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二戰后,美蘇關系由盟國走向對抗,根源是( ) A.消滅法西斯的目標已經完成 B.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和沖突 C.互相擴充自己的勢力范圍 D.雙方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2. 從1948年到1950年,美國向歐洲16個國家提供了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美國此舉產生的影響不包括( ) A.促進了西歐國家的經濟復蘇 B.使美國在西歐的勢力更為鞏固 C.經濟上遏制了蘇聯 D.美蘇冷戰正式展開 3. 觀察下圖,對圖中“善意”的正確理解是( ) ①扶持控制西歐 ②援助歐洲發展 ③建立北約組織 ④遏制蘇聯力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近代以來,國際關系格局出現了幾次大的變動。如圖反映的是( ) A.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對峙 B.軸心國與反法西斯聯盟的對峙 C.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D.歐盟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峙 5. “聯邦研究與開發經費在1940年為7000萬美元,1945年高達15.9億美元。短短5年增加20多倍,史所罕見。有人認為美國到了對科研規模不加限制的地步。”材料顯示了美國崛起的哪一直接因素 ( ) A.經濟因素 B.教育因素 C.科技因素 D.市場因素 6. 1948—1952年,西歐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5%,工業生產上升35%,農業生產提高4.8%。此時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主要得益于 ( ) A.西歐實現政治經濟一體化 B.杜魯門主義的實施 C.戰后世界秩序的和平穩定 D.馬歇爾計劃的扶持 7. 1964年,日本政府將舉辦東京奧運會作為國家事業,由政府投入巨資,對東京的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此后日本經濟迅速騰飛,這種現象被稱為“奧林匹克景氣”。由此可知這一時期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 ) A.政府加強經濟建設的投入 B.日本人民建設熱情的高漲 C.日本對教育和人才的重視 D.美國開始扶持日本的經濟 8. 下圖漫畫說明了( ) A.社會主義陣營基本瓦解 B.兩極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蘇聯經濟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蘇聯模式的推廣具有強制性 9. 下列因果關系搭配錯誤的是( ) A.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B.赫魯曉夫改革——根本上改變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C.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加強軍事和國防建設 D.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蘇聯陷入全面危機 10. 從赫魯曉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爾巴喬夫,他們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都以失敗而結束。蘇聯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中,最為關鍵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低 B.農業生產率低下 C.工農業比例失調 D.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11. 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說明( ) A.美國冷戰目標的實現 B.社會主義制度遭遇挫折 C.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D.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2. 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如火如荼,獨立解放運動最先燃起的地區是( ) A.東非 B.西非 C.南非 D.北非 13. 2014年,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的巴拿馬運河迎來百年慶典。這條舉世聞名的哈水道曾長期受控于( ) 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巴拿馬 14. 英國在二戰后為應對印度不斷高漲民族運動,被迫實施了“印巴分治”的方案,整個方案設計意圖是( ) A.欺騙本國人民逃避指責 B.討好殖民地人民防止反抗 C.忽悠世界維護國際形象 D.“分而治之”的策略需要 15. 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決定是由什么大會決定的( ) A.巴黎和會 B.雅爾塔會議 C.開羅會議 D.聯合國大會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6年2月,美國駐蘇聯代辦喬治·凱南向美國國務院發回一份長達8 000字的電報。凱南認為,蘇聯是“深厚強大的俄羅斯民族主義潮流孕育出來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蘇之間無法建立“合作”關系,必須把蘇聯看作是政治對手,而不是伙伴。 ——張建華《世界現代史(1900—2000)》 (1)概括材料一中喬治·凱南對美蘇關系的認識,并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作為杜魯門主義在經濟方面的運用,美國政府制定了一個幫助恢復西歐遭到破壞的基礎設施計劃。歐洲復興計劃,一般稱為馬歇爾計劃,計劃建議通過合作和資本主義重建歐洲經濟,用先發制人的方式阻止共產主義或者蘇聯在已經遭到破壞的歐洲國家發生影響。蘇聯拒絕參加,發動了對馬歇爾計劃的反擊,為它的衛星國制定了自己的計劃,于1949年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建議增加蘇聯與東歐國家間的貿易。 ——摘編自弗格森《文明》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什么?蘇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試比較兩者的共同點。 材料三 本公約各締約國……決定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御。 (3)針對材料三反映的內容,蘇聯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著什么? 17.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謀求歐洲統一有相當遠的歷史淵源。然而在千余年的發展中,歐洲的政治家和統治者們雖不惜使用最強大的武力,卻都失敗了。 材料二 面對的是一個虛弱不堪、支離破碎的歐洲。在東方,來自蘇聯和東歐盟國的威脅日益嚴重;在西方,來自美國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不斷加強。歐洲政治家們清醒地認識到,如此下去,歐洲將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 材料三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歐六國和日本不可避免地導致同美國政治關系的變化,表現在西歐六國和日本外交上的獨立自主的傾向日益發展······美國再也不能象戰后初期50年代那樣,對西方陣營發號施令。 (1)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世界近、現代史上兩個試圖統一歐洲的例子,并分析它們失敗的共同原因。 (2)依據材料二分析歐洲共同體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3)根據材料三指出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格局出現了什么變化?這種經濟格局的變化對世界的政治影響怎樣? 18. 閱讀下列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一些歐洲和亞洲國家相繼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20世紀80年代開始,東歐各國的經濟每況愈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東歐國家普遍外債負擔沉重,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風云突變。在一年內,執政四十多年的各國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請回答: (1)“斯大林模式”在農業領域表現出的弊端是什么? (2)從東歐劇變談談斯大林模式對東歐國家的影響。 (3)東歐劇變的性質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DACC 6-10DADBD 11-15BDCDD 二、非選擇題 16.(1)認識:蘇聯是美國的政治對手。 原因:美國戰后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并企圖稱霸世界,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加劇,蘇聯實力不斷增強,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巨大障礙。 (2)目的:幫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遏制共產主義或者蘇聯對歐洲國家的影響。措施: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共同點:小范圍內的合作或聯合 (3)措施:1955年,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意味著兩極格局從此形成。 17. (1)拿破侖帝國和法西斯德國都曾企圖獨霸歐洲。失敗原因:對外發動戰爭,損害歐洲各國人民利益;引起歐洲廣泛反抗:都建立在軍事征服基礎之上,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和民族意識;以英國為首的政治、軍事同盟力量的強大和反對。 (2)歐共體成立的原因:歐洲實力削弱;蘇聯的威脅嚴重;美國對西歐控制的加強。 (3)美國、日本與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特征 世界政治的多極化趨勢。 18. (1)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 (2)斯大林模式在戰后初期對恢復和發展東歐各國的國民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以后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導致東歐國家出現經濟困難,社會矛盾日益加深,成為東歐劇變最深刻的社會根源。 (3)性質是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一次嚴重挫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