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九年級某班開展研究性學習,做了學習卡片(如圖)。該學習卡片的主題應該是( ) A.新經濟政策 B.“冷戰”政策 C.蘇聯解體 D.第三次科技革命 2. 觀察下圖,對圖中“善意”的正確理解是( ) ①扶持控制西歐 ②援助歐洲發展 ③建立北約組織 ④遏制蘇聯力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現任總統特朗普又提出“印太戰略”,其實質都是新形勢下圍堵、遏制中國發展的霸權主義戰略。七十多年前,美國也曾對蘇聯實行類似的政策。它是( ) A.門羅主義 B.門戶開放政策 C.綏靖政策 D.冷戰政策 4. 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標志是( ) A.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C.北約和華約組織的成立 D.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5. 到2000年底,美國經濟持續增長了112個月,超過了美國歷史上任何一次增長期。與此同時,美國經濟保持著較低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國在二戰中大發戰爭財 B.美國成為最大的負債國 C.羅斯福新政推動了經濟發展 D.“新經濟”的出現 6. 下表為1948—1952年西歐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統計: 這一歷史階段西歐國家經濟迅速增長得益于( ) A.杜魯門主義的推行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D.歐共體的成立 7. 下表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的發展態勢。憑借這一態勢,日本企圖( ) A.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B.加入北約軍事集團 C.建立單極世界格局 D.制造國際貿易壁壘 8. 赫魯曉夫說:“一些部長坐鎮在莫斯科,而他們的下屬企業卻遠在薩哈林島,要從莫斯科來管理這些企業是很困難的。”為此,蘇聯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A.大力推廣玉米種植 B.重點發展重工業 C.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 D.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9. 有觀點認為:“赫魯曉夫把蘇聯改亂了,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改死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垮了。”材料認為“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垮了”的主要理由是( ) A.對蘇聯模式的小修小補 B.改革不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C.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D.沒有突破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 10.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東歐各國發生了社會劇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不屬于導致東歐劇變的原因是( )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 B.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 C.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 D.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11. 某班歷史課堂上,同學們圍繞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總結出了下列因素。你認為導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經濟嚴重困難 B.實行“政治多元化” C.民族矛盾激化 D.執政的共產黨喪失了政權 12. 領土主權神圣不可侵犯,20世紀50年代展開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斗爭的國家是( ) A.埃及 B.巴拿馬 C.古巴 D.納米比亞 13. 下面關于巴拿馬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斗爭敘述正確的是( ) A.斗爭對象:英國 B.經過:一年完成 C.結果:1999年全部收回 D.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14. 印度歷史上長期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最亮的明珠”之稱。這顆明珠從王冠上脫落,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厄運的時間是在( ) A.1945年 B.1947年 C.1950年 D.1956年 15. 現代猶太民族的復國運動開始于( ) A.一戰后 B.二戰后 C.工業革命之后 D.伊斯蘭教興起時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6年2月,美國駐蘇聯代辦喬治·凱南向美國國務院發回一份長達8 000字的電報。凱南認為,蘇聯是“深厚強大的俄羅斯民族主義潮流孕育出來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蘇之間無法建立“合作”關系,必須把蘇聯看作是政治對手,而不是伙伴。 ——張建華《世界現代史(1900—2000)》 (1)概括材料一中喬治·凱南對美蘇關系的認識,并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作為杜魯門主義在經濟方面的運用,美國政府制定了一個幫助恢復西歐遭到破壞的基礎設施計劃。歐洲復興計劃,一般稱為馬歇爾計劃,計劃建議通過合作和資本主義重建歐洲經濟,用先發制人的方式阻止共產主義或者蘇聯在已經遭到破壞的歐洲國家發生影響。蘇聯拒絕參加,發動了對馬歇爾計劃的反擊,為它的衛星國制定了自己的計劃,于1949年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建議增加蘇聯與東歐國家間的貿易。 ——摘編自弗格森《文明》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什么?蘇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試比較兩者的共同點。 