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人口的數量變化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8.1.1 學習目標 01 世界人口增長趨勢和特點 (了解) 02 人口增長指標的相關概念 (了解) 相關史實 當今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口呢?我們來看世界人口年會公布的數據:1930年20億、1987年突破50億,1990年聯合國把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2011年10月31日突破70億,所以當今世界人口數量大,突破70億。 當前的預計都顯示世界人口將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增長,但由于較難估計出生率下降等因素,無法得出具體數值,僅得出2050年世界人口將大約在75億至105億之間,取決于出生率下降的速度。長遠看來,估計2050年至2150年左右世界人口將停止增長并緩慢下降。與此同時,一些分析也對人口增長能否可持續表示擔憂。 世界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長趨勢和特點 世界人口在14世紀50年代的黑死病和歐洲大饑荒時期后就不斷地增長,當時的世界約有3.7億人。隨后由于戰爭等因素,增長速度時快時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從1950年代起,由于導致人口增長放緩的因素(如戰爭和饑荒)的減少,世界人口增長速率明顯加快——每年超過1.8%。這一狀態持續到1970年。1963年世界人口增長了2.2%,達到了歷史峰值。隨后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生育觀發生改變,人口增長率逐漸下降。2011年,世界人口增長率約為1.1%。預計2040年前,世界人口將達到80億。 1.世界人口增長趨勢和特點 預計2050年世界人口達90-100億.。可見世界人口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大家來看,從有人類開始,到人口數量達到20億需要幾百萬年時間,而這個20億人口的增長卻只花了24年。可見世界人口的增長趨勢:人口數量越來越多,增長速度越來越快。 但是世界人口的增長不是簡單的像數學里的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類似增長,世界人口的增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口的增長特點是不同的。 比如我們來看選取幾個關鍵時期:工業革命前后、二戰前后、70年代以來。 1.世界人口增長趨勢和特點 工業革命前,世界人口緩慢增長,工業革命之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大大加快,因為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提高了適應、利用自然環境和防御災害疾病的能力,死亡率下降較快。 二戰之前人口的自然增長加快以發達國家為主,二戰之后殖民體系逐步瓦解,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的水平不斷提高,世界人口的增長以發展中國家為主。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在持續增長,這個增長趨于平緩,是有些人口大國實行了計劃生育,比如中國。這個時期,世界大體上保持了和平,加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社會生產力水平和醫療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這是20世紀以來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長快速的主要原因。 1.世界人口增長趨勢和特點 世界人口總趨勢是在不斷增長的。人口的增長給世界經濟、資源、環境帶來沉重壓力。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會議廳內,掛一只大鐘,鐘的上部顯示全世界每秒增加3人,下部顯示每8秒多時間減少耕地1公頃。這提醒各個國家要意識到人口問題的重要性,人口對資源、環境的重要影響。 1.世界人口增長趨勢和特點 總結 (1)世界人口的數量,自有記錄以來,總趨勢在不斷增長。 (2)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是有差異的。 ①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人口緩慢增長。 ②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迅猛增長,使世界人口總量急劇增加。 2.人口增長的指標 那么一個人口增長數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長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決定的。 2.人口增長的指標 (1)人口出生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年內出生嬰兒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通常用千分數表示。人口出生率=年內出生人數/總人口。 (2)人口死亡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年內死亡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通常也用千分數表示。人口死亡率=年內死亡人數/總人口。 (3)人口自然增長率是人口出生率減去人口死亡率,即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越高,人口的增長速度越快。 2.人口增長的指標 人口自然增長率越高,人口的增長速度越快。 有人說: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的國家,人口數量增長多,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的國家,人口數量增長少,這句話對嗎? 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由于人口基數增大,雖然自然增長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長的數量不一定下降。 人口增長數量=人口基數×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同樣的人口增長率,人口基數越大,增長的人口越多。 3.人口增長快慢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 世界人口增長不平衡,人口增長快慢與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關系。發達國家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普遍較低,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則普遍較高。 4.人口增長與人口遷移 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人口增長,除了受到自然增長影響外,還與人口遷移有很大關系。