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工業革命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7.1 學習目標 01 英國工業革命產生的原因 (了解) 02 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03 工業革命的影響 (掌握) (掌握) 一、工業革命的開始 1.工業革命的含義 元朝疆域范圍 工業革命是促使工場手工業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一場革命。 一、工業革命的開始 2.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元朝疆域范圍 (1)政治前提:17世紀末,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后,政局穩定。 (2)經濟條件: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 政治前提:英國較早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更加進步的政治制度為英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國內外環境,進入18世紀以后英國本土沒有出現過較大規模的戰亂。 一、工業革命的開始 工業革命在英國首發的因素 元朝疆域范圍 (1)市場: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的拓展,擴大了商品生產的需要,特別是紡織品。 (2)制度:英國較早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掃除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3)資本:英國較早通過海外殖民掠奪,積累了進一步發展生產的資本。 (4)勞動力:受圈地運動的影響,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和工場。 (5)資源:通過海外殖民掠奪,攫取工業原料。 一、工業革命的開始 3.工業革命的開始 元朝疆域范圍 (1)開始時間:18世紀60年代。 (2)開始部門:棉紡織業。 (3)開始于棉紡織業的原因:國內外市場對棉紡織品的需求迅速增長,刺激了棉紡織生產方式的改進和新技術的發明。 (4)開始標志: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 二、工業革命的發展 1.紡紗機器領域 元朝疆域范圍 (1)時間:18世紀60年代。 (2)代表人物:英格蘭人哈格里夫斯。 (3)重大發明:珍妮機。 (4)影響: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 一、工業革命的開始 3.工業革命的開始 珍妮機構造 二、工業革命的發展 2.動力機器領域 元朝疆域范圍 (1)背景:工業革命開始后,機器數量不斷增多。人們常常把工廠建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利用水力帶動機器。但是,仍有很多地方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不能使用機器。于是,人們開始尋找更加方便有效的動力。 (2)時間:18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 二、工業革命的發展 2.動力機器領域 元朝疆域范圍 (3)重大發明:瓦特改進蒸汽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具有真正實用價值的蒸汽機。 ①特點:這種蒸汽機效率高,不受季節和地理位置限制。 ②作用:成為工業生產的動力機器,逐步在紡織、冶金、采礦等領域推廣開來,極大地促進了工業生產的發展。 ③意義: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成為工業革命的標志。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二、工業革命的發展 2.動力機器領域 元朝疆域范圍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 二、工業革命的發展 3.交通運輸業 元朝疆域范圍 (1)重大發明 ①美國人富爾頓首先制造出了以蒸汽機作動力的輪船。 ②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森發明了蒸汽機車。 (2)影響:此后,人們開始大規模建設鐵路,進一步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二、工業革命的發展 3.交通運輸業 元朝疆域范圍 從1793-1807年的十多年間,富爾頓進行了艱苦的創制和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克萊蒙特”號新輪船,并在哈得遜河試航成功,次年又建造了兩艘輪船,使輪船達到了實際應用水平,此外,在運河閘口,紡麻機器等方面也有發明創造。 “克萊蒙特”號 二、工業革命的發展 3.交通運輸業 元朝疆域范圍 1810年斯蒂芬森開始著手制造蒸汽機車。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終于在1814年發明了一臺蒸汽機車,被稱為“旅行者號”,它在前進時不斷從煙囪里冒出火來,因此被稱為“火車”。 火車機車 二、工業革命的發展 4.冶鐵技術的革新 元朝疆域范圍 (1)1709年,亞伯拉罕·達比發明了用焦炭冶鐵的方法。 (2)1779年塞文河上建起的一座完全用鑄鐵構建的橋梁,成為工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二、工業革命的發展 5.工廠及工廠制度的出現 元朝疆域范圍 (1)工廠的建立:瓦特改進蒸汽機后,以蒸汽為動力的工廠建立起來,用機器進行生產的規模逐漸擴大。 (2)工廠制度的出現 ①在工廠中,有嚴格的勞動紀律。 ②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工廠的生產能力迅速提高。很多新的生產方法被創造出來,工廠的管理制度也逐步完善。 ③工廠制度的出現反映了大規模生產的要求。 三、工業革命的完成及影響 1.工業革命的完成 元朝疆域范圍 (1)工業革命的擴展情況:從18世紀后期起,其他西方國家紛紛開始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法國、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先后進行工業革命。 (2)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19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三、工業革命的完成及影響 2.工業革命的影響 元朝疆域范圍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陸續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 易錯提醒 1.“工廠”與“工場”的區別:工廠以機器生產為基礎,工場以手工勞動為基礎。工業革命就是以“工廠”取代“工場”、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的過程。 2.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最重大的技術發明,也是人類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3.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先是棉紡織機器的發明及應用,接著引發新動力機器——改良蒸汽機的出現,進而推動了冶金、采礦等部門采用機器生產,最后帶動了交通運輸工具的革新。 拓展提升 工業革命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1)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加緊侵略中國,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國被逐漸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落后。 (3)客觀上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4)中國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課堂探究 1.“英國的工廠最初是沿著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城鎮,工廠也增多了”。出現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棉紡織業實現機械化 B.工廠制度的誕生 C.改進后的蒸汽機的普遍使用 D.交通運輸業的革命 課堂探究 【解析】 瓦特改進蒸汽機后,以蒸汽為動力的工廠建立起來,工廠選址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大大減小。C項正確。 課堂探究 2.近代的機器與其說是需要的結果,不如說是被迫無奈時有意的發明產物,因為棉布緊俏發明了新式紡紗機和織布機,因為機械動力不足而改進了蒸汽機。這表明,工業革命時期的技術革新( ) A.源于人們生活中工作經驗 B.著力解決生產中的迫切問題 C.是科學理論發展的結果 D.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課堂探究 【解析】 由“因為棉布緊俏發明了新式紡紗機和織布機,因為機械動力不足而改進了蒸汽機”可以看出,近代機器是人們迫切需要解決生產中的問題而產生的。B項符合題意。 練一練 滬寧城際、京津城際、京滬等高鐵運營通暢,標志著我國步入高速鐵路時代。飲水思源,改進蒸汽機的人是( B ) A.富爾頓 B.瓦特 C.哈格里夫斯 D.史蒂芬森 練一練 今天我們身上穿的漂亮衣服所用衣料都是用先進的現代化機器織出來的。那你可知道,18世紀60年代發明“珍妮機”的人是( C ) A.珍妮 B.史蒂芬森 C.哈格里夫斯 D.瓦特 練一練 19世紀,英國的工場手工業逐漸被大機器生產所取代。這些機器的主要動力來源于( C ) A.發電機 B.柴油機 C.蒸汽機 D.電動機 練一練 一位英國女演員對她1830年的一次旅程作了這樣的描述:這個總是讓我想去拍拍它的、發著噴氣聲的小動物,現在就套在了我們的車廂上……這匹蒸汽馬對高低起伏的山路不是很適應……有時候看起來似乎沉到了地底下,有時候又像是懸在半空中。她乘坐的交通工具應該是( B ) A.輪船 B.火車 C.汽車 D.飛機 謝謝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