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同步單元練習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1.杜魯門說:“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以下說法不符合這一含義的是( )A.都是“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B.都是以軍事援助為主要形式C.目的都是反蘇反共以遏制共產主義D.都是以美國自身利益為出發點2.美國高呼著“共產主義的威脅”發動冷戰,卻干著控制別國.擴大本國利益的勾當。“共產主義擴張”只是美國制造出來實現自己戰略目的的“神話”。這反映美國發動冷戰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革命B.控制西歐C.遏制蘇聯D.稱霸世界3.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后德國由美.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1949年,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聯邦德國”,蘇占區成立了“民主德國”。這反映了美蘇關系( )A.從緊張到緩和B.從合作到對抗C.從敵對到友好D.從和平到戰爭4.“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締約國將作出集體反應;各締約國決心維護共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該條文出自1949年簽署的( )A.《凡爾賽條約》B.《聯合國家宣言》C.《北大西洋公約》D.《華沙條約》5.1970年尼克松總統提出家庭援助計劃,對貧困家庭提供援助,這有利于推動( )A.歐洲一體化的進程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C.日本經濟的崛起D.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6.通過讓出部分國家主權,進行國家間的聯合,達成區域和平,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是一項重大嘗試。二戰后,這一“嘗試”的典型事例是()A.北約 B.華約 C.獨立國家聯合體 D.歐洲聯盟7.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因素與西歐不同的是( )A.美國的扶持和援助B.大力發展科技教育C.建立廣泛的社會保障制度D.推行民主改革,廢除封建落后因素8.東歐劇變實質上是指東歐各國( )A.生活水平的根本變化B.對外政策的根本變化C.社會制度的根本變化D.文化傳統的根本變化9.如圖漫畫說明了( )A.社會主義陣營基本瓦解B.兩極格局局面基本形成C.蘇聯經濟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蘇聯模式的推廣具有強制性10.下表顯示的是蘇聯五年計劃執行情況。導致表中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 )五年計劃時間國民收入平均增長率(%)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社會勞動生產增長率(%)“八五”1966—19707.78.55.8“九五”1971—19755.77.44.6“十五”1976—19803.74.43.2A.經濟體制僵化B.中蘇關系破裂C.歐共體的擴大D.社會性質改變11.“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穿越時空,透過歷史,我們依稀還能看到在歐洲東部矗立著一個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一夜之間,這個曾經偉岸的巨人倒下了,請問:材料中的一夜發生在下面的哪一個時間之中( )A.1989年B.1991年C.1922年D.1936年12.張亮同學以“二戰后,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以下他得出的結論中,正確的是()①印度獨立后大力發展科技,成就顯著②1956年埃及宣布將巴拿馬運河收歸國有③1959年古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④納米比亞的獨立宣告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某班開展研究性學習,收集了有關“尼赫魯”“納賽爾”“納米比亞獨立”“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的材料.據此推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A.冷戰中的對峙B.動蕩中的中東地區C.亞非拉的奮起D.科學和思想的力量14.二次大戰以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擺脫了殖民枷鎖,取得獨立。對下列國家按獨立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②埃及③印度④古巴⑤納米比亞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③④C.③④①②⑤D.③①②④⑤15.下圖名為“歷史性的握手”,它給長期動蕩的中東局勢帶來了一絲和平的曙光。請你判斷握手的雙方代表的國家是( )A.埃及以色列?B.伊拉克以色列?C.巴勒斯坦以色列?D.埃及伊拉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946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公開宣稱:“美國今天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它更強大了,……這意味著,我們擁有這樣的力量,就得挑起領導的擔子并承擔責任。”——岳麓版《歷史》必修Ⅰ材料二材料三中國自冷戰結束以來迅速崛起,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科研能力的顯著提升和軍事現代化的穩步推進:到2010年時,中國經濟總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制造業規模則躍居世界第一,奧巴馬政府在對外戰略方面開始推行以全球收縮.亞太突進為特征的“亞太再平衡”(rebalancetowardstheAsia﹣Pacific)戰略,力圖緩解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的過度擴張,集中應對中國的崛起,以重振美國霸權。——王浩《過度擴張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及其前景論析》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指出二戰后初期美國的戰略意圖以及美國提出這一戰略意圖的歷史條件。(2)美國為實現上述戰略意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結合圖1.圖2予以說明。(3)根據材料三,指出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原因和目的。(4)請你談談對二戰后初期美國的戰略意圖和當今“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認識。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俄共為主的左翼政治派別仍然把列寧視為自己的領袖和精神象征。他們認為,列寧領導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使勞動人民當家作了主人,是列寧把俄國從戰爭中拯救出來。列寧倡導人民政權,反對人剝削人的制度,這些對于今天和未來的俄羅斯來說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俄羅斯右翼政治派別則對列寧.布爾什維克和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持極端仇視態度。材料二俄羅斯絕大多數學者仍然認為,列寧和“十月革命”不僅改變了俄國,也改變了世界,改變了資本主義本身。人們應該以歷史的態度來對待歷史。少數右翼學者認為,蘇聯歷史中一切陰暗的東西都源于列寧,蘇聯的制度從一開始就錯了。材料三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寧是窮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會分配嚴重兩極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懷念社會主義時代的福利。(1)材料一.二.三分別是俄羅斯哪三個群體對列寧的評價?(2)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他們作出評價的相同背景。(3)在上述背景下,我們仍然認為列寧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拓者。請用所學的中外史實加以說明。1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以色列國防軍地面部隊18日繼續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實施軍事行動,其活動范圍已從加沙南部邊境向內深入4公里。——2006年10月19日21:29:19新華網材料三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在接受以色列電臺的訪問中說,他在做極大的努力,與阿巴斯總統開始對話。他說,“(中東和平)路程漫長……我們不必匆忙。將如何終結,有待觀察。”?——2007年3月25日http://www.歐洲時報請回答?(1)從材料一中圖文說明了什么?(2)材料二又說明了什么?(3)為什么“(中東和平)路程漫長”?試分析造成這一地區動蕩不安的主要原因。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BDBCD6-10DDCDA11-15BCCDC二.非選擇題16.(1)世界霸權,美國經濟.軍事實力膨脹。(2)馬歇爾計劃,對臺軍售。(3)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重振美國霸權。(4)中美兩大國和其領導人,在中美關系.亞太戰略和全球治理中,更應站在世界文明和人類共同體利益的高度,擯棄歷史上“國強必霸”和“兩強必斗”的宿命,增信釋疑.管控分歧,牢牢把握中.美雙方避免沖突和對抗的共同底線,進行更高層次的中美文明戰略對話,并展開能給本國和世界各國人民提供更好選擇與更好未來的良性競爭與共贏合作。17.(1)政治派別(或政黨).學者.普通百姓。(2)蘇聯解體;俄羅斯現狀(或俄羅斯經濟不景氣,國際地位下降)。(3)革命家: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為中國革命指出了新的道路。開拓者: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探索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等。18.(1)由于拉賓和阿拉法特等人的努力,中東和平出現曙光。(2)中東地區戰火未斷.動蕩不安。(3)①大國爭奪是中東地區沖突不斷的重要根源。中東地區地理位置和戰略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十分豐富,成為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列強爭奪的熱點。②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領土爭端是阿以之間爭奪的實質問題。以色列建國后,不斷擴張領土,侵占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的家園。③水資源問題在中東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圍繞著水資源問題,阿以進行著殊死的斗爭。④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是巴以關系中最為棘手的問題。耶路撒冷被視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三教圣地,他們不斷相互爭斗,以取得對城市的控制權。宗教信仰的不同加深了雙方的裂痕。(學生從四個方面加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