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3綠色植物的光和作用 123952001033780000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夠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2.能夠檢驗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綠色植物為生物圈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來源,培養學生愛綠護綠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2.檢驗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教學難點】 為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課前準備 課件、實驗材料、實驗用具等。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同學們,請把目光聚焦大屏幕,把你看到的數據大聲地讀出來。準備好了嗎?(大屏幕上依次出現5,50,500,5000,5000億) 這5000億不是人民幣,也不是美元,但是它比美元、人民幣都更有價值。它是什么呢?那就是每一年地球上的綠色植物通過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淀粉,約為5000億噸。這5000億噸淀粉是什么?據前面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質疑。 設計意圖:用數字5000億引入課題,活躍氣氛、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講授新課 一、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一)提出問題: 綠葉在什么條件下制造淀粉? (二)作出假設: 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作出假設: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三)制訂計劃: 關鍵需要做好兩點:一是設置對照。二是控制變量。一方面將實驗原則和備選的實驗用具提示在實驗單上;另一方面讓學生分組討論。共同制定實驗方案: 1.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驗證淀粉?直接將碘液滴到綠葉上行嗎?→不行→為什么?→葉綠體色素的顏色會干擾碘與淀粉顯示的藍色→ 怎么辦?→去除葉綠素→ 怎樣脫去葉綠素?→ 溶解于酒精→課堂時間有限,如何能加快葉片脫色的速度?→加熱(由于碘分子難以進入葉的活細胞 用煮沸的酒精可以殺死葉片細胞,促進碘分子進入脫色葉片) 能將葉片放在酒精中直接加熱嗎?→不能,不安全→ 怎么辦?→隔水加熱 →要脫色到什么程度?→待葉片黃白色時(酒精變綠) 2.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尋找實驗中的變量。 3.引導學生據變量,設計對照實驗。重點分析如何遮光更合理。 方案一:用黑紙片遮蓋了兩株天竺葵中兩片不同的綠葉。 方案二:用較大的黑紙片遮蓋了一株天竺葵的一片葉片,形成同一株植物遮光葉片與見光葉片的對照。 方案三:用相對小的黑紙片遮蓋了一株天竺葵葉片的一部分,形成同一株植物同一片葉片的遮光部分與見光部分的對照。實驗還需要進行黑暗處理,但是學生在此很難想到這一點。為了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此并不做過多提示,而是先放下這一步。接著往后討論展示的方案。 4.學習小組對照課本,歸納整理實驗方法和流程:黑暗處理→選葉遮光→陽光下照射→摘下遮光葉片→酒精隔水加熱脫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漂洗 →觀察葉色。 設計意圖:對這些問題,想讓學生自己討論設計方案,有很大的難度,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逐步形成實驗方案。 (四)實施計劃 根據前面設計好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驗證自己的假設,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為了保證實驗在一課時內做完,黑暗處理和遮光照射由老師在課前完成,學生繼續完成脫色及檢驗。為了縮短酒精脫色的時間,提前準備熱水供學生隔水加熱時使用。實驗過程中為了確保學生酒精加熱的安全,老師準備濕毛巾,并將酒精燈的注意事項標注在課件上和試驗單上。同時老師加強巡視,及時指導學生規范有序地開展實驗。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發現問題并探究問題。 (五)得出結論 引導各組,觀察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并得出結論。學生將小組的實驗結果記錄在實驗單上。對于實驗不成功,卻依然能如實記錄結果,認真分析誤差的小組,老師大力表揚他們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同時樹立小組團結合作的意識。 (六)表達交流 引導各組進行交流,對各組的表達進行總結。不同組間進行匯報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 (展示未經過暗處理的天竺葵葉片的實驗結果。)同樣是天竺葵經過暗處理后的葉片見光部分變藍了,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一種使碘液變藍的物質——淀粉。遮光部分未變藍,說明綠葉制造淀粉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光。未經暗處理的天竺葵結果是見光和未見光的都變藍,學生從而進一步明確了暗處理的目的。 銀邊天竺葵的綠色部分均能變藍,說明不同種類的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淀粉。天竺葵銀邊部分缺乏葉綠體,不論見光不見光都不變藍,說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老師進一步指出:葉綠體不僅僅存在于葉片中,植物體其他的綠色部位也能進行光合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經驗和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總結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七)總結歸納 在科學探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學生,“綠色植物制造淀粉為什么必須要有光?”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前面學到的“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的有關內容,使學生能夠說出光是一種能量,葉綠體能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淀粉中。在此基礎上總結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淀粉中。葉綠體既是生產淀粉的“車間”,也是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的“能量轉換器”。 生物圈中的生產者——綠色植物成為一個巨大的生產淀粉的“天然”工廠,制造的淀粉養活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最后在交流中學生總結出“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老師點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意義。 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向學生課件展示演示實驗(金魚藻釋放氧氣),并進行說明,之后出示問題進行討論: 光合作用產生了什么氣體?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提示氧氣具有助燃作用)明確討論出:氧氣。 256095557023000 教師說明:快要熄滅的衛生香,遇到金魚藻釋放的氧氣,立刻重新燃燒起來。這是氧氣助燃的特性。這個實驗如果在黑暗中進行,則看不到這一現象。說明金魚藻只有在陽光下才能產生氧氣??梢姡夂献饔玫漠a物除了淀粉,還有氧氣。 課堂小結 我們這一節課通過完成探究實驗,驗證了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并總結出了光合作用的定義和意義。我們應當愛護綠色植物,保護生態環境。 板書設計 第三節 綠色植物的光和作用(第一課時) 一、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實驗變量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 ↓滴加碘液 ↓ 光照 遮光部分→不變藍 ①產物——淀粉 為遮光部分→變藍 ②條件——光照 ③場所——葉綠體 二、光和作用產生氧氣 隨堂練習 作業設計: 進一步探究: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現象:韭菜是綠色的,為什么韭黃是黃的? 馬鈴薯塊放在光下顏色會變嗎?引導學生設計方案進一步探究: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布置學生課后利用一周的時間,做好進一步探究的實驗。 設計意圖:讓學生既要立足于課本,又要超越課本,通過課堂延伸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設計實驗方案和探究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