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維新變法運動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8.3.1 學習目標 01 公車上車的經過與結果 (了解) 02 維新派的活動 03 戊戌變法的措施 (了解) (掌握) 相關史實 百日維新 前言 《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馬關條約 前言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下,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希望以此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是,甲午戰爭的慘敗卻表明,洋務運動并不能救中國。 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中的很多人親身參加了洋務運動的實踐。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敗后,他們認為洋務運動僅將“制器”作為學習的重點是不夠的,中國真正要學習的是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 1.序幕——“公車上書” (1)背景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了北京,在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各省舉人們十分憤慨。 1.序幕——“公車上書” (2)過程 他們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帶領下,給光緒帝上了一封奏疏,要求拒和、遷都、變法。 1895年4月,日本逼簽《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的組織發動下,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但上書因頑固派的阻撓,而沒有送到光緒帝的手中。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 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涤袨槌錾诜饨ü倭偶彝?,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后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康有為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后從師于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后先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并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康有為 1.序幕——“公車上書” (3)名稱由來 在古代,政府用車馬接送被征舉的讀書人,后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由于康有為等是舉人,這次上書被稱為“公車上書”。 1.序幕——“公車上書” 結果及影響 (4)結果:失敗。 (5)影響: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影響,從此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1.序幕——“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出現的基礎 (1)社會基礎:甲午戰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深重。 (2)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與初步發展。 (3)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4)思想基礎:早期維新思想的宣傳。 2.維新派的活動 (1)組織強學會,推動變法: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聯合部分思想比較開明的官員,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定期集會講演,議論時政,宣傳維新變法。 (2)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各地學會、學堂和報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居于輿論界的領導地位。 2.維新派的活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人物 主張 影響 梁啟超 在《時務報》上發表系列文章,明確提出中國要變法圖強,必須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他將歷代帝王斥為“民賊”,呼吁“伸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梁啟超的言論新穎,文筆流暢,深受社會各界人士歡迎,從而大大推進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 2.維新派的活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人物 主張 影響 嚴復 在《國聞報》上介紹西方社會進化論名著《天演論》。他特別強調“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進化論觀點。他認為,國家只有實行變法,才能由弱轉強,這樣才符合進化的規律,否則將會走向滅亡 嚴復巧妙地運用進化論來闡述自己的變法主張,讓國人耳目一新,轟動一時 2.維新派的活動 (3)影響 ①維新派倡導立學會、辦報紙的活動起到了啟發民智、制造輿論的作用。 ②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議論時政、集會結社蔚然成風,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3.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1)背景 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嚴重民族危機的激發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涤袨樯蠒饩w帝,請求變法。 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見膠州灣事件)。 在嚴重民族危機的激發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 康有為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迫在眉睫,如果再不變法,不但國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后來,光緒帝接見康有為,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 3.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2)開始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詔書,宣布開始變法。1898年是農歷戊戌年,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局折》,4月,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 1898年4月,康有為同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 3.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3)主要措施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政治 經濟 軍事 文化教育 裁并機構,精減人員,任用維新人士,準許百姓向朝廷上書等 設立農工商總局和鐵路、礦產總局,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等 訓練新式海陸軍,裁減舊軍隊等 廢除八股文,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派人出國留學等 3.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4)結果 新政措施的推行,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強烈抵制和反對。清廷中的維新派與頑固派的矛盾開始激化。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捕殺維新派,變法失敗了。 1898年6月16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準備發動政變。 變法開始后,清政府中的守舊派不能容忍變法運動的開展。有人上書慈禧太后,要求殺了康有為、梁啟超;奕劻、李蓮英跪請太后“垂簾聽政” 3.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4)結果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臺;然后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變法”失敗。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是指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都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3.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5)影響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的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雖然被慈禧太后扼殺了,但也為13年之后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拓展提升 戊戌變法既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又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1)政治上:具有愛國性,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揭開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經濟上:具有進步性,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符合歷史潮流。 (3)思想上:具有啟蒙性,掀起近代中國第一個思想解放的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客觀上有利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拓展提升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與啟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產階級勢力過于弱小,而封建勢力過于強大。 ②直接原因:變法過程中急于求成,變法內容上貪多求全;變法措施觸動了封建頑固派的既得利益,樹敵太多,遭到堅決反對;變法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帝黨官僚;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2)啟示: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中國近代化道路漫長而坎坷。 課堂探究 1.下列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之間沒有直接因果關系的是( ) A.簽訂《馬關條約》——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 B.嚴復創辦《國聞報》——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 C.戊戌政變——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 D.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上產生廣泛影響 課堂探究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戊戌變法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失敗。C項因果關系顛倒。 課堂探究 2.陳旭麓認為:“維新變法期間,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已經出現……他們向西方追求真理,為中國尋找出路,成為最自覺地承擔時代使命的社會力量。他們……為廣開中國的民智而介紹西方的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边@說明戊戌變法運動( ) A.取得了巨大成功 B.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C.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度 D.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課堂探究 【解析】 根據題干“維新變法期間,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已經出現……為廣開中國的民智而介紹西方的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運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戊戌變法最后失敗了。AC項說法錯誤。開始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是洋務運動。B項說法錯誤。 練一練 下列措施中,屬于戊戌變法政治改革內容的是( A ) A.裁撤冗官冗員 B.編制國家預算 C.開辦新式學堂 D.訓練新式軍隊 練一練 公車上書與百日維新的關系是( C ) A.公車上書是維新變法的政治背景 B.維新變法是公車上書的結果 C.公車上書是維新變法的序幕 D.維新變法是公車上書的逆轉 練一練 “李鴻章坐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基于這一認識,梁啟超主張學習西方的( A ) A.政治制度 B.科學技術 C.思想文化 D.生活方式 練一練 《清史紀事本末》:“及甲午敗于日本,各國租借港灣之事,相逼而來;瓜分支那之說,沸騰于全球。于是國人大嘩,志士奮起,痛論變法之不可緩,帝亦知非實行變法,不能立國?!毕铝袣v史人物,不屬于材料中“志士”的是( B ) A.嚴復 B.鄧世昌 C.梁啟超 D.康有為 謝謝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