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宣稱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滲入”。他提出的一系列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下列所述與這一系列綱領和政策不相符的是( ) A.遏制共產主義 B.加緊控制其他國家 C.干涉別國內政 D.成立華沙條約組織 2. 丘吉爾描述了參加雅爾塔會議時的心情:“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種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這預示著二戰后的國際格局是( ) A.全球化趨勢加強 B.兩極對峙格局 C.多極化格局形成 D.一超多強格局 3. 杜魯門在敦促國會盡早通過馬歇爾計劃的特別咨文中說:“要使經濟復興獲得成功,必須采取某種對付內部和外部侵略的保衛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衛性措施”是建立( ) A.國際聯盟 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華沙條約組織 D.世界貿易組織 4. 《新全球史》中寫道:“1962年,整個世界戰栗了,等待著超級大國的對抗可能會帶來 的世界末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蘇聯出兵阿富汗 B.古巴導彈危機 C.科索沃戰爭 D.美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 5. 1970年尼克松總統提出家庭援助計劃,對貧困家庭提供援助,這有利于推動( ) A.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 C.日本經濟的崛起 D.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6. 下面一組圖片呈現的是德國小伙兒威廉的生活片斷。為他的快樂生活提供了如此便利的直接原因是( ) A. 聯合國維護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B. 歐洲聯盟推動了歐洲經濟一體化 C. 亞太經合組織促進了區域化合作 D. 世貿組織有利于成員國貿易自由化 7. 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因素與西歐不同的是( ) A.美國的扶持和援助 B.大力發展科技教育 C.建立廣泛的社會保障制度 D.推行民主改革,廢除封建落后因素 8. 東歐劇變實質上是指東歐各國( ) A.生活水平的根本變化 B.對外政策的根本變化 C.社會制度的根本變化 D.文化傳統的根本變化 9. 如圖漫畫說明了( ) A.社會主義陣營基本瓦解 B.兩極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蘇聯經濟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蘇聯模式的推廣具有強制性 10. 下表顯示的是蘇聯五年計劃執行情況。導致表中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 ) 五年計劃 時間 國民收入 平均增長 率(%) 工業總產 值平均增 長率(%) 社會勞動 生產增長 率(%) “八五” 1966—1970 7.7 8.5 5.8 “九五” 1971—1975 5.7 7.4 4.6 “十五” 1976—1980 3.7 4.4 3.2 A.經濟體制僵化 B.中蘇關系破裂 C.歐共體的擴大 D.社會性質改變 11.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在蘇聯領導下成立的華沙條約成員國相繼發生危機,社會動蕩,風云驟起,這場危機突出表現在哪方面( ) A. 社會制度發生變化 B. 國家名稱發生變化 C. 文化觀念發生變化 D. 民族構成發生變化 12. 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這一方針體現了中國政府( ) A.不以社會制度異同處理國際糾紛 B.主張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C.倡導世界各國避免戰爭和平共處 D.大力支持弱小國家共同發展 13. 100多年前,馬克思就稱這條運河為“東方偉大的航道”。該運河建成后,大大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的航程,連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經地中海與印度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是一條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的國際航運水道。這條航道是( ) A.隋朝大運河 B.元朝海運航線 C.蘇伊士運河 D.巴拿馬運河 14.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踏上南亞次大陸. 開始對巴基斯坦進行首次國事訪問后,即向印巴兩國發出強烈呼吁,希望兩國本著友好和和平的精神,就包括克什米爾在內的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對話。自印度. 巴基斯坦獨立后,遺留下不少嚴重問題,印. 巴之間的嚴重對立,是南亞地區持續動蕩的主要因素。與這種局面出現關系最密切的國家是( ) 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蘇聯 15. 新華網耶路撒冷(2008)12月27日電,以色列軍隊于當地時間27日上午對加沙地帶發動大規模空襲,造成190多人死亡。造成巴以沖突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民族問題 ②資源分配問題 ③宗教問題 ④戰爭賠款問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殘酷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曾經促使人們對民族國家和戰爭的反思達到空前的程度。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特勒是通過許諾解決失業問題. 砸碎《凡爾賽和約》的枷鎖……贏的支持的;……大蕭條為他贏得了狂熱的聽眾……,因為他為他們的不幸找到了替罪羊。——《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整個歐洲遭受了幾乎是致命的打擊。……導致了歐洲的整體衰落。不僅如此,歐洲還被蘇聯和美國劃分為東西兩大勢力范圍,……只有走聯合之路。于是,從經濟上的煤鋼聯合入手,啟動了西歐的聯合進程。—《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86年共同體的年民國生產總值高達2.6萬億美元,……共同體代表西歐,已成為西方世界美. 歐. 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世界史?現代史編》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凡爾賽和約》”是那一國際會議簽訂的?這一會議的操縱國中有那兩個歐洲國家?“大蕭條”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東西兩大勢力范圍”所反映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什么?據材料二,歸納促使西歐啟動聯合進程的主要因素。 (3)對比材料一. 二,二戰前后西歐國家間關系有何不同? (4)材料三中“共同體”指的是那一組織?據材料三,列舉共同體的經濟發展狀況。 (5)綜上所述,概括二戰前后西歐國家間關系的不同影響.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在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中,美國耶魯大學某教授曾說:所有的大國都試圖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們總是為世界秩序出謀劃策。實際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國家想要打破這種秩序,因為他們試圖取代以前的大國。20世紀人類社會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一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導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變動。 (1)一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先后召開了哪兩次國際會議?形成了怎樣的世界格局? (2)二戰結束后美蘇冷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兩極格局形成和結束的標志分別是什么? (3)當今世界格局呈現出怎樣的特點?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請你寫出對未來世界的美好祝愿。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和非洲相繼出現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拉丁美洲人民也為捍衛民族主權而展開不懈地斗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材料二 圖一 圖二 請回答: (1) 材料二中涉及的是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哪兩個國家取得的偉大成就? (2)圖一和圖二所提到的兩個國家在民族解放運動中面臨的共同對手是誰?分別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果? (3)圖二中所指這個國家的革命與非洲哪個國家的革命類似?為什么? (4)圖一中的人物在革命勝利后宣布本國的革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這個人物是誰?他這樣說的依據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DBBBD 6-10BDCDA 11-15AACA 二. 非選擇題 16. (1)巴黎和會。英. 法。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 (2)兩極格局。二戰的打擊(或歐洲的衰落),冷戰的影響。 (3)對抗,聯合。 (4)歐洲共同體,年國民生產總值高達2.6萬億美元,已成為西方世界美. 歐. 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5)對抗俱損,聯合雙贏。 17. (1)巴黎和會. 華盛頓會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 (3)特點: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祝愿:鑄劍為犁共享和平;愿和平之花遍地開放,愿友誼之樹亙古長青等(其他答案符合題意的也可以)。 18. (1)古巴和巴拿馬。 (2)美國。1959年,古巴通過武裝斗爭,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建立了革命政府,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70年代后期起,巴拿馬逐步收回運河區的海關. 郵 政. 司法等權力。到1999年底,終于收回運河的全部主權。 (3)埃及。都推翻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從殖民者手中收回了運河的全部主權。 (4)卡斯特羅。古巴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