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書法北師大版五年下冊 第二課立刀旁 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鶴北學校 趙喜艷 第二課 立刀旁 執教:趙喜艷 漢字的演變: 漢字經過了4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楷行草”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甲骨文我國現存的最早文字,是殷商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顯其優美。 基本字義: 同“刀”,用作部首。也稱“立刀旁”,簡稱“立刀”。 泛指金、石等比較銳利,堅硬等東西。也象征一些剛硬性格,頑強的精神品質等。 立刀旁有兩個筆畫組成,短豎與豎鉤,短豎大概占豎鉤的三分之一,且在豎鉤的中上部,圖中三條虛線中間的那條距離中線的距離來比對短豎在豎鉤當中的位置,當然短豎與豎鉤的間距還是要做一個適當的把握。 總體來看結構規律,有立刀旁的字體,幾乎立刀旁就是這個字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且相對整個字體來看,立刀旁上出頭要短于下方鉤畫的延伸。 . 總體是左縮右放結構,左右兩側的虛線連線可以看出立刀旁向下延伸的要比上出頭要長一些,但不是很多;立刀旁的短豎正好在“干”字的第二橫的右側,而且正好在短豎的中間(重要參考點),有了短豎的書寫再寫豎鉤就很容易了,左側的“干”字兩橫畫的抗肩幅度比較大。 利”字為左縮右放結構,還以立刀旁的短豎為基準,短豎在“禾”的橫畫與點畫的末端這段距離寫短豎,短豎寫好了立刀旁就沒問題,注意左側的“禾”字橫畫抗肩靠上,不要與平撇的距離太大,要緊湊一些。這個字平撇的角度要寫對,撇點的收筆總體為左低右高。 “到”字左側的“至”字要把握橫畫之間的關系,撇折的折畫與第一個橫畫的距離稍大,其余兩橫畫和最后的提畫基本角度一致,且等距抗肩;立刀旁的短豎起筆在點畫的右側,收筆在提畫的上方一點,豎鉤寫完這個字就完成了。 “創”的結構特點是左寬又窄,左側點的末端和豎彎鉤的末端都在豎中線上。注意橫折鉤的起筆要在橫中線上,左側的立刀上高下低。 熱愛文字,愛寫漢字,養成提筆即練字的好習慣。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只要我們持之以恒,一定寫一手正確、漂亮、美觀的字! 第二課 立刀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