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首先對東北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引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此話表明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朝鮮的原因是( ) A.促進朝鮮統一 B.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C.為了保家衛國 D.防止朝鮮戰爭的爆發 2.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占鄉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農,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鄉村人口90%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卻只占有約20%—30%的土地,他們終年勞作,仍不得溫飽。”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內容 C.土地改革的性質 D.土地改革的影響 3. 如圖是“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實施的150項重點工程項目比例分布示意圖。這表明當時我國( ) A.工業項目的均衡發展 B.大力發展重工業 C.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D.完成向工業化的轉變 4.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完善。下圖內容出自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文件,該法律文件是(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5. 在1956年1月25日的最高國務會議上,陳云對毛澤東說:“公私合營以后,東來順的涮羊肉嚼不爛了,芝麻醬不香了,糖蒜不甜了,全聚德的烤鴨也不好吃了……”以上材料表明( ) A.進行三大改造,很有必要 B.進行三大改造,效果極好 C.進行三大改造,違背規律 D.三大改造后期,出現問題 6. 下列關于中共八大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②通過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③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 ④提出的路線和許多正確意見未能在實踐中堅持下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中國歷史上錯失的三次戰略機遇期》一文中說:“在世界經濟蓬勃發展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卻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內亂上,搞自我封閉。”這里的“內亂”是指( ) A.三大改造 B.“大躍進”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文化大革命” 8. 我國第一顆氫彈的爆炸成功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幾個能夠自己研制氫彈的國家( ) A.第三個 B.第四個 C.第五個 D.第六個 9.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有人贊譽他是“東風第一枝”。這是因為這篇文章是針對當時哪一錯誤傾向而撰寫的( ) A.“浮夸風”現象 B.“共產風”現象 C.階級斗爭為綱 D.“兩個凡是”的方針 10. “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首歌謠說明了( ) A.人民公社的優越性 B.聯產承包責任制可以促進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C.批評人民公社的平均主義 D.農民反對“大包干” 11. 1980年,我國建立深圳等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城市;1985年,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1988年,劃海南島為經濟特區;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1992年,決定開放內地部分省會城市、沿江沿邊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13年,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區。以上史實主要說明了我國( ) A.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B.國際地位逐步提高 C.體制改革走向深入 D.擴大開放融入世界 12. 在衢州對口支援的新疆烏什縣傳誦著獨特的“三字經”:“烏什縣,大家庭,各民族,一家人。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一家親。”這一事實說明援疆工作有利于 ( ) A.和平統一 B.民族團結 C.民族自治 D.同步發展 13. 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讀不正確的是( ) A.首先被運用于解決香港問題 B.回歸后的香港、澳門可以保留軍隊 C.回歸后的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D.“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借鑒 14. “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臺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其前提是必須堅持( ) A.相互尊重原則 B.互補互利原則 C.社會主義原則 D.一個中國原則 15. 下圖是1971年11月8日美國《時代》周刊刊登的封面人物,上面寫著:“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國人發出這樣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 A.周恩來出席日內瓦會議 B.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C.中美關系正常化 D.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朝鮮半島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留問題,也是東北亞問題的核心,是當今世界最敏感、最復雜的國際問題之一。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政府不顧世界輿論的譴責,調兵遣將于1950年組成以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在麥克阿瑟率領下在朝鮮半島的仁川登陸,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直打到中朝邊界鴨綠江邊。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市,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安全。1950年10月1日,朝鮮黨和政府領導人金日成、樸憲永緊急致函毛澤東主席,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朝鮮。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2018年4月國防大學徐焰教授作客《鳳凰軍機處》時說,抗美援朝戰爭已經結束65年了,但是我們今天看起來其意義仍然是非常巨大的,一是我們打出來一個世界軍事強國的地位,在這場戰爭前50年,八國聯軍縱橫中國北方,上岸才2萬人拿下北京長驅直入,50年后16國聯軍來了,還沒到中國邊境呢,就被中國軍隊打得抱頭鼠竄,中國人真的是在世界上站起來了,而且打的是世界軍事最強國,大漲軍威。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說過:“中國人站起來是從跨過鴨綠江那一刻開始的。” (1)根據材料一,分析抗美援朝戰爭的背景。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后取得了怎么的戰果?抗美援朝的性質是什么? (3)材料三的兩位英雄分別是誰?你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哪些可貴的精神品質? (4)徐焰教授說出了這場戰爭的一點意義,結合所學歷史知識請你總結一下這場戰爭都有哪些意義?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開始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正確地分析了我國形勢的“新變化”。中共八大的召開具有怎樣的意義? 材料二 如圖。 圖一 圖二 (2)材料二兩幅圖反映的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兩次重大失誤,分別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 (3)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先進人物,請列舉一例,并說明你從他身上學到了哪些可貴品質? (4)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 (5)失誤中有成就,這一時期建成了哪些油田,結束了我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全部自給。石油工人被譽為“鐵人”的是誰?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國家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援,1979年,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額外補貼40億元,以后每年遞增10%。2001年以來,國家共投資1 000多億元用于西部建設,改善西部生態環境,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材料三 近年來,一小撮分裂分子在新疆和西藏等地制造了多起暴力恐怖襲擊事件,以達到分裂祖國的目的,嚴重威脅各族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破壞了黨的民族政策。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國的一項什么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有什么意義? (2)從材料二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3)對少數分裂分子的暴力恐怖行為,你是如何認識的?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CABCD 6-10CDBDB 11-15DBBDB 二、非選擇題 16. (1)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安全;朝鮮領導人的請求。 (2)戰果: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并肩作戰,連續發動五次大規模戰役,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性質: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3)英雄:黃繼光、邱少云。精神品質: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精神、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頑強的革命意志、自我犧牲的精神等。 (4)中國取得了世界軍事強國的地位,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鞏固了新中國政權;為國內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和平的環境;或為國內人民贏得了和平與安定。(答三點即可) 17. (1)是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 (2)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3)王進喜,艱苦創業精神。(或雷鋒、焦裕祿,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品質) (4)缺少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5)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王進喜。 18.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問題,對少數民族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政策;加快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并從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援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3)手段殘忍、危害社會秩序、破壞社會安定和諧、嚴重破壞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損害人民利益、行為不得人心、陰謀不會得逞等。(答出任意一點,言之有理,觀點正確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