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39520010337800003.2 物質運輸的器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2.理解心臟內血管的流動方向。 3.描述心臟的跳動過程,及此過程中瓣膜的運動情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心臟模型的觀察過程,認識心臟各部分的結構及形態特征,培養學生基本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關注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進一步確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在顯微鏡下分辨靜脈和動脈血管。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復習顯微鏡的操作,預習如何觀察小魚尾鰭血流情況。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見過農民伯伯澆灌農田嗎?發動馬達,地下水就會沿著鋪設好的水管一直流到農田中。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主要是由血液來完成的,和灌溉農田極為相似。那么,血液在人體內哪些部位流動?怎么樣流動?讓我們通過這節課來了解。 二、講授新課 (一)課件展示三種血管的圖片,認識三種血管: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二)課件展示動脈血管圖片,聯系生活,感知血管。 舉例:圖片展示橈動脈,頸動脈。 (三)1.課件展示靜脈血管圖片,讓學生說出靜脈血管的結構特點。 2.展示靜脈瓣圖片,認識靜脈瓣。四肢靜脈的內表面有靜脈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3.展示靜脈曲張圖片,了解靜脈曲張,注意勞逸結合的重要性。 4.靜脈抽血的時候需要做些什么?為什么?(靜脈內的血液向上方流動受阻,血液積累多了,便鼓脹起來,便于發現靜脈血管和針刺) 5. 病人輸液治療時,為什么選擇靜脈呢? A.靜脈血液要回流到心臟,之后分布到全身,藥物即可隨血液到達全身各處。而動脈血液則是流向肢體或者器官,不能把藥物帶到身體需要的組織。 B.血流速度,止血。 C.動脈和靜脈血壓不同。 D.動脈位于深處。 (四)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 1.課件展示操作提示 A.觀察前,需要用濕潤的棉花把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包裹起來,并露出口和尾部,以防止小魚亂動,保證小魚能正常呼吸。 B.小魚在培養皿中會跳動,不要驚慌大叫,保持鎮定,等小魚安定后再觀察。 C.觀察時應經常用滴管往棉花上滴水,讓魚鰓始終保持濕潤,以便使小魚少受傷害。 D.觀察時,首先根據內徑只容許紅細胞單行通過的特點,找到便于識別的毛細血管,然后邊觀察邊緩緩地移動培養皿,根據血流方向找到小動脈和小靜脈。 E.觀察過程中要善待小魚,實驗結束后,將小魚放歸原來的生活環境。 2.討論: 你能觀察到幾種不同的血管?在不同的血管中,血液流動的速度是否相同? 3.讓學生說出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再圖片展示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便于血液與組織之間進行物質交換。 (五)教師:課件展示三種血管模式圖及血液在三種血管內流動情況的動畫。表格形式小結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與功能的比較。 重點引導學生分析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與功能之間的關系,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六)拓展應用 三種血管受傷出血時的情況以及初步處理(教師提示:從血液顏色、血流速度、血管功能、血流方向等方面考慮)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1.毛細血管出血? 血液緩慢滲出,出血量少,處理時先對傷口消毒,再用消毒紗布包扎。 2.動脈出血 ? 血色鮮紅,血流較急,呈噴射狀,處理時在受傷動脈的近心端止血。 3.靜脈出血? 血色暗紅,血流較緩,處理時在受傷靜脈的遠心端止血。 教學反思 1.教師講得過多,學生練習,活動的時間過少,需適當調整。 2.加強學生小組討論、自主學習能力,師生互動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