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3原子結構 復習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3原子結構 復習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下冊第二章
2.3原子結構
一、考點分析
1.①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內部結構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
②歷程:
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
――
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湯姆生發現原子中有電子,帶負電)
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α粒子散射實驗:原子核的存在)
波爾原子模型(1913年)
――
電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
電子云模型
2.物質構成:
3.原子核的秘密:
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顯電中性)。
中子數等于質子數。
(3)原子內可以沒有。
(4)不同,原子種類一定不同。
4.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上,原子核所占的質量很大,但占據的體積很小。核內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接近,電子的質量所占的比重極小,幾乎可忽略。
5.對質子和中子的內部結構的研究還在繼續,科學家認為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構成,對夸克的研究已成為科學上的一個熱點。
6.元素:科學上把具有相同(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
7.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內相同、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統稱為同位素。同位素在工業、農業、醫療、國防等方面由廣泛的應用。
8.離子――帶電的原子:原子形成帶正、負電荷的離子。帶相反電荷的離子之間會相互作用,構成物質。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微粒之一。
小結:物質的構成: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
物質的組成: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
二、熱點題型詳解
題型一、原子結構發展歷程
原子論開辟了從微觀世界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新紀元。下列哪位科學家最早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A.?牛頓???????????????????????????????B.?愛因斯坦???????????????????????????????C.?道爾頓???????????????????????????????D.?阿基米德
人們為了解釋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發現電子的科學家是湯姆生,他認為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
B.?盧瑟福提出的核式結構模型認為,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核外電子分布在不同的層次繞核做高速運動
C.?通過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原子核一般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D.?質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一一夸克構成
下列關于科學家和其相關主要科學成果對應正確的是(
???)
A.?奧斯特——發現電磁感應現象?????????????????B.?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C.?拉瓦錫——發現質量守恒定律?????D.?海爾蒙特——證實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為二氧化碳和水
.1909年盧瑟福領導的團隊用一束α粒子(帶正電荷)轟擊金箔時發現了如圖所示的實驗現象。由實驗得出的結論合理的是(???
)
A.??
多數α粒子直接穿過,說明原子核外是空的,不存在其他粒子
B.?少數α粒子發生偏移,說明原子核外電子質量較大且帶負電
C.?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說明原子核體積很小、質量較大
D.?該實驗說明α粒子無法穿透原子與原子間的空隙
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經過了幾代科學家的艱辛努力,直到現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標志著原子結構的現代模型的問世,如圖是鋰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圖中原子核內有3個質子、4個中子。不能根據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結論是(  )
A.原子始終在做無規則的運動
B.原子核的體積只占整個原子體積的很小一部分
C.構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間存在一種互相吸引的力
D.電子繞原子核沿一定軌道運動
在近代原子學說的發展過程中,有下列觀點:
①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②原子是實心球體;③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內。
1911
年盧瑟福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原子,發現多數α粒子穿過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如圖所示。分析實驗結果,可以否定上述觀點中的(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題型二、原子結構
曾經充滿活力的碧波,滋養著740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親河“溫瑞塘河”,而現今由于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造成了重度污染,水質監測結果表明,氮、磷含量嚴重超標,這里提到的“氮”、“磷”指的是(???
?)
A.?分子?????????????????????????????????????B.?原子?????????????????????????????????????C.?離子?????????????????????????????????????D.?元素
地球上99%的溴元素存在于海水中,所以人們也把溴稱為“海洋元素”。已知一種溴原子核內含有35個質子和45個中子,則該溴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A.?80?????????????????????????????????????????B.?45?????????????????????????????????????????C.?35?????????????????????????????????????????D.?5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考古學家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進行測定,推測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碳-14原子與碳-12原子互為同位素的原因是(
???)
