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同關注的環境問題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8.3 學習目標 01 主要的環境問題 (了解) 02 環境問題的對策 (了解) 相關史實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常見于城市。中國不少地區將霧并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必然會排放大量細顆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和承載度,細顆粒物濃度將持續積聚,此時如果受靜穩天氣等影響,極易出現大范圍的霧霾。 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這一年的1月,4次霧霾過程籠罩30個省(區、市),在北京,僅有5天不是霧霾天。有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與此同時,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 霧霾 元朝疆域范圍 1.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會影響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這種影響在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人類就能與自然環境保持相對協調的關系;當這種影響超出了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就會產生矛盾,出現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 2.主要的環境問題 溫室效應 2.主要的環境問題 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其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2.主要的環境問題 溫室效應對環境影響 ①全球變暖 ②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③海平面上升 ④土地沙漠化 漫畫:海平面上升對生物的影響 2.主要的環境問題 臭氧層破壞 2.主要的環境問題 臭氧層破壞 近半個世紀以來,工農業高速發展,人為活動產生大量氮氧化物排入大氣,超音速飛機在臭氧層高度內飛行、宇航飛行器的不斷發射都排出大量氮氧化物和其他痕量氣體進入臭氧層; 此外,人們大量生產氯氟烴化合物(即氟利昂),據統計,1973年全世界共生產這兩種氟利昂約480萬噸,絕大部分釋入低層大氣后,進入臭氣層中。氟利昂在對流層中很穩定,能長時間滯留在大氣中不發生變化,逐漸擴散到臭氧層中,與臭氧發生化學反應; 而使臭氧消除,降低臭氧層中的濃度。這種使臭氧逐漸耗竭的現象已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 2.主要的環境問題 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破壞后,地面將受到過量的紫外線輻射,危害人類健康;使平流層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地球氣候異常,影響植物生長、生態平衡等。研究指出,若臭氧總量減少1%,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將提高2%;白內障患者將增加0.2%~0.6%。如果臭氧層破壞的勢頭仍繼續發展下去,能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及大多數生命物質—蛋白質化學鍵的紫外線(B)大量入射地表,一些生物物種將瀕于滅絕;生態系統中復雜的食物鏈、網將被打亂;農業生產受損;氣候趨于惡化;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環境將面臨災難性的變化。 2.主要的環境問題 酸雨 2.主要的環境問題 酸雨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質,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為的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所造成的。中國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為硫酸雨,少為硝酸雨,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我國一些地區已經成為酸雨多發區,酸雨污染的范圍和程度已經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 2.主要的環境問題 酸雨 酸雨可導致土壤酸化。植物長期和過量的吸收鋁,會中毒,甚至死亡。 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流失;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鉀、鈉、鈣、鎂會流失出來,并隨著雨水被淋溶掉。所以長期的酸雨會使土壤中大量的營養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嚴重不足,從而使土壤變得貧瘠。改變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貧瘠化,影響植物正常發育。 酸雨還能誘發植物病蟲害,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酸雨影響下,可減產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 2.主要的環境問題 酸雨 酸雨侵蝕后的森林 2.主要的環境問題 物種滅絕 一株植物枯萎,一只動物死亡,有時并不僅僅意味著單個生命有機體的消失,也許湊巧是整個此類物種的滅絕。在世界范圍內,生物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其中有一些物種已滅絕。 從1600~1800年間,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25種;從1800~1950年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了78種。 2.主要的環境問題 土地荒漠化 2.主要的環境問題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壞、過度放牧、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的自然(非自然)現象。 2019年2月,美國國家航天局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截至2020年6月17日,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由1996年年均擴展2460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 2.主要的環境問題 森林銳減 森林銳減是指人類的過度采伐森林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森林大量減少的現象。 其中影響最大森林銳減便是熱帶雨林減少。其中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大量砍伐林木用于出口。 2.主要的環境問題 固體廢棄物污染 2.主要的環境問題 固體廢棄物污染 固體廢物按來源大致可分為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三種。此外,還有農業固體廢物、建筑廢料及棄土。固體廢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處理處置將會污染大氣、水體和土壤,危害人體健康。 3.對策 應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單靠某個國家或地區很難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各國在密切關注本國環境問題的同時,也應對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予以充分重視。例如,為了應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問題,目前有170多個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 3.對策 《巴黎協定》,是由全世界178個締約方共同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是對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作出的統一安排。《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 課堂探究 1.關于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廣大的亞非拉地區糧食匱乏 B.部分資源趨于枯竭,但全球人均資源擁有量不斷增加 C.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受損 D.歐美地區工業發達,環境污染嚴重 課堂探究 【解析】 “糧食匱乏”不屬于主要環境問題的表現,A項錯誤;資源的種類不同,以礦產資源為代表的非可再生資源,在人類的開發使用過程中總量減少,而由于世界人口不斷增長,故部分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斷減少,B項錯誤;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導致了全球生態破壞加重,以生物多樣性減少為代表,C項正確;歐美地區工業發達,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科技發達,故環境污染已經在不斷減輕,而目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程度遠高于發達國家,D項錯誤。 課堂探究 2.倡導“免贈賀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發點是( ) A.減少個人經濟支出 B.節約木材,保護森林 C.減少固體垃圾 D.移風易俗 課堂探究 【解析】 賀卡和一次性木筷的制作都需要木材,“免贈賀卡”“免用一次性木筷”是從節約木材、保護森林的角度出發的。 練一練 世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主要是在( A ) A.工業革命后 B.資產階級革命后 C.社會主義革命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練一練 “車穿林道過,人自幽徑行;森林繞碧水,青山映藍天”是某市的環保目標。這一目標實施是為了( B ) ①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②禁止開發自然資源 ③徹底解決環境問題 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練一練 造成上題所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C ) ①工業污染嚴重 ②經濟發展過快 ③臭氧層破壞 ④二氧化碳排放過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練一練 關于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C ) A.是人們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產生的 B.是人們在生存過程中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而產生的 C.是人們對資源和環境的開發超過了環境的承載力,造成環境的破壞和退化造成的 D.是由于人們對資源和環境的過度開發,形成的危害人類與其他生物生存與發展的所有問題 謝謝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