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口字底》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為四年級下冊書法練習指導的第七課,從第七節課起開始學習上下結構的字,主要學習下部偏旁的寫法及其上部關系,將進行字底的學習。學生在掌握口字底寫法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帶有口字底字的用筆以及結構規律,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認識以及書寫應用水平。 本課分為四個部分:以“口”字為例,認識“口”字在篆、隸、草、楷、行五種書體中的形態變化與特征;口字底的書寫要領;范字“后”“唐”“善”的形態特征分析與練習;了解虞世南戈法的故事。 二、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年的歐體楷書,在讀貼、臨貼、以及書寫上面也有了一定基礎,學生在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讀帖能力、書寫能力方面都有了較好的提高,同時對書法學習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本學期第一節課進行了“口字旁”的學習,學生掌握“口字旁”的形態特征及書寫要點,為本課“口字底”的學習打下一定基礎。在學習方式上,還存在著讀帖不夠精準,單一式的學習,缺乏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紅筆改字形結構解決精準讀帖、微課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評價,更好的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及書寫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帶口字底的字的形體特征,掌握口字底的書寫方法及其與上部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本課學習,通過讀貼、分析、討論、臨摹等方法掌握口字旁的特點及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規范的書寫習慣,領略中華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 四、教學重點:認識五體字中的口字底,掌握口字底的形態及書寫方法。 教學難點:分析“后”、“唐”、“善”三個范字的結構特征,掌握口字底的書寫方法與整個字的搭配。 五、教法、學法: 講授法、觀察法、演示法、練習法、欣賞分析法,展示評價法、探究自主學習法和小組合作法。 六、教具、學具:課件、毛筆、宣紙、米字格紙、展示臺、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1.展示書簽。(與學生近距離溝通,讓孩子們放輕松) 2.復習:正確的坐姿有益于我們的身心健康,讓我們從小養成好習慣: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3.讓我們輕聲朗誦兩首古詩。 4.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口”字的歷史演變。(視頻動畫導入)同學們,你能說出“口”字漢字經歷那些書體的演變?你們能識別口字的五種書體嗎?(出示圖片進行欣賞) 學生活動:認識“口”字篆、隸、草、楷、行五種書體。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授新課,口字底的書寫方法:(2分鐘) 教師:在第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口”字旁的寫法,有的時候“口”還會出現在字的底部,就變成了“口字底”,請同學們觀察口字旁和口字底有那些不同?總結一下它們的基本形態? 生:“口”字在作口字旁的時候比較小而方正,在作口字底的時候形態是扁而寬。(兩組字)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口字底。讓我們一起學習口字底的書寫要點。 教生共同總結:口字底由短豎、橫折和短橫組成的,一般橫折的起筆處與左邊豎的起筆處不相連,“口”字的左豎向右斜、右豎向左斜,右豎稍粗,最后一筆橫畫封口。 (三)初步掌握帶有口字底例字的書寫方法:(10分鐘) 師:請同學們猜一猜,圖片上的人物動態和哪個“例字”最相似?看看輔助線給了你那些提示?(PPT連線、畫輔助線) 學生活動:觀察1分鐘,討論結論。 設計意圖:理解“口字底”與整個字各部件之間的關系。 1.引導學生分析“后”的用筆與結構特征。 師:那么,李老師來解密答案啦,有些同學有疑惑了,為什么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遇到學生錯誤,想想你覺得對嗎?)