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消化和吸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各器官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2.概述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口腔對淀粉的消化”,認同科學探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形態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食物的化學性消化。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在吃飯正常的情況下,有的人瘦,而有的人比較胖,這是為什么? 活動一 消化系統的組成 【問題引導,自主探究】 閱讀課本,嘗試完成以下問題: 1.提問:食物在消化過程中要經過哪些消化器官? 2.這些器官在身體里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樣的? 【展示交流,釋疑解惑】 分組討論總結,概括出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并在黑板上完成知識點表格。 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然后推選代表回答,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1.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 2.提出問題: (1)是不是所有的營養物質都能被直接吸收? (2)哪些營養物質不能被直接吸收? (3)它們是什么樣的物質? (4)什么樣的營養物質能夠被直接吸收? 活動二: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閱讀課本,自主完成以下問題。 為什么饅頭在口腔中越嚼越甜? (1)齒、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2)口腔中的什么物質使淀粉的性質發生了變化? (3)為什么要設計兩組實驗? (4)將試管放在37度溫水中水浴加熱的目的是什么? 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然后推選代表回答,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小結:口腔中主要進行淀粉的初步消化,消化方式有兩種: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指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化學性消化指的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將淀粉轉化成麥芽糖。 活動三:食物在胃中的消化。 1.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上斯帕蘭札尼的實驗,思考:為什么胃能消化分解食物?它有哪些結構特點? 2.引導學生看課本上的胃的剖面結構圖,了解胃的結構。食物進入胃以后,胃體中部開始產生蠕動。在蠕動的過程中,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 教師提問:胃為什么會蠕動?胃液從何而來?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胃壁的結構圖。 學生回答:因為胃壁中有肌肉層,所以會蠕動。胃液是由胃腺分泌的消化液,那么胃腺怎么形成的? 教師講述:胃壁內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胃腺開口在胃壁的內表面。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那胃液中有什么酶呢? 學生:胃蛋白酶。 提問:現在誰來完整地描述一下食物在胃里發生的變化? 3.教師小結:胃內有胃腺,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對蛋白質有初步的消化作用。食物經胃初步消化后,進入了下一站——小腸,這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長5-6米,它盤曲在腹腔中。 4.介紹小腸中的消化液有哪些? 膽汁、腸液、胰液。 活動四:演示實驗。 觀察膽汁對脂肪的乳化作用。 教師:膽汁也是一種消化液,但是膽汁中沒有消化食物的酶,那么進入小腸后的膽汁對于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們做一個探究實驗來證明膽汁的作用。 分發實驗用品,學生分小組按照課本進行實驗,然后討論:膽汁和清水各對花生油起什么作用?膽汁對食物的消化有用嗎? 學生代表回答:膽汁對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教師提問:胰液和腸液中有哪些酶呢? 學生回答:胰液和腸液含有多種酶,它們能消化分解三種主要營養成分,而膽汁不含有消化酶,它能將脂肪乳化成極細小的微粒,可以增加脂肪與胰脂肪酶的接觸面積,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介紹三大物質的消化過程: 1.淀粉的消化: 淀粉→ 麥芽糖→ 葡萄糖 2.蛋白質的消化: 蛋白質→多肽→氨基酸 3.脂肪的消化: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活動五:營養物質的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內被消化后,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人體的循環系統,這一過程稱為吸收。 1.學生活動:觀看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的吸收部位示意圖。 提問:哪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最強? 回答:小腸。 提問:為什么小腸能成為吸收營養物質的重要器官? 2.資料:人體小腸大約長5-7米,直徑約3厘米,以此可計算出小腸的外表面積大約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腸的內表面積則有200平方米以上。 3.組織學生觀察小腸內表面具有的皺襞和小腸絨毛的結構圖。 師:下面我們來進一步探究豬小腸的內部結構,看看與人小腸的結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用放大鏡觀察培養皿中的一段小腸。 師:注意比較豬小腸與人的小腸內部結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結構基本相同,都有皺襞,皺襞上還有許多絨毛 師:(展示制作的小腸內表面折疊紙模型) 生:觀察、領會小腸皺襞的作用。 4.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 5.組織學生總結小腸適于吸收的特點。 (1)吸收面積大(小腸內表面具有的皺襞和小腸絨毛);(2)具有吸收營養物質的結構:①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②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毛細淋巴管壁都很薄。 鞏固提升 課本后題目及同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