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第五單元 學習目標 01 清末中國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科技、外交等方面的差異 (了解) 02 近代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和強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03 探究中西發展差距,理解導致中國屈辱歷史的必然性。 (了解) (掌握) 相關史實 年代尺 一、回望“盛世余暉” 1.“乾隆盛世”含義 元朝疆域范圍 經歷清初倒退逆轉之后,清前期社會經濟迅速恢復發展。乾隆在位期間,清朝達到鼎盛,史稱“乾隆盛世”。 乾隆時,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極盛。乾隆帝繼位后介于康熙帝的仁厚與雍正帝的嚴苛,他以“寬猛相濟”施政。此間江南與廣東等地的絲織與棉織業很發達,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同時,銀號在山西出現。乾隆期間清朝疆域最大,達1300萬余平方公里,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使川黔等地繼續改土歸流。 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的熱潮。 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 一、回望“盛世余暉” 2.“乾隆盛世”表現 元朝疆域范圍 (1)統一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確立了世界大國地位。 (2)農業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口急劇增長,國家安定,社會穩定。 (3)經濟總量巨大。 (4)文化繁榮。 一、回望“盛世余暉” 2.“乾隆盛世”表現 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的領土幾經擴張。到乾隆年間平定新疆,整個清帝國版圖達到空前擴張,僅次于元。北起自外興安嶺以南,東北至北海,東含庫頁島,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繼承了1758年準噶爾汗國的邊界,形成了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史稱“漢、唐以來未之有也”。 二、透視“盛世陰影” 1.在盛世繁榮中,社會危機隱隱浮現,給盛世投下陰影。 2.表現 (1)人口增長過快是造成社會危機的重要原因。 (2)官員腐敗現象嚴重。 (3)連年出現文字獄,禁錮了思想,造成社會恐怖氣氛。 二、透視“盛世陰影” 到了乾隆晚期,乾隆帝寵信貪官和珅,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文字獄也是愈演愈烈;六次下江南所至鋪張過盛,擾民有余,連年的征戰致使國庫嚴重損耗;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并嚴重,許多農民失去土地,乾隆晚期到嘉慶時陸續爆發民變 ,清朝國力日漸衰落。 到18世紀末,康雍乾盛世進入尾聲,西方出現負面評價。與乾隆帝不歡而散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已經衰落。1795年乾隆帝因為誓言 禪位于子颙琰,即嘉慶帝。1799年乾隆帝去世,嘉慶帝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退。 三、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 1.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時間及目的 (1)時間:1792年,英國派遣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訪華。1793年,英國使團來到避暑山莊給乾隆帝祝壽。 (2)目的:名義上是代表英王喬治三世為乾隆帝祝壽,實際上是英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殖民擴張的一個環節,帶有獲取殖民利益的目的。 英使喬治·馬戛爾尼 三、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 2.概況 (1)要求:向清政府提出開放通商口岸等多項要求。 (2)乾隆帝的態度:對各項要求逐條加以駁斥,完全拒絕。 (3)結果:英國使團沒有能夠達到預期目標,馬戛爾尼十分沮喪地離開了中國。 (4)影響:英國使團在訪華過程中,對中國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并作了詳細的記述,為我們了解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提供了獨特的資料。 三、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 2.概況 英方希望跟中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并達成下列協議: 英國派遣全權大使常駐北京,如中國愿意派大使到倫敦去,英國皇室必將以最優等禮儀款待。 準許英國在舟山和天津進行貿易,并仿效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貨物。 允許駐在澳門的英國商人居住廣州。 英國商品在中國內河運送時,爭取免稅或減稅,希望中國有固定的,公開的海關收稅標準 三、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 2.概況 使團乘坐的船只和攜帶的大批禮物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特意制造的。這艘“獅子號”炮艦,裝有64門大炮,是當時的英國三等軍艦(一般為74炮,偶有80、84炮,而64炮是最低級的三級戰列艦)。使團攜帶的禮物除一部分是投中國皇帝之所好外,更多的是為了顯示英國的科學技術 這個龐大的使團帶來了眾多的禮品。英國人想把他們最新的發明介紹給中國,如蒸氣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并猜想準會讓中國人感到驚奇而高興的。 三、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 2.概況 英國人在禮單中還專門提及了“榴彈炮、迫擊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他們想,這些東西可能會引起中國軍官們的興趣,但后來讓英國人大失所望的是,天朝的大臣絕大多數都是文人出身,他們對此不感興趣。在他們看來,這些洋人的東西,不過是些無用的奇技淫巧罷了 三、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 2.概況 1793年6月19日,英國人在澳門停泊數日后,便北上天津,前往覲見中國的皇帝。