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8.1.4 學習目標 01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了解) 02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目的、經過與結果 03 (了解) 前言 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再次引起歐洲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國的歐洲強國,對清政府提出無理要求,并要求準許修建鐵路和采礦。1897年11月,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沖入教堂的村民打死。德國立即作出了反應,乘機出兵占據了膠州灣和膠澳(今青島)。德皇更對其艦隊訓言,謂:“如中國阻撓我事,以老拳揮之”。接下來的一個月,俄軍進駐了遼陽南方的旅順,英國和法國分別派兵占領威海和廣州灣(今廣東湛江)。 1.義和團的形成 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的猖獗,這些組織逐漸由反清的秘密結社或單純的習武團體,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 2.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原因 清政府為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并承認其合法地位。 天津的義和拳民眾 2.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2)概況 義和團紛紛進入天津、北京。他們沿途張貼文告,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通過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等方式,表達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 2.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3)口號 “扶清滅洋” ①“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②“扶清”,則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 2.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4)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及影響 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義和團運動的高潮雖說為期不過三個月,并且最終還在清政府的叛賣下,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陷于失敗,但是,它的豐功偉績卻是昭昭在人耳目的。它的功績,概括起來說是: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保存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場帝國主義戰爭的可能爆發,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并成為“五十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這些功績,主要是在中國方面;不過其中有些也涉及到了世界方面,具有了世界歷史意義 拓展提升 義和團運動失敗原因 義和團運動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基本群眾是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最初,他們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屢遭清政府的鎮壓。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義和團把斗爭的矛頭直指帝國主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為了躲開義和團運動打擊鋒芒,被迫采取假宣戰,真投降的欺騙手法,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鎮壓義和團運動,使義和團處于內外夾攻的境地。在國內外敵人的夾擊下遭到了失敗。 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即主要原因)。 主觀原因:“扶清滅洋”中的“扶清”使義和團喪失了應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背景 日軍繪本: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背景 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羅斯帝國公使就提出鎮壓,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并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 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 1900年5月,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采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平亂。5月20日,公使團會議,提出調兵來北京。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背景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列強對此極為不安,決定聯合鎮壓。 1900年6月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去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兵伏擊(由于克林德曾經槍殺義和團眾,此次行為被認為是報復);成為列強發動戰爭的借口。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2)爆發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的聯軍2 000多人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攻,但沿路遭到義和團頑強阻擊,被迫退回。 1900年6月14日至18日聯軍被義和團群眾包圍在廊坊、落岱、楊村一帶,面對用近代槍炮武裝的聯軍,義和團奮勇殺敵,視死如歸,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搏,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愛國熱情,打死打傷敵軍300余名,西摩爾潰不成軍,被迫沿北運河退回天津,義和團粉碎了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3)經過 清政府對各國宣戰,試圖利用義和團對付列強,同時達到削弱義和團的目的。八國聯軍不斷增兵,攻占了天津、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和親信大臣,倉皇逃往西安。途中,她下令清軍“剿滅”義和團,并請求八國聯軍助剿。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3)經過 油畫: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4)暴行 八國聯軍侵占北京以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整個北京城籠罩在血雨腥風之中。侵略者們還在北京城劃區駐扎,要求所駐區域的所有中國人家必須懸掛占領國國旗。 紫禁城內的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5)結果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6)《辛丑條約》 ①內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賠款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 劃定使館區 劃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 拆炮臺、駐兵 拆毀大沽炮臺;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重要地區允許外國軍隊駐守 嚴禁反帝 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的行為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6)《辛丑條約》 ②危害:《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徹底墮落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被八國聯軍燒毀的北京城 知識助記 《辛丑條約》的內容可概括為“兵民禁賠”: “兵”指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重要地區允許外國軍隊駐守; “民”指劃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禁”指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的行為; “賠”指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 課堂探究 1.直隸總督裕祿在六月十五日的奏折中說:“現在中國兵力、餉力,即一國尚不可與敵,況以中國而敵八國之兵,其勢萬難與爭衡,斷無失和之理?!痹撟嗾凵婕暗臍v史事件( ) A.發生在1901年 B.引發了戊戌政變 C.標志著清王朝的覆滅 D.迫使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課堂探究 【解析】 由材料“以中國而敵八國之兵,其勢萬難與爭衡”的信息可判斷出這是關于應對八國聯軍侵華的奏折內容。八國聯軍侵華以后,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D項正確。 課堂探究 2.“(義和團)那種舉動,就是當時中國人對于歐美的新文化之反動,對于他們物質進步之抵抗,傷亡枕藉,還是前赴后繼,其勇銳之氣,殊不可當,真是令人驚奇佩服,所以經過那次血戰之后,外國人才知道中國還有民族思想,這種民族是不可消滅的?!睂O中山在這里稱贊義和團運動( ) A.“扶清滅洋”的口號 B.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C.強烈排外的主張 D.打敗了西方列強的侵略 課堂探究 【解析】 從材料中“外國人才知道中國還有民族思想,這種民族是不可消滅的”可以看出孫中山贊揚的是義和團的愛國主義精神。 練一練 1900年,在廊坊、楊村一帶狙擊從天津向北京進犯的八國聯軍的是( D ) A.黃巾軍 B.三元里人民 C.太平軍 D.義和團 練一練 “中國近代史上的這次戰爭是一挑八,看起來牛氣哄哄,實則統治者倉皇逃竄,這次戰爭使清王朝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材料評價的是( D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練一練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簽訂了若干條約,其中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條約是( D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練一練 寫實的民謠能夠勾勒出一幅幅塵封的歷史畫面,常常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義和團民謠“拆鐵路,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據此不能得出的認識是義和團運動( C ) A.盲目排外 B.斗爭矛頭是帝國主義 C.主張推翻清朝統治 D.強烈的愛國主義意識 謝謝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