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2細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2.能夠描述細菌的形態特征和結構特點。 3.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電子顯微境下的細菌圖片,了解細菌的形態特征和結構特點并進一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2.觀看教師展示的細菌分裂的圖片和課件,了解細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比較能力。 3.培養學生愛國思想和對科學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識到講究個人衛生的必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細菌的形態特點和細菌的結構特征。 2.細菌的營養方式。 3.細菌的生殖方式。 【教學難點】 1.巴斯德實驗的理解。 2.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 3.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 課前準備 課件、顯微鏡、細菌永久涂片等。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教師活動] 出示世界鼠疫大流行時造成人死亡的影視資料片段和清代詩人師道南《死鼠行》中的一句詩“鼠死不幾日,人死如拆堵”。 教師:以上同學們所看到的是一種傳染病引發的災難,有哪位同學知道是哪種傳染病?它是由什么引起的?死鼠行中的詩句又說明了什么? 學生:鼠疫、老鼠。說明那時的鼠疫在我國流行且十分猖獗。 教師:鼠疫曾經給人類帶來災難,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國內人間的鼠疫已基本消滅,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故防治鼠疫對人類健康仍有重要意義。那么鼠疫真的是有老鼠引起的嗎? 學生1:不是,我閱讀過相關資料查到引起鼠疫傳播的是一種桿菌。 學生2:我在網上也看到過相關的資料,引起鼠疫傳播的是一種桿菌。 教師:對,引起鼠疫傳播的是一種桿菌,桿菌是細菌的一種。我們生活中剩飯變餿也是細菌在作怪,看來同學們對細菌的大名早有耳聞了。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細菌。 講授新課 [學生活動]看課文,思考、討論問題。 [教師活動]多媒體投放出在電鏡下的幾種細菌形態圖片 教師:觀察圖片,總結細菌的形態是怎樣的,比一比,看哪位同學總結得最好。 學生: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 學生:細菌的種類有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種。 學生:它們都是單細胞個體。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你們想不想自己親自觀察一下細菌的形態呢? 學生:想。 [學生活動]分組,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的永久涂片。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 教師: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時,為什么要現在低倍鏡下找到觀察的對象? 學生:高倍鏡視野范圍小,難以找到目標。低倍鏡視野范圍大,容易找到目標。 教師:你觀察到的細菌形態有哪幾種? 學生:球形、桿形、螺旋形。 教師:我們使用的顯微鏡單獨觀察一個細菌可以嗎 ? 學生:不可以,單個細菌太小。 (點評:加強實驗管理,利用實驗讓學生充分觀察;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討論認識細菌;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和分析問題能力) [教師活動]出示細菌形態圖片課件。 教師:圖片資料中的細菌往往有多個相連或相聚,那么一個細菌能獨立生存嗎? 學生1:不能。 學生2:能,我看過資料,每個細菌都能獨立生存。 教師:每個細菌都是獨立個體,都是單細胞生物體,并且每個細菌都能獨立生存。 [教師活動]出示多種細菌結構模式圖和衣藻結構模式圖課件,讓學生觀察。 教師:觀察到的細菌有哪些結構? [學生討論] 學生1:有鞭毛。 學生2:有莢膜。 學生3:有細胞壁、細胞質、細胞膜、遺傳物質。 教師: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遺傳物質,有的有特殊結構鞭毛、莢膜。 教師:細菌和衣藻相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都有鞭毛、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衣藻有細胞核、葉綠體,而細菌沒有。 教師: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遺傳物質。 教師:細菌沒有葉綠體,那它以什么食物為食呢?屬于什么營養方式? 學生1:細菌沒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必須以現成的有機物為食。 學生2:營養方式和動物一樣是異養。 教師:同學們根據動植物的營養方式,推測出了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說明你們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都很強。想一下另外一個問題:夏秋季人們容易患的痢疾是由痢疾桿菌生活在人體腸道內引起的;落葉枯草的腐敗是由枯草桿菌引起的,同樣是攝取營養,若將兩者的生活環境變換,兩者能生存嗎? 學生:若將兩者的生活環境變換,兩者都不能生存,因為它們雖都屬異養,但營養方式不同。痢疾桿菌是營寄生生活的種類,而枯草桿菌是營腐生生活的種類。 教師:大多是細菌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制造有機物,必須靠外界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維持生命。 教師:如果想把食物放的時間長一些該怎么辦? 學生1:放冰箱冷藏。 學生2:多放些鹽。 學生3:消毒殺菌后存放。 教師:以上方法都可以。不管哪種方法都是為了抑制細菌生長繁殖或殺死細菌。滅菌的一般方法,是在100℃的溫度下經過20-30分鐘。但外科手術器械的滅菌時間一般要延長至1小時。外科手術器械的消毒時間是以殺死什么為標準的呢?寒冷的冬天過后細菌為什么沒有被凍死? 學生1:殺死所有細菌。 學生2:殺死芽孢。 學生3:芽孢對干旱、低溫、高溫等惡劣天氣有很強的抵抗力。 教師:芽孢是細菌在不良環境條件下形成的休眠體,對外界高溫、低溫、干旱等惡劣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所以消毒的標準是以殺死芽孢為標準。當環境適宜時一個芽孢又可萌發形成一個新個體。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點評:通過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認識芽孢)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教師:有些人一提到細菌,立刻會想到鼠疫、霍亂等。細菌會使人患病,對細菌深入了解。 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了解了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細菌對人類既有利又有害,但它的作用遠遠大于它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我們要充分利用細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 板書設計 第二節 細菌 一、細菌的形態結構 1.基本形態 2.基本結構 3.特殊結構 二、細菌的生命活動 1.營養方式 2.生活方式 3.繁殖方式 三、與人類的關系 1.有益 2.有害 隨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