自然增長是影響一個地區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人口遷移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相對較小。 當今社會,人們尋求新居住地的遷出、遷入活動十分普遍。人口遷移既有跨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人口遷移,也有在一國范圍內的國內人口遷移。 5.世界人口問題 世界人口在持續增長,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增長是不同的。大家可以從這個世界地圖上看到世界人口增長的不平衡。發達國家增長率普遍較低,發展中國家增長率普遍較高。這種人口增的不平衡性也使各個國家和各個地區面臨不同的人口問題。 5.世界人口問題 我們來據了解兩個典例:印度和日本。 印度:典型的人口過多、增長過快。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2011年人口突破了12億。人口的快速增長,不僅導致印度的土地負擔過重,還使居民的住房、就業、教育等形勢嚴峻。 日本:在日本,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人口出生率卻不斷下降,日本人口正在快速老化,其20%以上人口的年齡在65歲或以上,是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日本政府2012年公布的一份報告,在2060年老年人(65歲以及以上)比重將達到近40%。目前,日本老齡人口的比例為23%,位居全球第一。老齡人口增加,勞動力逐漸減少,會嚴重影響國家經濟的發展。從對比中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問題會有所不同,如果不解決的話會給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 5.世界人口問題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增長狀況 后果 代表國家 人口增長過快 引發人口與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矛盾,諸如糧食供應不足、就業問題嚴重、人民生活貧困等 印度(發展中國家) 人口增長過緩甚至負增長,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出現 對國家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日本(發達國家) 5.世界人口問題 那么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人口應該保持什么標準呢? 人口應適度發展,應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同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人口的增長能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5.世界人口問題 每個國家會根據自己的人口現狀給出不同的人口政策,比如:日本鼓勵國民多生多育。第一個和第二個小孩可以在每個月得到政府5000日元的補助,而第三個小孩可以每月得到1萬日元的補助;意大利生育的嬰兒從第二胎開始可以一次性領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歐元的津貼;印度提倡“只生一個好”,鼓勵三人小家庭,生男生女都一樣;印度尼西亞規定“夫婦可以自由決定生育子女的數量和間隔”,但“(該)決定要符合對當代人和后代人的良心和責任感并符合政策”;伊朗《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規定:本法頒布實施滿1年后出生的第四個及其以后的兒童不再享受法律規定的有關兒童數量方面的一切優惠條件。 5.世界人口問題 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會議廳內,掛一只大鐘,鐘的上部顯示全世界每秒增加3人,下部顯示每8秒多時間減少耕地1公頃。聯合國訂每年的7月11日為世界人口日,這是什么用意呢? 讓世界人們認識到:世界人口的過快增長會給地球帶來沉重壓力,要有人口意識采取符合國情的人口政策,這樣才能促進世界的發展。 課堂探究 材料一 2018年10月18日,由聯合國人口基金和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主辦的《2018年世界人口狀況》中英雙語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長22億,其中13億的增長可能來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017年全球人口為75.5億人;總體出生率為2.5,即平均每名婦女育有2.5名子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生率位居全球前列,其中非洲西部和中部出生率為5.2,非洲東部和南部出生率為4.5。與之相比,美國的出生率為1.9,中國僅為1.6。 課堂探究 材料二 據統計,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約占陸地面積的7%,那里居住著世界上70%的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間的分布也相當懸殊。歐亞兩洲約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32.2%,但兩洲人口卻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5.2%,尤其是亞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 課堂探究 (1)我們通常用什么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的速度? 【答案】 人口自然增長率。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世界人口的狀況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案】 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的狀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是有差異的;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練一練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現了零增長或負增長的國家主要分布在( B ) A.亞洲 B.歐洲 C.非洲 D.南美洲 練一練 一個地區的人口增長,除了受到自然增長的影響外,還與什么有很大關系( A ) A.人口遷移 B.經濟發展 C.環境變化 D.糧食供應 練一練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是有差異的。使世界人口從緩慢增長到增長速度大大加快的歷史事件是( B ) A.第一次世界大戰 B.工業革命 C.資產階級革命 D.無產階級革命 謝謝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