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上鑲嵌著八幅漢白玉大型浮雕,第一幅的主題反映的是19世紀30年代末,中國人民英勇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這個事件是( ) A.虎門硝煙 B.金田起義 C.鴉片戰爭 D.火燒圓明園 2. 1840年,英國政府借口“保護通商”,發動侵華戰爭。憑借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面臨的新課題是( ) A.加強軍隊建設,實現富國強兵 B.抗擊外來侵略,保護傳統經濟 C.捍衛民族獨立,發展近代文明 D.大力發展教育,維護傳統文化 3. 作為鴉片戰爭的勝利者,英國人很失望,因為通商口岸并沒有帶來所期望的貿易擴張。英方認為,唯一的解決辦法是獲得更多的侵略權益。為此,英國以________為借口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橫線處填寫的是( ) A.“亞羅號事件” B.“馬神甫事件” C.虎門銷煙 D.薩拉熱窩事件 4. 2018年4月11日,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將一件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的珍貴文物“青銅虎鎣”進行拍賣,并將當年參與________聯軍“火燒圓明園”. 劫走該文物的一名英國海軍上校的家信公之于眾。材料中的“參與________聯軍”中的空格處應該填寫的是( ) A.德意 B.俄奧 C.英法 D.美日 5. 太平軍建立了與清王朝封建統治對峙的政權,其都城在今天的( ) A.北京 B.天津 C.南京 D.重慶 6.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句詩歌頌的是清朝哪個愛國將領在哪次戰役中的壯舉?( ) A. 林則徐 虎門銷煙 B. 鄧世昌 黃海戰役 C. 左宗棠 收復新疆 D. 關天培 英勇抗英 7. 有學者研究認為,甲午中日戰爭前列強的主要侵華方式是“貿易+特權”,甲午中日戰爭后則變為“投資+特權”。對此變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A.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加速發展 B.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C.《馬關條約》讓列強開始獲得貿易和投資特權 D.列強侵華方式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向以資本輸出為主 8. 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是( ) A.清政府的殘暴統治 B.自然災害嚴重 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使民族矛盾激化 D.八國聯軍的侵略 9. 某班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列強侵華戰爭》專題時,制作了年代尺。下面對此年代尺上的四處信息解讀最準確的是( ) A.這場戰爭發生的根源是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 B.這場戰爭后,中國全境對外國列強開放 C.這場戰爭使中國建筑藝術的瑰寶圓明園被毀 D.此次戰爭所簽的條約使清政府置于列強的控制之下 10. 圖片材料體現了洋務派的作為,涉及的主要領域有( ) ①政治 ②軍事 ③經濟 ④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 李鴻章于1881年上奏說:“統計九年以來,華商運貨水腳,少入洋人之手者,約二三千萬兩。”這說明( ) A.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B.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閘門 C.洋務運動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D.洋務運動啟發了人們的思想 12. “他一生孤獨,最大的精神支撐是內心崇高的社會理想,是個狀元告別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興國之夢。”這是后人對清末狀元張謇的評價,其“興國之夢”體現在( ) A.提出“自強求富”,創辦漢陽鐵廠 B.提出“實業救國”,創辦一系列企業 C.提出“救亡圖存”,進行維新變法 D.提出“師夷長技”,掀起洋務運動 13. 1895年4月22日,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領導這一事件的人物是( ) A. 洪秀全. 楊秀清 B. 康有為. 梁啟超 C. 孫中山. 黃興 D. 陳獨秀. 李大釗 14. 在維新變法的諸措施中,反映了資產階級要求民主政治的是( ) A.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B.訓練新式軍隊 C.發展農工商業 D.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 15. 楊湛生活在戊戌變法時期,下列可能是他所為的是( ) ①向光緒帝上書言事 ②開辦新式學堂 ③參加中國同盟會 ④興辦工礦企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恩格斯論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曾說:“英國政府的海盜政策已引起了一切中國人反對一切外國人的普遍起義,并使這一起義帶有絕滅戰的性質……雖然你可以說,這個戰爭帶有這個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見. 蠢笨的行動. 飽學的愚昧和迂腐的蠻氣,可是它終究是人民戰爭。而對于起義民族在人民戰爭中所采取的手段,不應當根據公認的正規作戰方法或者任何的抽象標準來衡量,而應當根據這個起義民族所已達到的文明程度來衡量。” 材料三 就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提出了中國必須近代化的歷史使命。中國的現代化一日未完成,鴉片戰爭的意義就一分不會減。生活在這一尚未現代化區域中的人們,體會現實,探索問題,免不了聯系到那次災難性的戰爭。屈辱. 仇恨. 自卑. 希望種種情緒交織,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1)圖一中“沉迷的帝國”和“墮落的帝國”分別指哪個國家?導致該帝國沉迷的根源是什么? (2)結合材料二,你認為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你是如何理解的?材料三認為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是什么?