D.通過縮減文教衛生的基本建設投資到工業中 4. 20世紀20年代,毛澤東提出“人民來制定憲法”的思想:勞動人民參與立憲,把他們認為應該如何管理國家的意見集中起來,上升為國家意志。實踐毛澤東這一思想的會議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D.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5. 建國初期,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個體生產縮小了農民之間的差距 B.廣大農民強烈要求實現農業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很難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D.人民群眾渴望建成社會主義制度 6. 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吸取的最主要的教訓是( ) A.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B.充分發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 C.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D.大力加強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7. “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的踐踏,最為典型的事件是( ) A.實行“大鳴、大放、大字報、大串聯” B.制造“劉少奇案” C.“九一三”事件 D.“四五運動” 8.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國防力量大大增強,你認為下列資料有助于此主題研究的是 ( ) ①袁隆平 ②兩彈元勛 ③港澳回歸 ④“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9. 1978年開展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這里所說的“解放”是指( ) A.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 B.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糾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路線和政策 D.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 10.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是改革開放的開端。該會后實行的改革首先開始于( ) A.農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國有企業 11.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它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開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形成的對外開放格局是( )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B.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C.內地—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 D.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 12.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政府實行的民族政策有( )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團結 ③民族自治 ④共同繁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 李紅老師講課中用到下列關鍵詞:“天才構想”“和平統一”“制度創新”。據此推斷她講述的內容應該是(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對外改革,對外開放”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一國兩制” 14. 電視熒屏上,你經常可以看到臺灣藝人的身影:歐弟主持的《天天向上》,林志穎父子出演《爸爸去哪兒》;你也可以看到李宇春等大陸藝人在臺灣舞臺上靚麗的身影。這主要說明了( ) A.臺灣是中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 B.大陸明星實力不如臺灣明星 C.臺灣同胞完全贊同“一國兩制” D.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密切 15. 1971年11月,兩名中國升旗手來到聯合國大廈第二十三根旗桿旁,將新中國國旗第一次升起在紐約的上空。這一幕的發生是源于( ) A.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B.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任何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都是一個漸進過程,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不斷加強法制建設,逐漸走上依法治國的道路。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二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材料三 自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后,整整十年沒有召開一次全國人大會議。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也被迫停止了活動。全國公安、檢察和司法機關遭到沖擊,無政府主義泛濫。 材料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頒布實施后,全國人民代表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副委員長成克杰、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等一批因以權謀私.貪污受賄數額巨大,生活腐化,被繩之以法;據悉,重慶市司法局原局長文強近日也因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庇護黑社會組織等罪而被一審判處死刑。 (1)材料一中的《共同綱領》在當時起到什么作用? (2)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它是一部什么類型的憲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所說的狀況是出現在什么時期? (4)讀完材料四,你有哪些感悟?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開始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正確地分析了我國形勢的“新變化”。中共八大的召開具有怎樣的意義? 材料二 如圖。 圖一 圖二 (2)材料二兩幅圖反映的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兩次重大失誤,分別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 (3)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先進人物,請列舉一例,并說明你從他身上學到了哪些可貴品質? (4)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 (5)失誤中有成就,這一時期建成了哪些油田,結束了我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全部自給。石油工人被譽為“鐵人”的是誰?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的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第60期,刊登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5月11日,《光明日報》公開了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國多數省級黨報都轉載了此文……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由此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材料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這些在領導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從過去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這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的發表及引發的這場大討論有什么積極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何時何地召開的?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誰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3)這次會議前后,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4)上述材料中的兩個事件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ACCC 6-10CCBDA 11-15ACDDC 二、非選擇題 16. (1)臨時憲法的作用。 (2)社會主義類型 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基礎。 (3)文化大革命期間。 (4)要學法守法,要依法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做違法亂紀之事等(只要答的合理就可以給分)。 17. (1)是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 (2)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3)王進喜,艱苦創業精神。(或雷鋒、焦裕祿,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品質) (4)缺少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5)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王進喜。 18. (1)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2)1978年12月,北京;鄧小平。 (3)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4)材料一中這篇文章的發表及引發的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材料二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