但讓英國人不快的是,剛一上岸,他們的隊伍便被中國官員不由分說的插上幾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寫著幾個大字:“英吉利貢使”。無論在旗上還是禮品清單上,中國官員都把 “禮物”改成“貢物”。在中國,送給皇帝的禮品從來都叫做“貢” 三、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 2.概況 按照馬戛爾尼的想法,英國與大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主權國家,不存在朝貢的關系,而且這次出使的名義也是祝壽。但是大清的官員們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觀點,所以除了進貢之外,原本就不存在平等的國家關系。 外交接觸尚未開始,禮節沖突便已發生。清朝政府要求英國使臣按照各國貢使覲見皇帝的一貫禮儀,行三跪九叩之禮。英使認為這是一種屈辱而堅決拒絕。禮儀之爭自天津,經北京,而繼續到熱河。乾隆帝聞訊,勃然動怒,下令降低接待規格 三、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 2.概況 (5)結論與反思:當時的清朝統治者認為英國不過是藩屬般的小國,視馬戛爾尼為“貢使”,未能認識到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未能采取積極應對措施,而幾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勢力日益強大,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將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 三、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 3.中國近代前夜逐漸落伍的原因 (1)經濟: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生產力水平低下。 (2)政治: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制度的黑暗腐敗。 (3)對外政策:閉關鎖國。 (4)文化科技:統治者狂妄自大而又愚昧無知,文化專制,科技落后;中國國民的整體素質較低。 (5)國際方面:歐美主要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通過工業革命,社會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國力迅速增強。 三、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 4.中英近代前夜歷史對比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領域 中國 英國 經濟 以農業為主,男耕女織,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屬于農耕文明 完成工業革命,成為工業強國,經濟迅速發展,屬于工業文明 政治 專制皇權進一步強化 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 軍事 裝備落后 船堅炮利、戰斗力強 三、從英國使團來華看盛世危機 4.中英近代前夜歷史對比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外交 閉關鎖國、嚴格限制對外貿易,脫離世界潮流 開辟新航路,進行殖民侵略,擴大國際貿易,成為世界霸主 思想文化 文化專制,禁錮思想,如文字獄、八股取士,科技落后于西方 思想文化繁榮活躍,如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科技領先 綜合國力 日趨衰落 世界強國 巧記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治世或盛世 “文景之治”:出現在西漢時期。 “貞觀之治”:出現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 “開元盛世”:出現在唐玄宗統治前期。 “乾隆盛世”:出現在清朝乾隆皇帝統治時期。 課堂探究 1.下列是馬戛爾尼來華的有關表述,正確的是( ) ①是19世紀中期由英王派遣來華的 ②來華的目的是為乾隆皇帝祝壽 ③提出了開放通商口岸、割讓島嶼的要求 ④深刻認識到當時中國隱藏的危機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課堂探究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戛爾尼是18世紀末期來華,馬戛爾尼訪華表面上看是給乾隆帝祝壽,其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①②不符合題意。 課堂探究 2.乾隆帝觀看英國“皇家號”軍艦模型后,對沿海地區高級官員說:“英國的海船只能在大洋中行駛,無法進入內地。如果海岸防守嚴密,他們也無計可施。”他的認識說明了( ) A.對英國的海軍認識很透徹 B.清朝統治者盲目自大 C.清朝統治者很有遠見 D.感謝英國送厚重壽禮 課堂探究 【解析】 從乾隆帝的言語中可以看出,乾隆帝未能從根本上了解英國海軍的整體實力,說明清朝統治者盲目自大,愚昧無知。B項符合題意。 練一練 中國古代最后一個繁榮時期是( D )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乾隆盛世 練一練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真正目的是( C ) A.為乾隆帝祝壽 B.帶戰船攻打中國 C.擴大英國的海外市場 D.與中國進行平等貿易 練一練 在近代世博會上,中國的絲綢、茶葉、景泰藍等農耕文明的經典之作,在蒸汽機、電燈、電話機等工業文明的杰作面前,猶如“明日黃花”。造成這一差距的政治體制方面的原因是( B ) A.自然經濟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B.專制皇權嚴格控制著人們的思想 C.盲目自大的心態使國家閉關自守 D.商品經濟大大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練一練 某中學學生在課余探討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時,得出了以下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C ) A.清朝時開放廣州一處同外國通商,說明并不是真正閉關鎖國 B.閉關鎖國這一政策產生的根源在于統治者盲目自大、不思進取 C.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成為影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閉關鎖國雖然妨礙了自身發展,但同時也削弱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力量 謝謝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