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國際斗爭永遠都是這樣……昨日還是堅定的盟友……現在卻完全恢復老樣子……利益的沖突導致了同盟國之間迅速變臉,演化出了冷戰。材料強調決定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是( ) A.國家利益 B.意識形態 C.地緣政治 D.社會制度 2. 《新全球史》中說:“世界開始重建,而另一場戰爭也開始了。曾經擊敗德國和日本的聯盟也解體了,在很短的時間里,美國和蘇聯及其各自的盟國在冷戰中已經擺好了作戰的姿勢,開始了主要在政治. 經濟和宣傳層面的對抗。”上述材料表明( ) A.為反法西斯建立的聯合國在戰后迅速解體 B.冷戰主要是軍事上的對抗 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 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相互對峙 D.冷戰的目的是為了遏制蘇聯 3. 下圖漫畫反映了冷戰期間美國提出的歐洲復興計劃,其目的是( ) A.控制歐洲,稱霸世界 B.輸出資本,對抗蘇聯 C.復興歐洲,干涉中國 D.控制西歐,遏制蘇聯 4. 下列圖片反映了同一個主題,概括最恰當的是( ) A.歐洲一體化 B.冷戰政策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D.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 5. 不屬于美國20世紀50—60年代和90年代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 ) A.進行社會主義改革 B.改革傳統工業 C.大力發展科技教育 D.適時調整經濟政策 6. 1993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它正式成立,有力地促進了歐洲經濟政治的發展,提升了歐洲在國際上的政治. 經濟地位,對世界其他地區經濟的聯合起了示范作用,推動了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它”是 ( ) A.歐共體 B.國際聯盟 C.歐洲聯盟 D.煤鐵合營 7. 20世紀70年代,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的是( ) A. 英國 B. 美國 C. 日本 D. 法國 8. 1968年,試圖擺脫蘇聯控制進行改革,被蘇聯鎮壓的國家是( ) A.民主德國 B.捷克斯洛伐克 C.南斯拉夫 D.波蘭 9. 蘇聯赫魯曉夫. 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后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領導人缺乏改革和創新精神 B.只重視重工業而輕視農業和輕工業 C.提出的目標超越當時的現實 D.未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0. 德國是中產社會最為典型和成功的國度之一。龐大而富裕的中產階級,完善的社會福利,健全的法制體系,穩定的社會結構,讓德國在統一之后迅速成為歐洲大陸發展的標桿。德國統一的背景是( ) A.雅爾塔會議的召開 B.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C.蘇聯解體 D.東歐劇變 11. 關于蘇聯改革,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把蘇聯改病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死了”。這句話中“改死了”即指蘇聯解體。從實質上分析,蘇聯解體是( ) A.國家已經四分五裂 B.國家名稱發生變化 C.社會制度發生變化 D.執政黨失去了政權 12. 標志著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在非洲最終崩潰的事件是1990年( ) A.埃及的獨立 B.阿爾及利亞的獨立 C.納米比亞的獨立 D.南非的獨立 13. 長期遭受英美殖民控制的拉丁美洲,在政治上取得獨立之后,在經濟上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其中,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有( ) A. 巴西. 墨西哥 B. 古巴. 巴西 C. 古巴. 墨西哥 D. 阿根廷. 古巴 14. 當今印度與巴基斯坦紛爭越演越烈,你認為究其根源應該是( ) A. 宗教分歧 B. 民族矛盾 C. 地區沖突 D. 英國殖民統治留下的禍根 15. 巴勒斯坦人用“人肉炸彈”在以色列超市. 公共汽車制造爆炸案;以色列人對巴勒斯坦人的定居點進行殘酷報復。造成雙方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的因素是( ) ①宗教信仰不同 ②種族不同 ③爭奪水資源 ④領土問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德里亞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內。 ——丘吉爾在富爾頓的演說 材料二 余相信美國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之征服企圖。 ——杜魯門的國會咨文 材料三 我們應該盡其所能,幫助世界恢復正常的經濟狀態,這是合乎邏輯的,否則不可能有穩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們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復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從而使自由制度賴以存在的政治和社會條件能夠出現。任何圖謀阻撓別國復興的政府. 政黨或集團,都將遭到美國的反對。 ——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講 材料四 本公約及締約國……決定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御。 ——《北大西洋公約》 (1)丘吉爾所說的鐵幕下國家或地區主要是什么性質的國家或地區? (2)根據材料二. 三,杜魯門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據材料四所反映的內容,蘇聯針對其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著什么?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赫魯曉夫先生,您計劃進行巨大的改革。這很好!我只想勸告您不要太匆忙。想兩步跨過大深淵可不容易啊,會掉下去的。 ——1956年赫魯曉夫訪英期間丘吉爾的談話 (1)材料一中的“大深淵”是指什么?赫魯曉夫改革的結果是什么? 材料二 1987年,戈爾巴喬夫出版了《改革與新思維》一書,在書中,他主張國際關系人道主義化,引導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趨同”和“一體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實行“人道的. 民主的社會主義”,并且以推行“民主化. 公開化. 多元化”作為改革和發展政治體制的戰略方針。 (2)結合所學知識,戈爾巴喬夫如何“‘根本改造’社會主義制度”的?他的改革帶來怎樣的影響? 材料三 1991年8月19日,由8名蘇共高級官員組成的“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政變,試圖使“國家和社會盡快擺脫危機”。但不到三天,他們就失敗了。12月8日,“獨聯體”宣布成立,1991年底,蘇聯解體。 (3)若沒有材料三中事件的發生,蘇聯會解體嗎?為什么?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現有的軍事集團正在發展成為越來越強大的軍事和政治集團,根據邏輯和他們的互相關系的性質來看,必然不時引起國際關系惡化。冷戰和由它引發經常性戰爭的嚴重危險,已經成為國際關系中存在的局勢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和平共處的原則,是代替“冷戰”和可能發生的全面核災禍的惟一的方法。因此,這些原則——包括人民享有自決. 獨立和自由決定經濟. 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權利--必須成為一切國際關系的惟一的基礎。” ——引自不結盟國家的國家或政府首腦會議宣言(1961年9月) (1)“現有的軍事集團”指的是哪些集團?分別成立于何時? (2)結合材料分析不結盟運動興起的國際背景。 (3不結盟國家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4)提出不結盟主張的國家和領導人都有誰?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ACDBA 6-10CCBDD 11-15CCADD 二. 非選擇題 16. (1)社會主義性質。 (2)政治上:推行杜魯門主義; 經濟上:推行馬歇爾計劃。 (3)措施:蘇聯針鋒相對,組建華約。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17. (1)蘇聯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結果: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 (2)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響: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加劇。 (3)會。原因:因為蘇聯解體是種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的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困難;社會矛盾. 民族矛盾激化;西方勢力影響等都會迫使蘇聯解體。“八一九事件”只是蘇聯解體的催化劑。 18. (1)“北約”和“華約”分別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 (2)現有的軍事集團(“北約”. “華約”)引起國際關系的惡化,冷戰或真正的戰爭危險成為國際關系中存在的局勢。 (3)獨立. 自主. 不結盟。 (4)南斯拉夫的鐵托,埃及的納賽爾,印度的尼赫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