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英國工業革命中,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機器是( ) A.騾機 B.蒸汽機 C.汽船 D.珍妮機 2. 近代以來的每一次科技進步都伴隨著能源利用方面的革命。當今世界,煤炭、石油、電力和核能是人類使用最廣泛的重要能源。其中,煤炭廣泛應用于生產領域應該歸功于( ) A.卡爾·本茨發明內燃機 B.史蒂芬孫發明火車機車 C.西門子研制出發電機 D.瓦特改進蒸汽機 3. 國家發改委于2017年3月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稱,截至2016年底,我國高速鐵路里程居世界第一。回顧人類鐵路發展歷史,世界第一條鐵路及火車機車出現在( ) A.德國 B.美國 C.法國 D.英國 4. “160多年(1848年)以來,沒有一個學說像她這樣徹底改變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沒有一個學說像她這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時代感,沒有一個學說像她這樣敢于和善于吸收人類社會不斷積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斷煥發科學的青春。”這個學說是指( ) A.人文主義 B.馬克思主義 C.啟蒙思想 D.生物進化論 5. 英國廣播公司在全球范圍舉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的網上民意評選。結果,馬克思的票數高居榜首,這表明馬克思主義具有廣泛的影響。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是( ) A.《權利法案》發表 B.頒布《解放黑奴宣言》 C.《人權宣言》發表 D.《共產黨宣言》發表 6. 1908年5月21日,來自法國各地的群眾自發地在貝爾一拉雪茲公墓的墻上鑲嵌了一塊大理石碑,上面鐫記著“獻給公社的死難者,1871年5月21~28日”。他們紀念的是( ) A.《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B.憲章運動 C.《國際歌》的誕生 D.“五月流血周” 7. 下列關于德國統一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普魯士取得統一德國的領導地位 B.奧地利和普魯士團結起來,共同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C.為實現統一,普魯士先后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進行了三次“王朝戰爭”,均取得勝利 D.德國的統一是通過“鐵血道路”實現的,奠定了未來德國軍國主義的傳統 8. 美國歷史學教授詹姆斯·麥佛森說:“如果這個國家可以分裂為兩個,就可以分裂成3個、4個、6個、12個,林肯政府發動戰爭的理由是,南方違背了國家的統一,違背了憲法和多數人統治的原則。”這段話表明美國南北戰爭的目的是( ) A.廢除黑人奴隸制 B.廢除封建農奴制 C.維護國家統一 D.建立世界霸權 9. 關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俄國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 B.農民可以無償得到一塊土地 C.不得再任意交換和買賣農民 D.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10. 工業革命后,民主政治繼續發展,有的國家通過改革而不是革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這些國家有( ) ①俄國 ②日本 ③美國 ④法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 19世紀中期,印度民族起義中涌現的杰出女英雄是( ) A.章西女王 B.玻利瓦爾 C.圣女貞德 D.克萊武 12. 下列有關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①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②其性質是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 ③范圍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 ④玻利瓦爾從南向北打擊殖民者,軍隊參加者包括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種人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3. 世界博覽會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通過完整展現事物發展過程,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給人民以深刻啟迪。下列主題,最適合187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的是( ) A.“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B.“科學、文明和人性” C.“交通與通訊——人類的發展與未來” D.“環境、資源與人口” 14. 小敏同學在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繪制了如圖思維導圖,其中內容正確的有(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 在一節歷史活動課上,同學們通過比較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主要發明,總結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如下特點,其中正確的結論有( ) ①美國和德國的成果突出 ②發明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 ③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范圍 A.零項 B.一項 C.兩項 D.三項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英格蘭西北部是英國儲藏煤炭豐富的地區,在工業革命當中,其新的優勢逐漸顯現。英國新興的大機器工業在英格蘭西北部迅速發展起來。一大批有活力的新工業城市,在該地區紛紛涌現,在曼徹斯特,數百家工廠都有六七層高的廠房,碩大無比的煙囪日夜不停的將滾滾濃煙吐向天空。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的《世界通史——工業文明的興盛》 材料二 從1990年至2002年,世界發達國家風力能源年發電、太陽能電池的年生產量分別增長24.5%、17%,地熱年增長4%。相比之下,世界石油使用量在同一時期僅增長1%,煤炭使用量則下降1%。 請回答:? (1)從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英國工業革命在西北部迅速發展的優勢是什么? (2)從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大機器工業的迅速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分別是什么? (3)比較上面兩則材料,與工業革命時期相比,進入新世紀后,人類在能源使用上正發生著怎樣的變化,你認為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17.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19世紀中期日本所經歷的變遷,充分證明了這一道理。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的探究。 【“大和停滯”顯危機】 材料一 幕府推行鎖國的政策,不同其他國家建立任何關系,本以為這樣就可以長治久安了。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18世紀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商業資本家為了爭取政治上的地位對幕府統治產生了不滿。 (1)根據材料一回答,日本停滯的根源是什么? 【“大刀闊斧”行改革】 材料二 國家的富強扎根于人民的富強,如果人民無知識……維新就只是一句空話,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努力就必定失敗。 ——木戶孝允上天皇書 (2)對材料二中提出的問題,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樣的措施?這一措施對日本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積極作用?試列舉兩例明治維新的其他措施。 【“脫貧致富”換新顏】 材料三 在短短的幾十年里,日本就按自己的節奏改變了自身。以前它是個前工業時代的封建社會,到19世紀末期,新日本——西方影響和日本傳統的混合物……很快將成為西方一個可怕的競爭對手。 材料四 對待中國、朝鮮的方法,也不必因其為鄰國而特別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對他們的態度方式對付即可。 (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怎樣理解材料中的“改變了自身”? (4)閱讀材料四,說明日本對外走上了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日本的這種“模仿”行為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怎樣的消極影響? (5)根據以上探究,請你談一談日本崛起歷程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們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隨著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國卻發生了一場完全不同的變革,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它影響和改變了世的面貌。 材料二 在這次革命的推動下,世界資本主義經濟處于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工業生產取得了巨大飛躍。1870-1900年間,世界工業總產值增長了2倍多,交通運輸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請回答: (1)材料一中所說“二百多年前,英國卻發生了一場完全不同的變革”是指什么?這次“變革”最重要的發明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革命”是指什么? “交通運輸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是從哪兩種交通運輸工具的發明開始的? (3)以上兩次革命分別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4)兩則材料說明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DDBD 6-10DBCBA 11-15AACBD 二、非選擇題 16. (1)儲藏煤炭豐富。 (2)積極影響:涌現出一大批有活力的新工業城市。 影響:造成環境污染(或用原材料回答也可“煙囪日夜不停的……)。 (3)開始逐步用可再生資源取代不可再生資源;或者回答用潔凈能源代替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能源。(其他符合題意也可) 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生產力水平提高了,或環保意識增強了,或不可再生資源的儲量日益稀少等。(答案合理即可) 17. (1)幕府統治。 (2)措施: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作用: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大量人才,提高國民素質。其他措施:廢藩置縣,推行地稅改革,殖產興業,大力發展近代經濟;提倡文明開化;建立新式軍隊,實行征兵制。(任舉兩例即可) (3)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4)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消極影響:給鄰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成為亞洲和平的新威脅。 (5)堅持改革開放,善于學習先進文明的長處,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堅持和平崛起。(言之有理即可) 18. (1)工業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機的發明。 (2)第二次工業革命,汽車和飛機問世。 (3)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確立對世界的統治,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形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4)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視科學技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