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下列哪一項事件與明太祖無關 ( ) A. 參加反無大起義 B. 建立明朝 C. 設三司 D. 設東廠 2.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軍提出的口號是( ) A.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B. 殺人者死 C. 均田免糧 D. 起兵為百姓 3. 17世紀初,建立清政權,后入關統一全國的是( ) A. 契丹族 B. 黨項族 C. 蒙古族 D. 東北女真族 4.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詩中的“我”是明朝抗倭英雄( ) A.岳飛 B.戚繼光 C.鄭和 D.林則徐 5. 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逐步衰落,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卻得到了鞏固。下列屬于乾隆皇帝政績的是( ) A.冊封達賴五世 B.收復臺灣 C.設置駐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6. 清朝前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的重大事件是( ) A.張騫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回族形成 D.設置駐藏大臣 7. 《蘇州府風俗考》中記載:“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無主者黎明立橋頭以待。……若機房工減,此輩衣食無所矣。”此材料反映了明代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作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 ) A. 使用機器生產 B. 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 C. 行業分工精細,生產有序 D. 存在著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 8. 以下不屬于清朝前期經濟發展表現的是( ) A. 瓷都景德鎮盛產唐三彩 B. 推廣玉米. 甘薯等高產作物 C. 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D. 晉商在全國各地開設“票號” 9. 19世紀上半葉,直隸寧津縣( 今山東寧津縣 )大柳鎮的統泰升記雜貨店兼營的軋花工場,雇傭工人100多人。江寧( 今南京 )著名的機戶李扁擔. 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廣州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萬人。這充分表明( ) A.清代已經出現較為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B.清代新興資產階級已經取代地主階級 C.清政府曾暫時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D.這種工場有效抵制了西方經濟的侵略 10. 我國的科舉制度從積極推動社會進步轉變為束縛人們思想和阻礙社會進步。這種轉變始于( ) A. 設置進士科 B. 八股取士 C. 開創殿試和武舉 D. 設置明經科 11. 明代著名戲劇《牡丹亭》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神奇的愛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禮教。這部戲劇的作者是( ) A.湯顯祖 B.馬致遠 C.關漢卿 D.施耐庵 12. 《荷馬史詩》《戰爭與和平》《紅樓夢》這三部文學作品在史學上的共同價值是( ) A.反映了所在國一定時期的社會圖景 B.展現了所在國波瀾壯闊的戰爭場景 C.揭示了封建制即將沒落的歷史趨勢 D.再現了世界史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 13. 據史料記載,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處理411件事。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改革行省制 B. 創設三省六部制 C. 廢除宰相制 D. 設置軍機處 14. 某旅行社在介紹一旅游景點時寫道:“接折(閱讀奏折)一一見面(請皇帝旨)﹣﹣述旨(擬皇帝旨意)﹣﹣過朱(皇帝過目確定)﹣﹣交發(下發旨意)…”.該景點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 B.唐尚書省 C.明朝內閣 D.清軍機處 15. 清朝初年,清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的原因是( ) A.中國物產豐富,不需要對外貿易 B.對外貿易不利國家的穩定 C.中國科技發達,不需引進吸收外國近代先進科學技術 D.為了隔離東南沿海的抗清武裝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從古至今,不同歷史時期為了實現和鞏固國家統一,都采取過積極有力的措施。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秦漢時期的中央統治者,為了有效地維系“大一統”,都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范. 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秦漢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據的年代里,追求統一仍始終是各族統治者和民眾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奮斗目標。 ——《“大一統”之夢》 材料二 在清朝遼闊的疆土上,生活著漢. 滿. 蒙. 回. 藏等五十多個民族。清朝在邊疆地區,分設機構,進行有效的管轄。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材料三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 ──鄭成功 材料四 是社會主義吞掉臺灣,是臺灣宣揚的 “三民主義”吞掉大陸?誰也不好吞掉誰,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只有用武力解決,這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鄧小平 材料五 2016年5月20日,臺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在其就職演說中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基本內核就是一個中國)。 ——《新聞網》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秦朝統治者用以“規范. 整齊”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漢武帝為了形成思想上的大一統實行了怎樣的政策?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清朝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分別設置了什么行政長官管轄西藏. 新疆地區? (3)材料三中侵占臺灣的“貴國”是哪個國家?臺灣收復后,清政府于哪一年設置臺灣府? 它的設立有什么歷史意義? (4)舉出中國古代史上除鄭成功以外兩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及其主要事跡。 (5)材料四和材料五中“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提出后已經取得了什么成果?當前阻礙臺灣與大陸統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經過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親建立的諸侯國對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強,同時也建立起一種類似后來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西周史》 材料二 秦兼天下,建皇帝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 ----《漢書》卷十九《百官宮卿表》 中國君主專制就本質而言非常原始,卻與一個受過教育的“現代”官僚隊伍(文官)并存. ----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 材料三? 秦漢時期,城鄉地位極為崇高.拜相時,皇帝要施大禮,因此才有“拜相”一說,然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竟把丞相給廢除了,從此丞相在中國就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古老中國的發展傳奇》 (1)據材料一指出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什么制度?這種制度有什么積極作用?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的“百官之職”中負責檢察的官職名稱. 材料中“受過教育的‘現代’官僚隊伍”是通過考試而產生的,這種考試應開始于何時?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朱元璋廢除丞相的主要目的. (4)綜合上述材料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呈現出專制主義統治逐步加強的趨勢,你認為專制主義統治不斷加強的后果是什么? 18. 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影響深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秦始皇開始將早先在本國取得輝煌成功的法家學說應用到全中國……他還通過統一度量衡和貨幣來實現經濟集中化…… ——斯托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最先將誰的法家學說應用到全國? 材料二 秦漢時期的中央統治者,為了有效地維護“大一統”,都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范. 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 ——《“大一統”之夢》 (2)秦漢統治者是如何“規范. 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的?(3分) 材料三 唐太宗常說“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 學識為本。” 唐太宗問魏征:“何謂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太宗以為然。并說:“主欲知過,比籍忠臣。” (3)材料三體現了唐太宗的哪些執政理念?請各舉一例說明他是如何踐行這一理念的? 材料四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 (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請指出丞相這一官職設立和廢除的朝代? 材料五故宮導游說:“這個不起眼的偏房(下圖),在雍正時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為了這個王朝的權力中心。” (5)導游所說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機構?這一機構的設立標志著什么? (6)結束我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DCDBD 6-10DDAAB 11-15AACDD 二. 非選擇題 16. (1)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或大力推行儒學教育)。 (2)駐藏大臣. 伊犁將軍。 (3)荷蘭。1684年。 意義: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4)戚繼光抗倭,康熙帝抗擊沙俄(或康熙帝組織了雅克薩之戰打敗沙俄)。 (5)港澳回歸。 阻礙因素:臺獨勢力,國際反華勢力的阻撓(或美日等國干涉)。 17. (1)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2)御史大夫;隋朝隋煬帝。 (3)加強君權,防止丞相專權。 (4)閉塞視聽,導致農民起義等。 18.(1)韓非子 (2)秦;焚書坑儒漢: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設太學,推行儒家教育。 (3)任用賢才,任用房玄齡為相(或任用杜如晦為相)。善于納諫,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秦朝;廢除:明朝。 (5)軍機處。封建君主集權進一步強化。 (6)辛亥革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