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環境對生物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舉例說明陽光、溫度、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確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能舉例說明陽光、溫度、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課前準備】 1.準備實驗材料和用具:黃粉蟲幼蟲若干條、透光的塑料紙、鑷子、不透光的紙盒、紙板等。 2.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把收集的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引導學生回顧人類性別決定 提出問題:所有有性生殖的動物的性別都是由精子和卵細胞決定的嗎? 引出揚子鱷幼體的性別是由孵化時的溫度決定的,從而引入本節課的題目。 觀察圖片和表格。 提出問題 激發興趣 通過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出示目標及重難點 明確本節課的目標 自 主 預 習 查看學生預習狀態。 預習課本內容,完成自主學習的題目。 回顧七年級上冊科學探究的有關問題。 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對本節內容有大致的了解,找出疑難之處,做好標記。 觀察思考 讓學生觀察麥田的圖片,并發揮他們的想象,進行小組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 1.影響小麥生長的因素有哪些? 2.嘗試對它們進行分類 出示學生回答出的相關影響因素,包括蟲、人、麥蒿的圖片,引導學生進行分類。 觀察麥田圖片并發揮想象力,運用小組合作總結出影響小麥生長的因素有陽光、空氣、水分、溫度、麥蒿、人、蟲子等等;并利用預習到的知識對其進行分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聯系實際。讓知識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增加學生的興趣。 科學 探究 過渡:以黃粉蟲幼蟲為例,探究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出示黃粉蟲幼蟲的圖片,并介紹其生活習性。 黃粉蟲,又名面包蟲,原是糧倉中常見的害蟲。 幼蟲表面呈金黃色,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糧堆中或其食料的下方,對外界環境非常敏感。成蟲為深褐色,不能飛,善爬行,喜歡群集棲息。 繼續設疑:“為什么黃粉蟲幼蟲生活在糧堆中或者食料的下方呢?是因為那里光線弱嗎?” 想辦法證實我的猜想,并引出有關黃粉蟲的實驗。 了解實驗的相關內容,如下: 實驗材料: 黃粉蟲幼蟲若干條、透光的塑料紙、鑷子、不透光的紙盒、紙板等。 實驗裝置: 利用實驗材料演示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在兩種實驗環境的中央分別放置 10只等大黃粉蟲幼蟲; 2.靜置5分鐘后觀察并記錄明亮處與黑暗處黃粉蟲各多少只。 給學生點明注意事項: 1.明亮與陰暗環境各放10只等大的黃粉蟲幼蟲。 2.靜置時,盡量避免晃動實驗桌。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變量,遵循單一變量原則。 利用實驗進行的5分鐘,進行思考 1.預測5分鐘后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2.用兩只黃粉蟲幼蟲做實驗行嗎? 為什么? 3.想一想,哪些因素會影響實驗結果? 明亮 陰暗 1組 2組 3組 4組 5組 6組 分析表格,讓學生總結結論,并分析影響因素: 1.明暗環境對比不明顯; 2.觀察時間太短; 3.部分黃粉蟲幼蟲對光的敏感程度降低; 4.外界的動作和聲音影響到了黃粉蟲幼蟲的活動。 在交流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對設計中的不足之處也要及時提出并予以糾正。 引導學生“剛才我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科學探究的過程”。 實驗結束,提醒學生將實驗裝置放在一旁,下課后繼續探究。 課后作業:選取其他非生物因素(例如:溫度、水分等)中的一種,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對黃粉蟲幼蟲的生活是否有影響。 認識黃粉蟲幼蟲,了解其習性,消除恐懼心理。 在老師的引導下質疑并猜想原因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共6個小組 各組依據老師的提示,相互協作依次完成探究實驗。 學生利用并小組思考交流,分小組進行回答前兩各問題: 1.陰暗處的黃粉蟲幼蟲數量比明亮處多。 2.數量太少,具有偶然性。 實驗結束,每個小組將數據填寫在表格中。 將實驗結果與預測結果相比較,證明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各個小組交流實驗結果,如果結果不相同,分析原因回答第3各問題: 哪些因素會影響實驗結果? 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我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了解黃粉蟲幼蟲的生活習性,幫助學生了解黃粉蟲,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 從生活入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間的合作能力。 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對數據的分析能力。 運用科學探究,繼續嘗試,激發學生的興趣。 圖片 展示 列舉 實例 展示圖片光照對幾種生物的影響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系生產生活實際。 1.舉例說出其它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例如水分、空氣等。 適度的引導學生:“想想動植物如果缺水會怎樣?”“大雨過后,蚯蚓為什么會到陸地上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2.人類又是怎樣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呢? 引導學生回顧:合理密植、間作套種、中耕松土等例子。 學生思考,并交流結果。 認真思考,聯系實際。 舉出生產生活中的例子。 菊花短日照植物,可以通過控制光照延遲開花時間。 這一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了解更多的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圖片 展示 共同 探討 過渡:以上我們一塊學習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那么生物因素對生物有什么作用呢?生物對生物的作用分為同種生物和不同生物之間的作用,也就是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 它們之間主要的兩種關系是斗爭和互助。 出示圖片, 1.菟絲子汲取其他植物養分。 2.雌蚊吸食動物的血液。 3.蜜蜂采集花粉并幫植物傳粉。 4.獵豹捕食跳羚等動物 5.羚羊在爭奪配偶 6.螞蟻在搬運食物 完成連一連判斷它們之間的關系。 再分析:對圖片進行再分析,了解在斗爭和互助兩種關系中更詳細的關系:寄生、共生、捕食、競爭等。 以羚羊為例了解生物之間的關系是多層面的。“圖片展示的是競爭關系,有時它們之間也要團結協作,共同遇敵,這是它們的互助關系”。 以“獵豹捕食跳羚等動物”圖片解釋“相互制約、彼此依存”。 分析圖片上各種生物的關系,完成連線。 進一步認識到生物之間的關系是多層次的,不是單一的。 理解“生物與生物之間既有互助,也有斗爭,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得各種生物之間相互制約,彼此依存,促進了生物界的共同發展”, 并進行總結,完成老師展示的問題。 展示幾種典型的實例,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生物之間的各種關系。 在學生分析完現象后,進行總結歸納。 課堂 小結 以板書形式進行知識梳理。 以人為例了解環境對人的影響。 出示美麗大自然、優雅生活環境的圖片和森林遭到砍伐、環境污染的圖片,將兩者作比較。 “這種糟糕的環境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而這種環境又是誰造成的呢?”引出生物影響環境,為下節課做準備。 了解環境對人影響的兩面性,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整體把握本節的知識內容。 質疑 同學們這節課課下做了認真的準備,課堂上每位同學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表現的非常棒!現在大家來想一下:本節課你還有哪些疑惑或者是你想說些什么? 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形成知識體系。質疑并相互交流疑惑,通過充分討論解決這些問題。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利用所學知識,最終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堂 檢測 感情 升華 學生完成出示答案,并解析疑難問題。 出示滅絕生物的圖片。 獨立完成,同桌互閱。 通過做題,讓學生學以致用, 引發學生的共鳴,培養學生關愛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課后 作業 選取其他非生物因素(例如:溫度、水分等)中的一種,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對黃粉蟲幼蟲的生活是否有影響。 板書設計 第一節 環境對生物的作用 一、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陽光、空氣、水分、溫度等 二、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種間 斗爭、互助 種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