A.?質子數相同??B.?電子數相同????C.?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D.?核電荷數和電子數均相同
如圖為原子變化的示意圖,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種原子,“●”、“〇”、“。”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①②③中屬于同種元素的原子是(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生物體死亡后,體內含有的碳﹣14會逐漸減少(稱為衰變)。因此科學家可通過測量生物體遺骸中碳﹣14的含量,來計算它存活的年代,這種方法稱之為放射性碳測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個質子與8個中子,在衰變時,一個中子變成質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關于新原子核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碳原子核,含7個質子,8個中子
B.氮原子核,含7個質子,7個中子
C.碳原子核,含6個質子,7個中子
D.氧原子核,含7個質子,8個中子
某元素原子A的質子數為a,已知B3+和A2﹣具有相同的核外電子數,則B元素的質子數為(  )
A.a﹣2+3
B.a﹣2﹣3
C.a+2+3
D.a+2﹣3
題型三、同位素
.常溫下單質硫主要以S8形式存在。加熱時,S8會轉化為S6、S4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S8、S6、S4互為同位素????????????????????????????B.?S8轉化為S6、S4屬于物理變化
C.?常溫條件下單質硫是原子構成的???????????D.?不論是S8還是S6或S4

完全燃燒時都生成SO2
關于下列五種粒子結構示意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①④屬于不同種元素
B.②⑤屬于金屬元素
C.④⑤均具有穩定結構
D.①③兩種粒子可以形成化合物MgCl2
小金繪制了某元素三種同位素的結構示意圖并對其進行了相關闡述,不合理的是(  )
圖示的是氫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首位
B.表示的電子帶負電,質量遠小于質子
C.表示的中子不帶電,三種同位素的中子數不同
D.表示的質子帶正電,與中子的個數和質量都相等
三、鞏固提升
聯合國把今年定為“元素周期表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表的編制做出巨大貢獻,人們將101號元素命名為“鍆”來紀念他。鍆原子的核電荷數為101,相對原子質量為258,則鍆原子的質子數(???
)
A.?101??????????????????????????????????????B.?157????????????????????????????????????C.?258????????????????????????????????????D.?359
下列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正確的是(  )
A.原子能構成分子,也能構成物質
B.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C.盧瑟福發現了原子核,并提出了分層模型
D.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質子和電子上
下列對于Fe、Fe2+、Fe3+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核電荷數相同
B.相對原子質量相同
C.屬于同一種微粒
D.屬于同一種元素
O表示該氧元素的原子有8個質子,(16﹣8)個中子,O是O的一種同位素,含有8個質子,10個中子。現有兩個容器,分別充滿N、C、O三種原子構成的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兩個容器中分別含有相同的分子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所含物質的質量和質子數相等
B.含有相同數目的質子和中子
C.含有相同數目的中子和原子
D.含有相同數目的電子和中子
根據下列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所獲取的信息不正確的是(  )
A.它們表示三種元素
B.②③的化學性質相同
C.①和③的化學性質都比較活潑
D.①表示的是原子,而④表示的是陰離子
如圖為核聚變的示意圖,其中
甲、乙、丙表示三種原子,根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質子數:甲=乙<丙
B.中子數:甲<乙=丙
C.質量:甲<乙<丙
D.上述說法不全對
2019年8月《Science》雜志報道,科學家合成了一種環狀碳分子C18,這種分子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1個環狀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個(  )
A.原子
B.質子
C.中子
D.電子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以下是科學家及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如圖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結構模型建立先后順序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在離子
RO3n﹣
中,共有x個核外電子,R原子的質量數為A,則
R
原子核內含有的中子數目是(  )
A.A﹣x+n+48
B.A﹣x+n+24
C.A﹣x﹣n﹣24
D.A+x﹣n﹣24
1919年朗繆爾提出等電子體假說:凡原子數,總電子數均相等的物質,其結構相同,性質相似,相應的物質稱為等電子體,如CO和N2,下列物質可稱為等電子體是(  )
A.H2O和N2O
B.CS2和SiO2
C.CH4和NH3
D.CO2和N2O
如圖為某原子結構模型的示意圖,其中a、b、c是構成該原子的三種不同粒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決定該原子種類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與c的數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與c的數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質量集中在a和c上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考古學家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進行測定,推測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碳﹣14原子與碳﹣12原子互為同位素的原因是(  )
A.質子數相同
B.電子數相同
C.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
D.核電荷數和電子數均相同
用“”“”和“”分別表示質子、中子和電子,如圖表示四種原子結構模型,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互為同位素
B.乙、丁為同一種元素
C.甲、丙的核電荷數不同
D.甲、丙為同一種原子
019年4月,《自然》雜志發文宣布,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檢測到氦合氫離子(HeH+)。HeH+被認為是宇宙中首個化學反應的產物,是宇宙演化的最重要標記之一。則1個HeH+說法正確的是(  )
A.只有1個原子核B.共有3個質子
C.共有4個電子
D.相對質量為
3
南京理工大學胡炳成團隊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該化合物中含有N5-等微粒,已知N為7號元素,則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N5-是一種單質???????????????????????????????????????????????????
