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劍橋中國晚清史》記載,19世紀的最初十年,中國的國際收支結算大約盈余2600萬元。從1828-1836年,卻從中國流出了3800萬元。使中國國際收支逆轉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茶葉貿易 B.英國對中國走私鴉片 C.清政府閉關鎖國 D.自然經濟遭到完全破壞 2. 下列人物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痛擊侵略者、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是( ) ①林則徐 ②關天培 ③陳化成 ④琦善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 晚清文獻中有這樣的記載:“粒子粗糙,大小不一……硝不提炙,磺不揀凈,輕率制造,率難致遠透堅。”說明當時由于工藝設備落后,清軍火藥無法提純硝和硫,只靠石碾等工藝,造成研磨不細。這說明當時清軍武器裝備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落后 B.政治腐敗 C.軍備廢弛 D.閉關鎖國 4. 《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資本家相信“只消中國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頂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蘭現有的工廠就已經供給不上了”。而事實是不到三年的時間,這一夢想就開始破產。為扭轉這一局面,英國采取的行動是( ) A.火燒圓明園 B.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C.在中國設立工廠 D.搶劫北京城 5. 有專家指出,太平天國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來文明的成果,體現出傳統農業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的轉變。下列各項能夠論證這一觀點的是( ) A.永安初建政權 B.《資政新篇》 C.《天朝田畝制度》 D.定都天京 6.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副挽聯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犧牲的( ) A.左宗棠 B.鄧世昌 C.李鴻章 D.關天培 7. 有人說《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廷”,其最主要的依據是( ) A.清政府向外國侵略者“借師助剿” B.清政府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C.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D.清政府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兵中國 8. 生活在1900年北京地區的百姓,在大街上看到了這樣一個標語“扶清滅洋”,他們會想到的是( ) A.這是義和團的口號 B.這是清政府的近期公告 C.這是洋務派的口號 D.這是維新派的口號 9. 有學者評論近代某條約:“一個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國家,防務上卻門戶洞開,且已幾乎無法實現今日所謂‘軍事現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輿論的持續主題。而巨額的賠款,不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價,也為此后一系列內政改革的艱困埋下了伏筆。”該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10. 《申報》評論道:中國自仿行西法以來,鐵艦鋼艦,其大倍于日本,其數亦多于日本,而又設機器局以制槍械……十余年來,舊觀頓改。這反映了當時中國( ) A.民用工業遠超日本 B.近代軍事工業發展 C.海上交通運輸發達 D.舊式兵器全部淘汰 11. 1877—1889年,英國太古、怡和,美國旗昌等輪船公司與輪船招商局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最終旗昌公司破產,而太古、怡和兩家公司不得不與招商局達成協議:中外公司在各條航線上共同議定統一的價格。這反映了洋務派創辦的企業( ) A.完全無力與外國的企業抗衡 B.達到了“自強”“求富”的目標 C.完成了中國近代社會工業化 D.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2. 創辦大生紗廠,提出“實業救國”的狀元實業家是( ) A.張謇 B.詹天佑 C.侯德榜 D.魏源 13. “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購船置械,可謂之變器,不可謂之變事;設郵使,開礦務,可謂之變事,而不可謂之變政。”持此觀點的人是( ) A.洪秀全 B.康有為 C.林則徐 D.李鴻章 14. 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近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變法失敗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這體現了變法( ) A.對中國社會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統治 C.使中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D.雖最終失敗但挽救了中華民族危機 15. 1882年10月24日,順天鄉試剛剛發榜,次日凌晨,印著中榜者名單的《申報》就出現在江蘇、安徽、浙江的各售報點,這期報紙大為暢銷。這反映了( ) A.思想觀念解放 B.大眾報業發展 C.鐵路交通發達 D.輪船航運繁榮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90 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福澤諭吉(明治維新政治家)力主“進行東洋侵略(注:侵略朝鮮、中國),使國內人心轉而外”。 (1)根據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的社會狀況,并概述“國內人心轉而外”的含義。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戰爭中黃海海戰雙方艦隊力量對比 (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艦隊在哪些方面與日本艦隊存在差距。 國家 參戰艦數 裝甲情況 總排水量(噸) 平均航速(海里/時) 魚雷發射管數 火炮 總數 中國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材料三 李鴻章為避戰保船,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港,日軍趁機得到黃海制海權……1895年初,日軍攻陷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無心再戰,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 ——摘自《中國歷史》(岳麓書社) (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創建北洋艦隊的相關歷史事件是什么。 (4)根據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內部原因。 (5)閱讀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部分) 名稱 簡況 江南制造總局 1865年李鴻章創辦于上海。它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兵工廠,由外國人負責全部工程事務和制炮裝炮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創辦,曾由法國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主持建廠和造船。共建造大小船只34艘 ——摘編自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等 材料二 凡策我國之富強者,要皆于該衙門為總匯之地,而事較繁于六部者也……海防事起,力求振作,采購戰艦、軍械,創設電報、郵政,皆該衙門專之。 ——摘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江南制造總局用自煉鋼材仿制的毛瑟槍,能趕上德國新毛瑟槍的水平;它研制的無煙火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洋務運動后期,洋務派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創辦三年內,外輪損失1300萬兩白銀,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后,江南海關每年洋布進口減少10萬匹。 (1)據材料一,指出當時國內最大的兵工廠,并概括表中所示軍事工業的特點。(兩點即可) (2)據材料二,歸納總理衙門的主要職責。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總理衙門應對大變局的結果。 (3)依據材料三,簡要評述洋務運動。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若不及時圖治,數年之后,四鄰交逼,不能立國……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發……瓜分豆剖,漸露機牙,恐懼回惶,不知死所……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1)根據材料一,歸納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 材料二 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詔令。主要內容有:發展農、工、商業;訓練新式軍隊;創辦報刊,開放言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等。同時規定,今后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2)根據材料二,指出哪些變法措施對封建舊勢力的沖擊最大。 材料三 1898年,光緒帝實行變法,這次變法雖然很快就失敗了,但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促進了人民的覺醒。 (3)根據材料三,歸納戊戌變法在當時的社會上有何積極的作用。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CABB 6-10BCADB 11-15DABAB 二、非選擇題 16. (1)社會狀況: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 含義: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或矛盾而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侵略朝鮮、中國。 (2)總排水量、平均航速、魚雷發射管數、火炮總數。 (3)洋務運動。 (4) (根據材料二)中國艦隊整體實力不如日本;(根據材料三)李鴻章避戰保船,妥協退讓;(根據所學知識)清政府腐敗無能。 (5) “落后就要挨打”;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無力對抗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要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等。 17. (1)兵工廠:江南制造總局。 特點:采用機器生產;技術力量依賴外國;分布在沿海地區;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兩點即可) (2)主要職責:自強求富;海防;通訊。 效果: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開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3)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發展近代工業;增強了清政府的國防力量;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8. (1)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民族危機,階級矛盾激化。 (2)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等。 (3)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促進了人民的覺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