材料三 本公約各締約國……決定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御。 (3)針對材料三反映的內容,蘇聯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著什么? 17. 沉浮歐洲——世界關注的焦點。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不僅建立在歐洲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基礎上,也建立在歐洲政治革命的基礎上……歐洲的霸權不僅在政治領域--以大殖民帝國的形式--表現得很明顯,而且在經濟和丈化領域也表現得很明顯……隨著權力的史無前例的集中,歐亞大陸的一個半島(西歐)已成為世界的中心。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材料表明近代歐洲處于怎樣的國際地位?據材料分析歐洲居此地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戰爭結束時,德、意、日戰敗國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國內經濟百廢待舉;美、法等戰勝國“贏得了戰爭,輸盡了財富”,實力大為削弱……(戰后)歐洲傳統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淪為二、三流國家。美、蘇以歐洲為主戰場的“冷戰”,更使歐洲人民終于意識到再也不能發生歐洲人打歐洲人的戰爭了。 ——岳麓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Ⅱ)》 (2)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促使歐洲人產生“再也不能發生歐洲人打歐洲人的戰爭”這一意識的因素是什么?為實現這一夢想,歐洲人有何重大舉措? 材料三 下表[表中西歐六國為: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均為歐共體(歐盟)成員] ——數據采編自【英】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統計》 (3)據表分析,1952—1999年西歐六國經濟呈現出了怎樣的發展趨勢?結合所學知識 說說 這一趨勢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下面漫畫反映了當前歐盟正面臨發展困惑,請你為歐盟擺脫困境出謀劃策。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長期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企圖控制世界。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強國,從50年代后期起,也開始推行霸行主義政策。兩國都走上了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80年代,美蘇控制世界的能力下降。美蘇關系由對抗轉為對話,從緊張走向緩和。東歐發生變以后,1991年華沙條約組織解散,同年年底蘇聯解體。以美蘇對峙和東西方冷戰為特征的舊世界格局不復存在了。 材料二 1991年6月,南斯拉夫的兩個共和國斯洛文亞和克羅地亞宣布獨立。此后,南斯拉夫人民軍同這兩個共和國的武力量在克羅地亞發生大規模沖突。近年來,巴以沖突不斷。在亞洲,有印巴之爭,南海領土之爭。 材料三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出兵,轟炸南聯盟,我駐南使館也遭到轟炸,造成重大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2001年4月1日,美國飛機撞毀我戰機,我飛行員王偉壯烈犧牲,事后,世界人民對美國的這一行徑進行了強烈譴責。 閱讀上述三則材料,回答下面問題: (1)根據材料1,請你說說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對世界產生的影響? (2)材料2說明世界新舊格局交替過程中出現了什么問題? (3)材料3說明世界新舊格局交替過程中,世界還是動蕩不安的。你認為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由此看來,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是什么?面臨的重大任務又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ABCD 6-10BADCD 11-15AACBA 二、非選擇題 16. (1)認識:蘇聯是美國的政治對手。 原因:美國二戰后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并企圖稱霸世界,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等方面的矛盾加劇,蘇聯實力不斷增強,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巨大障礙。 (2)目的:幫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遏制共產主義(或蘇聯對歐洲國家的影響)。措施: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共同點:小范圍內的合作或聯合。 (3)措施:1955年,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意味著兩極格局從此形成。 17. (1)地位:世界中心或稱霸全球。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政治堇命或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的完成;科學革命或自然科學的發展。( 答到任意兩點即可) (2)因素:歐洲國家遭受戰爭的創傷,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下降;美蘇冷戰,歐洲國家需要尋求自身的安全。舉措:加強經濟、政治合作,推進歐洲一體化。或走向聯合;成立歐共體(歐盟)。 (3)趨勢:不斷增長。影響:推動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4)如:加強財政改革;成員國之間進一步加強合作,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等(言之有理即可)。 18. (1)標志著“冷戰”結束,戰后形成的美蘇對峙局面不復存在。 (2)地區沖突、領土爭端等。 (3)威脅和平與安全的霸權主義是最主要的原因(或:一些地區和國家固有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紛爭不斷等)。 (4)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任務: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