B.?1個N5-帶1個單位的正電荷
C.?1個N5-中共含有35個質子???????????????????????????????????D.?1個N5-中共含有35個電子
月球上的23He蘊藏量巨大,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24He形式存在。從原子的構成來看,23He、24He兩種原子的________數不同,化學性質基本相同,互稱為________原子。
原子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它還能再分,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________和帶負電荷的________構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體積________,核外電子在核外空間做________。通過實驗,科學家們最終發現,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兩種粒子——________和________構成。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湯姆生、盧瑟福和玻爾等提出的模型的過程。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是在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把一束高速運動的α粒子(帶2個單位正電荷),射向一片極薄的金箔。他驚奇地發現,過去一直認為原子是“實心球”,而由這種“實心球”緊密排列成的金箔,竟為大多數α粒子暢通無阻地通過,就像金箔不在那兒似的,但也有極少數的α粒子發生偏轉,或筆直的彈回。根據上述實驗現象能得出關于金箔中金原子結構的一些結論,試寫出其中的三點: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湯姆生、盧瑟福和玻爾等提出的模型的過程。
(1)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是在利用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確反映他的實驗結果的示意圖是________?(選填甲乙丙)。
(2)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你認為原子結構為以下的________。
.構建知識網絡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將圖中4號處填入相應的內容:①________;②________;
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下冊第二章
2.3原子結構
一、考點分析
1.①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內部結構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
②歷程:
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
――實心球模型
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西瓜模型(湯姆生發現原子中有電子,帶負電)
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行星繞太陽模型(α粒子散射實驗:原子核的存在)
波爾原子模型(1913年)
――分層模型
電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
電子云模型
2.物質構成:
3.原子核的秘密:
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顯電中性)。
中子數不一定等于質子數。
(3)原子內可以沒有中子。
(4)質子不同,原子種類一定不同。
4.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所占的質量很大,但占據的體積很小。核內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接近,電子的質量所占的比重極小,幾乎可忽略。
5.對質子和中子的內部結構的研究還在繼續,科學家認為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構成,對夸克的研究已成為科學上的一個熱點。
6.元素:科學上把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
7.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統稱為同位素。同位素在工業、農業、醫療、國防等方面由廣泛的應用。
8.離子――帶電的原子:原子得失電子形成帶正、負電荷的離子。帶相反電荷的離子之間會相互作用,構成物質。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微粒之一。
小結:物質的微觀構成: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
物質的宏觀組成: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
二、熱點題型詳解
題型一、原子結構發展歷程
原子論開辟了從微觀世界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新紀元。下列哪位科學家最早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C

A.?牛頓???????????????????????????????B.?愛因斯坦???????????????????????????????C.?道爾頓???????????????????????????????D.?阿基米德
人們為了解釋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B

A.?發現電子的科學家是湯姆生,他認為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
B.?盧瑟福提出的核式結構模型認為,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核外電子分布在不同的層次繞核做高速運動
C.?通過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原子核一般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D.?質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一一夸克構成
下列關于科學家和其相關主要科學成果對應正確的是(
B
???)
A.?奧斯特——發現電磁感應現象?????????????????B.?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C.?拉瓦錫——發現質量守恒定律????D.?海爾蒙特——證實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為二氧化碳和水
.1909年盧瑟福領導的團隊用一束α粒子(帶正電荷)轟擊金箔時發現了如圖所示的實驗現象。由實驗得出的結論合理的是(
C???
)
A.??
多數α粒子直接穿過,說明原子核外是空的,不存在其他粒子
B.?少數α粒子發生偏移,說明原子核外電子質量較大且帶負電
C.?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說明原子核體積很小、質量較大
D.?該實驗說明α粒子無法穿透原子與原子間的空隙
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經過了幾代科學家的艱辛努力,直到現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標志著原子結構的現代模型的問世,如圖是鋰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圖中原子核內有3個質子、4個中子。不能根據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結論是(  .A)
A.原子始終在做無規則的運動
B.原子核的體積只占整個原子體積的很小一部分
C.構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間存在一種互相吸引的力
D.電子繞原子核沿一定軌道運動
在近代原子學說的發展過程中,有下列觀點:
①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②原子是實心球體;③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內。
1911
年盧瑟福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原子,發現多數α粒子穿過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如圖所示。分析實驗結果,可以否定上述觀點中的( C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題型二、原子結構
曾經充滿活力的碧波,滋養著740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親河“溫瑞塘河”,而現今由于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造成了重度污染,水質監測結果表明,氮、磷含量嚴重超標,這里提到的“氮”、“磷”指的是(???D
?)
