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次工業革命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7.5 學習目標 01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及代表成就 (了解) 02 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利與弊 03 (了解) 一、“科學的世紀” 1.背景:工業革命期間,西歐各國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大力鼓勵科學研究。 2.表現:大學已成為科學研究的重鎮。以大學為中心,形成了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群體。他們有穩定的科研經費來源和工資收入,還發行期刊,組織學會,進行學術交流。 3.重大突破的表現:19世紀中期,科學家們完善了熱能轉化為機械動力的理論,為內燃機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4.19世紀被稱為“科學的世紀”。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 1.電氣時代 (1)開始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主要標志:電力作為新能源進入生產領域。 (3)電力的特點:功效高、污染小、應用范圍大、使用便利。 (4)電力的應用 ①有了電力作新能源,電車、電話、電燈等新發明大量涌現出來。1879年,被譽為“發明大王”的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②各種電動生產工具和家用電器的出現,引發對電力的巨大需求。隨后,大型發電廠在各地出現,遠距離輸電網絡也建立起來。 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和改進的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 1931年10月18日凌晨3點24分,在美國新澤西西奧蘭治的家中逝世,享年84歲。愛迪生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9名。 愛迪生 愛迪生和耐用碳絲燈泡 2.內燃機的出現及應用 (1)時間、人物:19世紀后期,歐洲人設計出內燃機。 (2)工作原理:它使用液體燃料在氣缸內燃燒,產生動力。 (3)內燃機的應用:在工業和交通運輸方面,內燃機日益重要,帶來了汽車和飛機的試制成功。 ①德國人卡爾·本茨在1885年試制汽車成功。 ②1903年年底,美國的萊特兄弟制成飛機并試飛成功。 卡爾·本茨于1885年和德國人戴姆勒各自制成以汽油內燃機為引擎的三輪汽車。但由于技術的問題,本茨的汽車總是拋錨,被別人冷嘲熱諷為“散發著臭氣的怪物”,怕出洋相的本茨甚至不敢在公共場合駕駛它。 1888年8月,從始至終一直在本茨身后默默支持他的夫人——貝瑞塔·林格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 她帶上孩子駕著本茨的汽車,一路顛簸到了100多公里外的普福爾茨海姆探望孩子的祖母。隨后,貝爾塔馬上給本茨電報“汽車經受住了考驗,請速申請慕尼黑博覽會”。 卡爾·本茨 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 同年9月12日,本茨的發明在慕尼黑博覽會上取得非常大的轟動,當時的報紙如此描述——“星期六下午,人們懷著驚奇的目光看到一輛三輪馬車在街上行走,前邊沒有馬,也沒有轅桿,車上只有一個男人,馬車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們都驚奇萬分。”慕尼黑博覽會后,大批客戶開始向本茨訂購汽車。 卡爾·本茨 貝瑞塔·林格正在實驗本茨發明的汽車 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是美國著名的發明家,飛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有人將它與電視和電腦并列為20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大發明。萊特兄弟首創了讓飛機能受控飛行的飛行控制系統,從而為飛機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此項技術至今仍被應用在所有的飛機上。萊特兄弟的偉大發明改變了人類的交通、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同時也改變了軍事史。 萊特兄弟 萊特兄弟 2.內燃機的出現及應用 (4)內燃機廣泛應用的影響: ①促進了石油開采和提煉,石油、電力、煤炭成為三大能源。 ②電力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以及化學工業等新的工業部門紛紛興起,并開始在工業中占據主導地位。 ③19世紀后期,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率先實現了電氣化,工業發展的勢頭超過了英國。 3.流水線生產的出現 (1)目的:提高生產效率。 (2)表現:工廠不斷改進經營管理方式,流水線生產成為一種趨勢。20世紀初,美國人亨利·福特采用流水線生產方法。 (3)評價: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量,但增強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對工人的身心健康有害。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 (2)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3)隨之而來的資本帝國主義加快對外擴張的步伐,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拓展提升 汽車和飛機發明的意義 (1)兩大交通工具的發明,彌補了交通運輸領域中的不足。它們更加快捷,開辟了交通運輸的新的時代,人類實現了在空中翱翔的夢想。 (2)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距離,加強了人們在物質文化上的交流,急劇改變著人類的社會面貌和生產方式。 (3)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和使用,推動了鋼鐵、石油等新興工業的產生與發展,并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課堂探究 1.1913年出現的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汽車產量,增加汽車銷售額,并使美國被稱為“裝在輪子上的國家”的生產工藝是( ) A.蒸汽機車 B.早期汽車 C.福特汽車流水線 D.熱氣球 課堂探究 【解析】 1913年,美國工程師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車的生產中使用了流水線裝配工藝,大幅度提高了汽車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汽車開始進入普通家庭,美國因此被稱為“裝在輪子上的國家”,C項正確。 課堂探究 2.下面的材料說明了( )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在19世紀40年代發現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英國科學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提出發電機的理論基礎。 A.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B.電力已經進入生產領域 C.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 D.英國在電力技術方面領先其他國家 課堂探究 【解析】 結合材料“發現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等,可知材料是關于科學研究中取得的重大突破。A項符合題意。 練一練 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大方便了人類的生活,利用這次科技革命成果,我們可以實現( B ) ①坐汽車上班 ②乘飛機旅游 ③在電腦上查閱資料 ④打電話拜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練一練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 A ) A.電力的開發和應用 B.內燃機的發明 C.汽車的誕生 D.飛機的出現 練一練 “一個蘋果讓牛頓吸引了世界,一壺沸水讓瓦特轉動了世界,一個元素讓愛迪生點燃了世界……”,引文中“愛迪生點燃了世界”是指( C ) A.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B.發明了內燃機 C.發明了耐用白熾燈泡 D.發明了現代炸藥 練一練 人類很早就想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翱翔。20世紀初,終于把這一夢想變成現實的美國人是( D ) A.瓦特 B.愛因斯坦 C.愛迪生 D.萊特兄弟 謝謝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