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近代前夜中國封建社會的危機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5.3.2 學習目標 01 清朝的閉關政策表現及影響 (掌握) 02 馬戛爾尼使華事件 03 近代中國逐漸落伍的原因 (了解) (了解) 1.經濟危機 元朝疆域范圍 清朝前期,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在全國范圍內仍占主導地位。盡管社會上早已出現“工商皆本”的新觀念,但是,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閉關鎖國 元朝疆域范圍 2.外交危機——閉關政策 背景 18世紀,由于中外貿易往來日趨頻繁和人民反清起義不斷發生,統治者擔心洋人和人民百姓會結合起來反對清朝。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準皇帝頒布了《防范外夷條規》,根據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機構。公行是由官方允許的商人組成的壟斷性外貿組織。外國人來廣州做買賣必須經由公行,其行動也由公行的行商負責約束。外國商人只準在規定的時間,即每年的5月至10月間來廣州進行貿易,期滿必須離去。在廣州期間他們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設的“夷館”內。 2.外交危機——閉關政策 背景 外商在華只能雇用翻譯和買辦,不能雇人向內地傳遞信件。中國人不準向外商借貸資本。條規還規定要加強河防,監視外國船舶的活動。這些規定在以后的嘉慶和道光年間屢被重申。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的封建統治,防范西方殖民主義者。但這種自衛措施是非常被動的 。 清朝統治者期望維護極權統治的心理觀念是“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 保障本地經濟發展,免受外來力量的影響。清朝封建統治時期經濟上自給自足,不依靠同時也很抵制外來商品。 2.外交危機——閉關政策 ①含義:長期關閉國門,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②原因 (1)清朝統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認為無需同外國通商買賣 (2)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 2.外交危機——閉關政策 ③表現 (1)清初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臺灣以后,開放寧波等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限制 (3)后來,清政府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廣州十三行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代外商收購中國出口商品,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國商人 2.外交危機——閉關政策 ④影響 (1)積極影響: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2)消極影響: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外力量對比,而且作繭自縛,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3.乾隆盛世的危機 危機 (1)土地兼并嚴重,人口迅速增長,人多地少,謀生困難,這導致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2)政治腐敗黑暗,皇室鋪張揮霍,官場腐化奢靡。貪污之風滲透到軍隊,各級將領克扣軍餉,士兵得不到溫飽,武裝力量大大削弱。 (3)在各種社會問題的沖擊下,清朝中期發生了大大小小數十次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被鎮壓下去,但是,社會危機并未得到解決,動亂還在繼續。 馬戛爾尼使華 ①事件:1792年,英國派遣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訪華,提出開放通商口岸等要求,遭乾隆帝拒絕,未達成預期目標。 ②暴露問題:西方工業文明的先進;清朝統治者不了解世界的發展趨勢。 4.近代中國逐漸落伍的原因 原因 ①經濟基礎:自然經濟(自給自足、耕織結合的經濟)占統治地位,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生產力低下。 ②政治制度: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腐敗。 ③思想文化:統治者盲目自大,文化專制,閉目塞聽。國對外政策:海禁;閉關鎖國。 點睛 西方,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第一次試圖叩開不愿打開的中國大門。這次叩門發出的只是微弱的聲音,顯然不足以對當時的中國有任何震動。但是,半個世紀后,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在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下,不得不被迫開國,由此開始了近100年的屈辱歷史。 拓展提升 對比唐、宋、明、清的對外政策,理解開放則發展、閉關則落伍的道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政策 朝代 史實 道理 對外開放 唐朝 玄奘西游、鑒真東渡 開放則發展,閉關則落伍,要堅持對外開放,善于學習交流,加強友好合作 宋朝 引進占城稻、設立市舶司 明朝 鄭和下西洋、引進高產作物 閉關鎖國 清朝 限制海外貿易、實行閉關政策 課堂探究 1.下列關于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表述,正確的有( ) ①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而采取的政策 ②嚴厲限制海上貿易,關閉所有港口 ③這個政策面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④這個政策使清朝的發展領先于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課堂探究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廣州一處為對外通商口岸,②說法錯誤;閉關鎖國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最終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導致近代中國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④說法錯誤。 課堂探究 2.明清統治者有特別發達的“專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斷絕一切聯系,把國家變成一個鐵桶;二曰解內憂,控制、削弱民間的組織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選項體現該“智慧”的是( ) A.閉關鎖國 八股取士 B.對外開放 小農經濟 C.對外開放 八股取士 D.閉關鎖國 小農經濟 課堂探究 【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除外患,斷絕一切聯系,把國家變成一個鐵桶”可知,當時清政府采取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根據題干材料“解內憂,控制、削弱民間的組織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可知,清政府實行的是小農經濟。D項正確。 練一練 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在談到中國清代某一政策時說:“歸根到底,他們是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評論的是( C ) A.“重農抑商”政策 B.漢化政策 C.閉關鎖國政策 D.休養生息政策 練一練 1757年,清廷只開放一個城市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其他貿易港口全部關閉。這個城市是( C ) A.北京 B.天津 C.廣州 D.上海 練一練 在中國歷史上,乾隆是受史學家們褒揚推崇最多的皇帝之一。他執政63年,被稱為“乾隆盛世”。但盛世背后隱存各種危機,其中屬于外部危機的是( A ) A.歐洲經歷工業革命,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四處開拓海外殖民地 B.中國開展前所未有的文字獄,鉗制了人們的思想 C.乾隆帝在位巡幸多達百次,均大擺排場,如六巡江南 D.中國農業仍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以手工勞動為主 練一練 清朝推行了近兩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的最大惡果是( D ) A.對西方殖民起到過自衛作用 B.廣州十三行承銷外商貨物 C.漁舟不能下海捕魚 D.錯失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 謝謝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