第一圖對應的是“后”字,我們來觀察,這副圖上面的兩個雜技演員用力的方向一樣嗎?一個是朝左,一個是朝右,兩股力量巧平衡才能做出這么精湛的表演,那么,仔細讀貼 “后”字要怎么書寫才能達到巧平衡呢?想一想紅色輔助線給了我們什么樣的提示? 師生共同總結:不一樣,短撇的方向從右到左,長橫方向及撇的收筆處與口的連線均是向右上傾斜,整個字為左右用力,長撇起到了支撐的作用,口字底的位置略在撇的上方,呈現大方穩健的作用。 教師示范書寫,學生仔細觀察。 2. 引導學生分析“唐”的用筆與結構特征。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下一個字,芭蕾舞演員的動態輕巧平衡,它將全身的力量輕巧的集中在了“足尖”,那么唐字的哪一點也起到了巧平衡的作用呢? 生:口字底的豎畫和橫畫交匯點。 師:觀察唐字的兩條輔助線,分析兩條輔助線,第一條點畫和蘭葉撇的底部,這兩點連接形成一條什么線?第二條點畫、豎、和口字底中心線連接的是一條什么線? 師生共同總結:第一條是斜線,唐字是左上包右下的字,廣字頭略傾斜,其撇畫要寫的舒展,這個撇的形態是“蘭葉撇”兩頭細中間粗,書寫的時候要注意由細到粗再到細。第二條是豎直線,里面的部分比較中正平穩,字中的第一筆與中間的垂露豎以及口字底在一條中心線上,口字底略向右上傾斜,起到了平衡的作用。有斜有正才能做到巧平衡。 示范活動: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微課來觀摩一下唐字的書寫要點。 3. 引導學生分析“善”的用筆與結構特征。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15頁自主學習“善”字的書寫要點,仔細讀貼分析 “善”字如何書寫才能達到巧平衡,想一想紅色輔助線的作用?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上來給我們示范并講解“善”的書寫要點。 學生活動:一位學生師范,其他學生觀摩。 師:這個孩子寫得好不好?我覺得寫得非常好。哪位同學愿意上來把你觀察到的輔助線,這這位同學的師范字上畫一下。 學生活動:上臺來畫輔助線。并且講一講輔助線的作用。 師生共同總結:“善”字要突出長橫,長橫作為主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下方的口字底的中心與上方部分一致。整個字的橫向筆畫都是向右上傾斜,為了使這個字平衡,第一筆短豎收筆的位置為整個字的最低點,起到了支撐整個字的作用,巧妙的平衡。 師:大家分析的真精準,我們在臨帖的時候,一定要先認真的讀貼,筆畫也是一樣,你再仔細的、放大的去看你也會發現沒有完全相同的筆畫,這也就是我們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 師:剛才李老師在講的過程中,使用了“紅筆改”,老師希望每個同學在做完練習,都學會做自己的小老師,那“紅筆改”改什么呢?①改筆畫的起、止點,②筆畫的位置、角度,③字間的空間關系。這也是一種訓練眼睛的方法,我們的眼睛的能力提升了,手上的功夫才能跟上。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1.讀貼;2.將練習作業與原帖進行對比,發現書寫問題,紅筆改正;3.再次練習。 (四)課堂練習:(15分鐘) 學生練習“后”“唐”“善”,教師巡視指導。(靜悄悄,有問題輕聲回答) 1.教師要注意關注學生的書寫習慣、雙姿、用筆和用墨的情況。 2.教師先布置課堂作業,提出具體書寫要求,學生再動筆書寫。 設計意圖:反饋課堂教學,及時發現學生不懂的知識點進行逐一輔導。 (五)展示評價:(7分鐘) 1.4人小組評價。 2.小組長選出最優的作品代表本組,進行展示并且評價。 先把6個小組的作品在投影下面展示,重點點評一個作品,學生先點評,教師“紅筆改”重點點評。擺放在黑板上。 3.教師點評,評價時應堅持以鼓勵學生為主的原則。 設計意圖:學會自評,學會欣賞他人作品的優點,發現自己作品的不足。 (六)課堂小結:(1分鐘) 設置問題: 1.“口字底”基本特征是什么? 2. “口字底”的形態因什么而改變的? (七)欣賞拓展:(3分鐘) 生:講第15頁《虞世南戈法》故事。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圖片,你們能看出哪個是虞世南書寫的斜鉤,哪個是歐陽詢書寫的斜鉤?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學生分析。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虞世南戈法》故事,虞世南在臨帖的時候能做到細致入微,精準對臨,我們在日后的書法學習中也要向虞世南學習。 八、板書設計: 這節課將采用綱目式板書,黑板的左邊重點體現知識要點,對于一般內容將予以取舍,力求使板書簡潔、實用。 口 字 底 扁而寬 巧平衡 后 左右用力 唐 有斜有正 善 突出長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