A.?分子?????????????????????????????????????B.?原子?????????????????????????????????????C.?離子?????????????????????????????????????D.?元素
地球上99%的溴元素存在于海水中,所以人們也把溴稱為“海洋元素”。已知一種溴原子核內含有35個質子和45個中子,則該溴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C

A.?80?????????????????????????????????????????B.?45?????????????????????????????????????????C.?35?????????????????????????????????????????D.?5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考古學家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進行測定,推測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碳-14原子與碳-12原子互為同位素的原因是(
C
???)
A.?質子數相同?????B.?電子數相同?????C.?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D.?核電荷數和電子數均相同
如圖為原子變化的示意圖,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種原子,“●”、“〇”、“。”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①②③中屬于同種元素的原子是( B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生物體死亡后,體內含有的碳﹣14會逐漸減少(稱為衰變)。因此科學家可通過測量生物體遺骸中碳﹣14的含量,來計算它存活的年代,這種方法稱之為放射性碳測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個質子與8個中子,在衰變時,一個中子變成質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關于新原子核的說法正確的是( B )
A.碳原子核,含7個質子,8個中子
B.氮原子核,含7個質子,7個中子
C.碳原子核,含6個質子,7個中子
D.氧原子核,含7個質子,8個中子
某元素原子A的質子數為a,已知B3+和A2﹣具有相同的核外電子數,則B元素的質子數為( C )
A.a﹣2+3
B.a﹣2﹣3
C.a+2+3
D.a+2﹣3
題型三、同位素
.常溫下單質硫主要以S8形式存在。加熱時,S8會轉化為S6、S4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D

A.?S8、S6、S4互為同位素???????????????????????????????????????B.?S8轉化為S6、S4屬于物理變化
C.?常溫條件下單質硫是原子構成的????????D.?不論是S8還是S6或S4

完全燃燒時都生成SO2
關于下列五種粒子結構示意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D  )
A.①④屬于不同種元素
B.②⑤屬于金屬元素
C.④⑤均具有穩定結構
D.①③兩種粒子可以形成化合物MgCl2
小金繪制了某元素三種同位素的結構示意圖并對其進行了相關闡述,不合理的是( D )
A.圖示的是氫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首位
B.表示的電子帶負電,質量遠小于質子
C.表示的中子不帶電,三種同位素的中子數不同
D.表示的質子帶正電,與中子的個數和質量都相等
三鞏固提升
聯合國把今年定為“元素周期表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表的編制做出巨大貢獻,人們將101號元素命名為“鍆”來紀念他。鍆原子的核電荷數為101,相對原子質量為258,則鍆原子的質子數(???A
)
A.?101??????????????????????????????????????B.?157??????????????????????????????????????C.?258??????????????????????????????????????D.?359
下列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正確的是( A )
A.原子能構成分子,也能構成物質
B.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C.盧瑟福發現了原子核,并提出了分層模型
D.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質子和電子上
下列對于Fe、Fe2+、Fe3+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C )
A.核電荷數相同
B.相對原子質量相同
C.屬于同一種微粒
D.屬于同一種元素
O表示該氧元素的原子有8個質子,(16﹣8)個中子,O是O的一種同位素,含有8個質子,10個中子。現有兩個容器,分別充滿N、C、O三種原子構成的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兩個容器中分別含有相同的分子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所含物質的質量和質子數相等
B.含有相同數目的質子和中子
C.含有相同數目的中子和原子
D.含有相同數目的電子和中子
根據下列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所獲取的信息不正確的是(B  )
A.它們表示三種元素
B.②③的化學性質相同
C.①和③的化學性質都比較活潑
D.①表示的是原子,而④表示的是陰離子
如圖為核聚變的示意圖,其中
甲、乙、丙表示三種原子,根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D  )
A.質子數:甲=乙<丙
B.中子數:甲<乙=丙
C.質量:甲<乙<丙
D.上述說法不全對
2019年8月《Science》雜志報道,科學家合成了一種環狀碳分子C18,這種分子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1個環狀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個(  A)
A.原子
B.質子
C.中子
