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4當代科技革命與社會生活課后測評選擇題1、20世紀中期以來,在前兩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人類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有()①消費領域②電子計算機③空間技術④生物技術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機的發明B.電力的應用C.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廣泛應用D.生物技術的應用3、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有著直接關系的是()①科學理論重大突破②經濟的發展③區域集團化的出現④二戰的推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科技成果屬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是()①②③④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流水線操作生產”、“多媒體教學”、“提倡低碳環?!?。這些現象主要集中反映出科技革命()A.提高了社會生產力B.促進了經濟迅速發展C.產生了新型工業部門D.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6、新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下列生活場景與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有關的是()A.坐火車旅行B.開汽車上班C.用電燈照明D.在太空授課7、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簡稱GPS)是利用GPS定位衛星,在全球范圍內實行進行定位、導航的系統。它運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①原子能技術②航天技術③生物工程技術④計算機網絡技術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科技的進步不斷為人類經濟發展開拓廣闊的前景,同時也不斷催生新的職業。以下按職業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組是()A.汽車司機、鐵路工人、計算機教師B.火車司機、網絡工程師、石油工人C.火車司機、汽車司機、網絡工程師D.石油工人、宇航員、輪船修理工9、QQ與微信是當今世界上重要的信息傳遞與交流平臺。它們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蒸汽時代的到來B.電氣時代的到來C.報刊事業的發展D.網絡技術的發展10、“流水線操作生產”、“多媒體教學”、“提倡低碳環?!?。這些現象主要集中反映出科技革命()A.提高了社會生產力B.促進了經濟迅速發展C.產生了新型工業部門D.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材料題1、九年級(3)班準備舉行一次小型的三次科技革命成就展,請你參與收集整理,以下是收集到的相關圖片。(1)請用一句話說明圖1中蒸汽機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2)請你找出反映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就的圖片。(3)如需要介紹三次科技革命中重要的發明或科學家,你可選擇哪些人物,請各舉一位。(4)如還要介紹當今中國科技成就,你需展示哪些內容?(5)從展示的科技成就中任選一例,談淡它對人們的學習或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6)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造福人類的同時,會給人類帶來哪些不利影響?2、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紀上半期,世界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八上)材料二:19世紀60—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席卷整個歐洲,并開始向世界范圍擴展。一些國家為了……適應工業革命的需要,……相繼出現了……日本明治維新等重大歷史事件。——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九上)材料三:六個重要國家生產增長指數表國家年份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193810010010010010010019491741131001121011091955219134178149150135注:表格里的數字以1938年為基數——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九下)材料四: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交通和交往手段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密切?!伺c人之間的時空距離不斷縮短,整個世界緊縮成一個“村落”。——《21世紀教育網》請回答:(1)依據材料一,指出19世紀上半期英國取得了怎樣的世界地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明治政府重視教育的舉措及維新對日本歷史發展的重要影響。(3)材料三中,20世紀50年代生產增長最快的是哪一國家?這一狀況的出現與哪次科技革命有關?(4)請舉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各一例,證明材料四所表達的觀點。綜合以上材料,談談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1、【答案】(1)把人類帶進了“蒸汽時代”;(2)圖2、圖5、圖6;(3)第一次:瓦特、富爾頓等;第二次:萊特兄弟、愛迪生等;第三次:愛因斯坦、錢學森等;(4)神州五號、銀河系列計算機等。(5)如:火車、飛機等的發明方便了人們生活方式;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明使人們的交流更加便利和快捷等;(有理即可)(6)環境污染,過度開發資源,使資源枯竭等。(有理即可)2、【答案】(1)地位:世界頭號工業強國(1分)原因:工業革命(1分)(2)措施: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1分)影響: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分)。(3)國家:美國(1分)次數:第三次科技革命(1分)(4)舉例:第二次:汽車、飛機、電話、電報等;(1分)第三次:移動電話、互聯網等;(各舉一例即可)(1分)作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等。(1分,答出其中1點或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