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自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以來,外國列強通過接連不斷地發動侵略戰爭,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嚴重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歷史。 不甘屈服于外來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的中國人民,為挽救民族危亡. 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前仆后繼. 艱苦卓絕的斗爭和探索,……。因此,中國近代史也是中國人民不斷抗爭的歷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 (1)構建知識結構是學習歷史的一項基本技能。下面是劉翔同學依據材料按“侵華戰爭. 不平等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三個項目設計的知識結構示意圖。李老師發現各項目均有一處知識錯誤,請你找出圖中錯誤并加以改正。 錯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錯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錯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指出自鴉片戰爭至19世紀末列強侵華戰爭中“中國人民不斷抗爭”的主要史實。 (3)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假如你班開展一次小型演講會,請你確定演講會主題名稱。 18. 中國人追求國家富強. 民族復興. 人民幸福之夢。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追求“中國夢”而不懈努力,幾多教訓,幾多啟示。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由于在對內對外戰爭中對西方的堅船利炮的威力大開眼界,對來自西洋的“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李鴻章語)開始有所認識,這樣才能轉而主張緩和與西方的緊張關系,并引進西方軍事技術,以求“御侮自強”之術。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 (1)依據材料一,指出洋務運動興起的具體原因。 材料二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李鴻章致總理衙門書》 (2)為實現“自強”,洋務派實施了一系列舉措,請舉出具體 事例。 材料三 時間 內容 1862年 創辦京師同文館(外語) 1863年 創辦廣方言館(外語) 1866年 創辦福州船政學堂(軍事) 1866年 創辦上海電報學堂(科技. 電報. 通訊) ——《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 挑選聰穎幼童赴美國書院,學習軍政. 船政. 步算. 制造諸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以培實用人才而圖自強。 ——李鴻章 (3)根據材料三,指出洋務運動在人才培養方式. 教育內容和培養目標方面的特點。 材料四 19世紀60年代,西方列強爭奪中國的鐵路修筑權,李鴻章等堅決抵制,李鴻章上奏說,此事(列強在中國修鐵路)大有利于彼(列強),……洋人貪利無厭,……若再議及,只有仍執前說(以前所說的理由),(修筑鐵路)鑿我山川,害我田廬,礙我風水,占我商民生計,百姓必群起抗爭拆毀,致激民變。 (4)根據材料四,概括歸納李鴻章反對西方列強在中國修筑鐵路的目的和理由。 材料五 (19世紀80年代,李鴻章等力矯眾說,要求自建鐵路)李鴻章上奏說,若火車盛行,則有駕駛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鐵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謀生者當不下數十萬人……鐵路所經不過丈余之地,于田廬墳墓尚不相妨。即遇官道稍窄之處,亦必買地優給價值(多給錢拆遷百姓的田廬);其墳墓當道者,不難稍紆折以避之。 ——《光緒六年十二月初一直隸總督李鴻章奏》 材料六 1881年,為解決開平煤礦的運輸問題,李鴻章下令修筑了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后來,清政府還自行設計施工修筑了鐵路。 ——摘編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匯編》 (5)根據材料五. 六,概括歸納李鴻章主張修筑鐵路的目的。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ACACC 6-10BDCDC 11-15CBBAC 二. 非選擇題 16.(1)國家:英國. 中國。根源:工業革命后,英國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量增大。 (2)腐朽的封建主義難以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3)理解: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使命:近代化(或現代化)。前提: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實現國家獨立。 17. (1)“進一步”改為“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改為“甲午中日戰爭”;“《北京條約》”改為“《辛丑條約》”。 (2)鴉片戰爭中林則徐廣州抗英. 關天培虎門抗英;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大戰黃海;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3)侵略與抗爭;入侵與反抗;近代中國的屈辱;中國人民的抗爭。 18. (1)認識到西方軍事力量強大;想要緩和與西方的緊張關系;引進西方軍事技術,以求“御侮自強”。 (2)創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包括安慶內軍械所. 福州船政局. 江南制造總局等。 (3)培養方式: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教育內容:側重外語. 軍事. 科學技術。培養目標:培養洋務實用人才。 (4)目的:排斥(拒絕. 抵制)列強對中國鐵路修筑權的染指。理由:列強貪利,危害財政;毀壞田地房屋;破壞風水;破壞老百姓的生計;容易激起民變。(任意兩點即可) (5)增加老百姓的(就業機會)謀生手段;解決運輸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