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8.1.2 學習目標 01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以及過程 (掌握) 02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 03 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以及過程 (掌握) (掌握) 相關史實 鴉片戰爭 前言 咸豐四年(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于十二年后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 咸豐六年(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于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背景 元朝疆域范圍 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要求修改條約,擴大侵略權益,遭到清政府的拒絕。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2)爆發 1856年,英、法兩國對中國發動戰爭。這場戰爭是鴉片戰爭的延續,故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咸豐六年(1856年)10月,英殖民主義者利用“亞羅號事件”制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了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注冊,但是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有嫌疑的水手,按道理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但是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據理力爭,態度強硬,而且不賠償、不道歉,只答應放人。1856年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之內,連占虎門口內各炮臺。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3)《天津條約》 1858年5月,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臺,直逼天津。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主要內容包括: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通航等。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3)《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 ①公使常駐北京; ②增開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臺灣(后定為臺南)、淡水、潮州(后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③外籍傳教士得以入內地自由傳教; ④外人得以入內地游歷、通商; 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 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 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4)《通商章程善后條約》 清政府在與英、法、美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中,又被迫承認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 《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陸續南下。咸豐帝對條約內容感到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游歷、內江通商等條款,并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征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不容修改《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并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5)擴大侵略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大沽炮臺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5)擴大侵略 ①《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兩國借口來中國換約受到阻礙,于1860年再次出兵占領天津,進逼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留下他的弟弟與英、法議和。 ②英法聯軍的暴行——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野蠻地洗劫了北京城。他們闖入北京西郊的圓明園,大肆搶劫,縱火燒毀了這座有“萬園之園”之稱的皇家園林。 ③結果:1860年10月下旬,英、法兩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在條約中,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并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增加大量的賠款。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5)擴大侵略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5)擴大侵略 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訢為全權大臣議和,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聯軍洗劫和燒毀了圓明園和靜宜園。圓明園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再也沒有一雙眼睛能夠見證另一個時代的藝術天賦和品位了”,英軍隨軍牧師羅伯特·麥吉這樣寫道,語氣中毫無愧疚,“一個也不留,一棟房屋也不剩,讓這里再無宮殿的痕跡吧?,F在,咱們回北京去,大功已告成?!?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5)擴大侵略 火海中的圓明園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6)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太平天國運動 元朝疆域范圍 2.太平天國運動 (1)背景 列強的入侵使中國的社會危機日益加深,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爭持續不斷。 民族矛盾的加劇促進了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廣大農民饑寒交迫,紛紛揭竿而起,鴉片戰爭后十年間,各族人民自發的反清起義達100多次。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區,清朝統治者對廣大少數民族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十分嚴酷;又加以天災人禍,廣大農民苦不堪言,反抗斗爭此伏彼起,終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大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2.太平天國運動 (2)爆發 1851年,洪秀全率眾在廣西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2.太平天國運動 (3)定都 2.太平天國運動 (3)定都 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1853年1月攻下武昌,震動清廷。2月9日,洪秀全等率領號稱50萬眾、船1萬余艘,夾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勢如破竹。3月19日占領江南重鎮江寧(南京),定為都城,改稱天京。旋派軍兩支攻占鎮江、揚州,與天京形成犄角之勢。 2.太平天國運動 (4)文獻 同年,太平天國頒布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 ①內容:要求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社會。 ②評價:它反映了農民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但嚴重脫離實際,在當時的環境下無法真正實施。 2.太平天國運動 (5)結果 1864年,在中外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太平天國運動以失敗告終。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1864年7月19日,湘軍轟塌天京太平門附近城墻10余丈,蜂擁入城,其他方向的湘軍也緣梯而入,城內太平軍或戰死,或自焚,無一降者。 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失敗。 2.太平天國運動 (6)性質 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太平天國革命發生在中國進入近代社會的初期,它既是單純的農民戰爭,又帶有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它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發展到了頂峰。從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統治還延續了近半個世紀,但在這半個世紀中,中國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和鼓舞,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封建王朝的斗爭,半個世紀后終于爆發了辛亥革命。 2.太平天國運動 (7)意義 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 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從1851年起共堅持了14年,勢力擴展到17省,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外國的侵略,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崩潰,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頁。 2.太平天國運動 (8)失敗原因 ①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②中外勢力的聯合鎮壓。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教訓同樣是非常深刻的。這場由千百萬群眾參加的偉大戰爭,由于領導集團政治上過早的封建化,組織上不能始終保持領導核心的團結,軍事上戰略決策一再失誤,以及外交上缺乏經驗,太平天國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領導人沒有真正認識到列強的實質,最后遭到內外鎮壓,陷于失敗。 拓展提升 稱英、法兩國1856年發動的這次侵略戰爭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 (1)從背景和目的看,這場戰爭是西方列強不滿足于鴉片戰爭所獲得的權益,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在“修約”要求遭到拒絕后發動的戰爭。 (2)從侵略力量上看,有所擴大。鴉片戰爭的侵略者只有英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既有英、法兩國直接出兵,又有美、俄兩國充當幫兇。 (3)從戰爭結果看,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 課堂探究 1.“推動了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國運動)的毫無疑問是英國的大炮”“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爭炮聲的回聲”。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A.鴉片戰爭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根源 B.太平天國運動以反對外國侵略為主旨 C.鴉片戰爭刺激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D.太平天國運動是規模宏大的農民運動 課堂探究 【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強的入侵使中國的社會危機日益加深,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爭持續不斷。C項理解正確。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和搜刮,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激化。A項說法錯誤。太平天國是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B項理解錯誤。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D項說法正確,但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課堂探究 2.1858年4月當英法聯軍抵達天津時,咸豐帝為準備出面的交涉人員制定了“詳盡”的外交策略:對俄表示和好,對美設法羈縻,對法進行勸告,對英言辭詰問。這說明當時( ) A.英國極力進行侵略 B.列強與清政府建立了平等外交 C.俄美為攫取利益而支持清政府 D.清政府對列強缺乏清醒認識 課堂探究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并結合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史實可以看出,英、法兩國是主要侵略者,俄國和美國是幫兇,清政府對列強采取不同的措施,說明清政府沒有認識到列強的本質,對列強缺乏清醒的認識,故D項符合題意;A項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質,排除;材料反映出清政府仍然推行中國傳統外交,B項錯誤;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對西方列強采取的政策,沒有體現俄美支持清政府,C項排除。 練一練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國侵略者就揚言:“如果我們要和中國訂立一個條約,這個條約必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們的命令寫下來,并要在大炮的精準下,才發生效力的。”而最終英國人沒有滿足,又聯合一個幫兇再次拿起刺刀,架起大炮。這個幫兇是( B ) A.美國 B.法國 C.俄國 D.日本 練一練 太平天國運動持續14年之久,嚴重動搖了清朝統治。其開始的標志是( A ) A.金田起義 B.永安封王 C.定都天京 D.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練一練 下列不屬于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涉及的內容的是( D ) A.增開天津為商埠 B.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C.增加賠款數額 D.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練一練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為主兇,兩國為幫兇,列強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空格里應填寫( A ) A.美俄 B.美日 C.德法 D.德意 謝謝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