D.電子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以下是科學家及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如圖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結構模型建立先后順序的是(  B)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在離子
RO3n﹣
中,共有x個核外電子,R原子的質量數為A,則
R
原子核內含有的中子數目是( B )
A.A﹣x+n+48
B.A﹣x+n+24
C.A﹣x﹣n﹣24
D.A+x﹣n﹣24
1919年朗繆爾提出等電子體假說:凡原子數,總電子數均相等的物質,其結構相同,性質相似,相應的物質稱為等電子體,如CO和N2,下列物質可稱為等電子體是( D )
A.H2O和N2O
B.CS2和SiO2
C.CH4和NH3
D.CO2和N2O
如圖為某原子結構模型的示意圖,其中a、b、c是構成該原子的三種不同粒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決定該原子種類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與c的數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與c的數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質量集中在a和c上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考古學家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進行測定,推測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碳﹣14原子與碳﹣12原子互為同位素的原因是( C )
A.質子數相同
B.電子數相同
C.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
D.核電荷數和電子數均相同
用“”“”和“”分別表示質子、中子和電子,如圖表示四種原子結構模型,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 )
A.甲、乙互為同位素
B.乙、丁為同一種元素
C.甲、丙的核電荷數不同
D.甲、丙為同一種原子
019年4月,《自然》雜志發文宣布,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檢測到氦合氫離子(HeH+)。HeH+被認為是宇宙中首個化學反應的產物,是宇宙演化的最重要標記之一。則1個HeH+說法正確的是( B )
A.只有1個原子核
B.共有3個質子
C.共有4個電子
D.相對質量為
3
南京理工大學胡炳成團隊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該化合物中含有N5-等微粒,已知N為7號元素,則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C?

A.?N5-是一種單質???????????????????????????????????????????????????B.?1個N5-帶1個單位的正電荷
C.?1個N5-中共含有35個質子???????????????????????????????????D.?1個N5-中共含有35個電子
月球上的23He蘊藏量巨大,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24He形式存在。從原子的構成來看,23He、24He兩種原子的________數不同,化學性質基本相同,互稱為________原子。
【答案】
中子;同位素
原子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它還能再分,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________和帶負電荷的________構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體積________,核外電子在核外空間做________。通過實驗,科學家們最終發現,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兩種粒子——________和________構成。
【答案】
原子核;核外電子;極小;高速運動;質子;中子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湯姆生、盧瑟福和玻爾等提出的模型的過程。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是在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把一束高速運動的α粒子(帶2個單位正電荷),射向一片極薄的金箔。他驚奇地發現,過去一直認為原子是“實心球”,而由這種“實心球”緊密排列成的金箔,竟為大多數α粒子暢通無阻地通過,就像金箔不在那兒似的,但也有極少數的α粒子發生偏轉,或筆直的彈回。根據上述實驗現象能得出關于金箔中金原子結構的一些結論,試寫出其中的三點: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答案】
(1)原子內部很空曠(2)原子內部有一個很小但質量很大的核(3)原子內部的核帶正電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湯姆生、盧瑟福和玻爾等提出的模型的過程。
(1)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是在利用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確反映他的實驗結果的示意圖是________?(選填甲乙丙)。
(2)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你認為原子結構為以下的________。
【答案】
(1)乙(2)C
.構建知識網絡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將圖中4號處填入相應的內容:①________;②________;
【答案】
分子;質子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惠州市| 崇左市| 大安市| 遂溪县| 海城市| 甘德县| 芜湖县| 衡东县| 巴中市| 安岳县| 郁南县| 金堂县| 罗定市| 万州区| 中牟县| 鄢陵县| 武城县| 长宁区| 怀柔区| 金平| 临沧市| 芦溪县| 左权县| 泸水县| 莆田市| 千阳县| 淮安市| 马龙县| 卓资县| 武穴市| 美姑县| 宣威市| 连南| 普兰店市| 万源市| 茌平县| 辉县市| 桐庐县| 霍城县| 张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