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39520010337800005.4 人體對周圍世界的感知 教學目標 1.說出眼的基本結構和視覺形成的過程。 2.說出耳的基本結構和聽覺形成的過程。 3.養成良好的用眼、用耳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說出眼的基本結構和視覺形成的過程。 ?? 2.調查近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預防近視的對策。?? 3.說出耳的基本結構和聽覺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 1.說出眼的基本結構和視覺形成的過程。 2.說出耳的基本結構和聽覺形成的過程。??? 3.探究人體皮膚的感覺功能。 教學方法 討論法、引導探究法。以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為主,輔以教師的講解、演示、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設情景,展示秀麗的山水風光圖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入新課,眼睛對于人體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每位同學都有一雙美麗的眼睛,但是,你知道這雙美麗的眼睛內部是什么樣的嗎?你又是怎樣通過眼睛觀察到外界事物的呢?同學們想知道嗎?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 (二)新課學習 師:每個人都有愛美之心,平時我們經常照鏡子。但是,當你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你發現鏡子中的眼睛具有什么特點嗎? 生:外面有眼瞼、睫毛,里面有眼球,還有肌肉等。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以上同學們所提到的眼瞼、睫毛、淚器、眼肌等結構,都是我們從外部觀察到的眼睛的一些附屬結構。而它的內部是一個球體,稱為眼球,它是眼睛的最主要部分。那么眼球由哪幾部分結構構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 師:展示眼球模型。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實驗的方法,觀察這個模型,了解眼球的結構。同學們在觀察的時候注意結合書中的插圖,并按照書中實驗的方法一步一步來完成。 ??? 生:通過觀察拆卸和組裝模型了解眼球的結構,并分析、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細致,哪一組的同學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 各個組的同學紛紛踴躍登場,按照模型的順序介紹眼睛的結構。(眼球分眼球壁和內容物兩部分。眼球壁又分外膜、中膜和內膜三層。外膜包括前面的角膜和后面的鞏膜。中膜包括前部的虹膜、稍后部的睫狀體、后部的脈絡膜。內膜是視網膜。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 師:眼球到底是怎樣形成物像的?視覺如何形成? ??? 生:討論,分析,交流。 師:如果對于一個正常的眼球來說,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都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清晰的物像。但是,在生活中,由于有些人具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或不注意用眼衛生、遺傳等因素造成了眼部的一些疾病,近視和遠視就是最常見的兩種類型。課前我要求同學們調查你所接觸的環境中患近視眼的情況,不知同學們調查的怎么樣了,請各個小組來匯報一下。 ?? 師:同學們表現得非常好,都認真地完成了老師交給的任務。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壓力的增大,患近視的人數越來越多。那么,近視眼和遠視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應該如何進行矯正呢?(選擇一至兩名患有近視或遠視的同學談感想) 教師演示:耳的結構(掛圖或模型)。 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觀察掛圖或模型,讓學生自主看書學習,找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并記錄下來。學生看書過程中,教師巡視,督促學生把問題記下來。 分組互助學習: 組內交流問題、解決問題,并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 全班互助學習: 每小組依次提出本組不能解決的問題,讓其他組的同學幫助解答。為了調動學生解答問題的積極性,可采取小組競答的方式,答對1題,小組加10分,看哪一個小組回答問題最多、準確率最高。同時為了鼓勵小組提出問題,凡是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加20分。 分組完成拼圖游戲:教師分發“耳的結構”拼圖,講清游戲規則。按拼圖的快慢順序分別給小組加不同的分數。先拼起的小組優先觀察“耳的結構”模型,看完后依次往后傳。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適時創設“游戲”這一環節,會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同時可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 活動:進行聽力測試。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并復習已學內容,進行對比,找出規律,為學生學習、理解“聽覺的形成”這一重點、難點打下基礎。 復習以下知識:刺激→感受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效應器 光線→眼→視覺神經→視覺中樞(位于大腦皮層)→形成視覺 然后讓學生分組歸納總結出: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與聽覺有神經→聽覺中樞(位于大腦皮層)→產生聽覺。 每小組選出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用簡短文字和箭頭表示出聽覺的形成過程。全生共同評出優勝者,并給優勝者所在的小組加分。 師生交流:聽覺的形成 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與聽覺有關的神經→聽覺中樞(位于大腦皮層)→產生聽覺。 (三)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哪些方面的知識?有什么感想?今后如何去做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激發學生珍惜健康的美好情感。 板書設計 人體對周圍世界的感知——視覺 一、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二、視覺的形成 三、近視的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