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從一九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到十一月十日,美國侵略朝鮮部隊的軍用飛機不斷侵犯我國東北的領空,進行偵察活動,掃射轟炸我國城鎮與村莊,殺傷我國和平居民,損壞我國財產共有九十次。”這是聯合國安理會審議中國提出的“美國武裝侵略臺灣案”時伍修權將軍的發言。從中我們可以判斷出中國人民進行抗美援朝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國第七艦隊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B.美國侵略朝鮮嚴重威脅中國安全 C.朝鮮內戰爆發,“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 D.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2. 2017年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連續14年聚焦“三農”工作。這份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發出一系列惠農“紅包”,將實實在在地提升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實施的惠農政策是( ) A.減租減息 B.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C.免除農業稅 D.變土地私有為公有 3. 新中國成立后,有計劃地開展經濟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有力保障。下列選項中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任務的是( )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③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 中國經濟持續、穩定、高速發展令世界矚目。今年3月,全國兩會(政協與人大)的召開更加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請問全國兩會的第一屆分別召開于( ) A.1949年1950年 B.1949年1954年 C.1950年1954年 D.1951年1956年 5. “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采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使全國工商界都興高采烈來接受這種改變,則是史無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實行股份制 B.廉價收購 C.贖買政策 D.無償沒收 6. 圖中B點到C點經濟發展狀況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計劃的完成 B.農業合作化的開展 C.“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7.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主要罪惡活動有( ) ①策劃篡奪中央到地方的政權 ②打擊迫害老干部 ③林彪等策劃謀害毛澤東,發動反革命政變 ④“四人幫”殘酷鎮壓四五運動⑤策劃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陰謀顛覆無產階級專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8. 社會主義探索時期,我國有些工業從無到有的發展起來。下列哪一項不是這一時期創立的( ) A.電子工業 B.原子能工業 C.航天工業 D.鋼鐵工業 9.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主要是因為它( ) A.恢復了鄧小平的職務 B.決定平反冤假錯案 C.決定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D.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10. 1979年,我國農村地區有這樣一副春聯:“借新賬還舊賬賬賬不清,吃一斤買一斤斤斤不斷。”橫批:“已經過去”。這副春聯說明( )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深得人心 B.農民對過去豐衣足食生活的懷念 C.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后非常喜悅 D.鄉鎮企業使廣大農民的收入提高 11.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曾經說過“特區是個窗口”。對“窗口”的理解,正確的是( ) ①技術的窗口 ②管理的窗口 ③知識的窗口 ④對外開放的窗口 ⑤弘揚民族文化的窗口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2.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已建立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和許多自治州、自治縣等,對這一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較早作出明確規定的是( ) A.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B.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C.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3. “一國兩制”構想是鄧小平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鄧小平提出這一構想的出發點是( ) A.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B.維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C.港澳臺問題都是歷史遺留問題,只能用“一國兩制”的方法解決 D.反映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 14. 1987年海峽兩岸同胞38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的標志性事件是( ) A.一國兩制的出臺 B.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 C.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 D.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成立 15. “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美國在1972年所持的這一立場,促使( ) A.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B.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C.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D.美國放棄在亞太以及全球的任何地區謀求世界霸權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朝鮮半島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留問題,也是東北亞問題的核心,是當今世界最敏感、最復雜的國際問題之一。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60年前發生的那場戰爭,是帝國主義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朝鮮內戰爆發后,美國杜魯門政府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干涉,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并不顧中國政府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出動飛機轟炸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把戰火燒到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之上。 ——摘自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材料二 如果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的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機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金日成致毛澤東的求援電報》節選 材料三 毛澤東對一位解放軍高級將領說:“要盡快入朝,給你10天準備時間,出兵時間初步定在10月15日。” 材料四 全國各界群眾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表現出高度的愛國熱情。當時國家剛從長期戰亂中復蘇,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但是從1951年6月1日開始掀起全國規模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以來,許多群眾節衣縮食,積極捐款,到1952年5月底,全國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總額,約計可買戰斗機3 710架。 ——金沖及等《毛澤東傳》(1949—1976年) (1)根據材料一、二,分析中國政府決定出兵朝鮮的原因。 (2)材料三中的“高級將領”是誰?我國“出兵”的時間是哪一年? (3)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主要標志是什么?根據材料四,指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4)近年來,朝鮮核問題再一次引起了東北亞局勢的緊張。面對當前復雜的朝鮮半島局勢,你認為中國政府該如何應對?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紅船領航100載,搏風擊浪一帆懸。在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黨100周年華誕,從南湖紅船到八一槍聲,從井岡號角到長征壯歌,從杭日烽煙到建國大業,從改革春風到小康藍圖,100年波瀾壯闊,90年壯麗輝煌。 請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二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變化翻天覆地,中國特色大放異彩:“嫦娥一號”成功探月,青藏鐵路建成通車;農業稅收全面廢除,科學發展深入人心;北京奧運無與倫比,太空行走舉世矚目… (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標志是?標志著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事件是什么? (2)讓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時代偉人是誰?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到新中國的輝煌外交,他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是誰? (3)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會議是什么?會議上作出了怎樣的重大決策? (4)結合材料得到了什么啟示?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已經實現從外交大國到外交強國的轉變,贏得全世界的贊譽。八年級(3)班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了“中國現代外交成就”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進來。 【小荷露尖】 材料一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影響,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有了“中國聲音”,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1)新中國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0世紀50年代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中國聲音”有哪些? 【梅開三度】 材料二 一個更為顯著的變化是在外交領域,在不斷加深與亞、非、拉國家友誼的同時,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一步步打開西方世界的封鎖,為國家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 ﹣﹣《筑夢中國》解說詞 (2)列舉兩例說明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的外交“為國家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 【全面推進】 材料三 (3)結合材料三及所學知識,說說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在外交上的新特點以及形成了怎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布局。 (4)中國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對中國、對世界分別有何重大影響?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BABC 6-10CCDDA 11-15CAACC 二、非選擇題 16.(1)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入侵朝鮮,并把戰火燒到我國,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2)彭德懷。1950年。 (3)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全國人民的積極支持。 (4)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反對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舉動,勸和促談,維護朝鮮半島穩定;推動聯合國在維護半島和平上發揮積極作用等。 17. (1)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事件:南昌起義。 (2)毛澤東;周恩來。 (3)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決策: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4)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等。(言之有理即可) 18.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聲音”: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2)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或合法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于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并發揮重要作用;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或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 (3)特點: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積極拓展多邊外交等;布局: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4)中國: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世界: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世界的穩定、和平與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