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4動物的行為
123952001033780000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描述動物的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說出分工合作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舉例說出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 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推理和假設,嘗試探究螞蟻的社會行為。
2.對比觀察四種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中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群體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養互助友愛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動物社會行為的三個特點。
2.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三種方式。
【教學難點】
運用有關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課前準備
1.制作多媒體課件。
2.設計好上課用的表格、圖片并進行打印。
3.準備好上課用的各種用具:設計表格,學案。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課前布置學生觀察螞蟻、狗、貓等一些身邊動物的取食過程。
問:(1)這些動物取食行為都相同嗎?
(2)哪些是群體生活的動物?
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在以上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最終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社會行為的特征。
學生提出問題,如:群居動物內部不同成員之間是如何分工合作的?首領都是執行一樣的功能么?
講授新課
一、社會行為的特征
放錄像:白蟻和狒狒的群體生活。
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看錄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白蟻、狒狒群體的社會行為特點。
問題:白蟻群體成員有哪些?它們的職能分別是什么?
學生看錄像回答問題,在此基礎上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哺乳動物的群體中有等級。
推測:為什么牧羊人放牧時管好頭羊就可以?
學生熱烈的討論,最后總結出社會行為的特征。
社會行為的特征:
群體內部形成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分工;有的群體形成等級。
引導學生在學習社會行為特征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
(1)群體中不同個體之間是如何實現分工合作的?
(2)群體中的社會行為的意義是什么?
(3)動物群體中存在信息交流嗎?
二、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不用語言,人類如何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可以通過表情、動作和氣味進行信息交流。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
如:(1)用聞花香的氣味辨別花的種類。
(2)學生做各學生做各種表情和動作讓同學去猜一猜所表達的意思。
通過學生親身體驗明確人類除了可用語言進行交流外,還可以通過動作、表情、氣味等進行信息交流,為學習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礎。
動物群體是如何進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黑長尾猴、蛇、豹、 鷹發出叫聲的錄像,(如果沒有就閱讀教材的文字內容)。
問題:(1)黑長尾猴在發現不同敵害時的叫聲相同嗎?
(2)聽到同伴的叫聲,其它黑長尾猴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3)黑長尾猴為什么要結群生活呢?
學生看錄像后(或閱讀完后),說出動物群體間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動作、聲音,這種交流使群體間保持聯系,共同取食和御敵。
通過共同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明白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課堂小結
物群體生活的意義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的延續都是很重要的。
板書設計
第四節 動物行為的意義(第二課時)
一、社會行為的特征
1.一定的組織
2.明確的分工
3.有的還形成等級
二、信息交流的方式
動作、聲音、氣味
三、信息交流的意義
有利于群體覓食、防御敵害、繁衍后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