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下列歌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列依次為( ) ①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 ②鐵流兩萬五千里,紅軍威名天下揚…… ③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 ④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 2. 建國初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廢除,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獲得了土地,這得益于(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3. 1955年8月,武漢鋼鐵公司開始施工。它的建設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個省(自治區). 48個城市. l00多家工廠為武鋼制造設備和配件。這表明( ) A.農業對工業建設的支援 C.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的優勢 B.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D.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 4.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全國有1.5億人參加憲法草案修改討論,提出118萬條修改和補充意見,大會根據這些意見,對憲法草案進行了認真的修改,這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充分表達了( ) A.人民的意志 B.黨的意志 C.工人的意志 D.農民的意志 5. 1956年底,毛澤東曾說:“手工業中許多好的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 張小泉的剪刀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好的東西,搞掉了的,一定要來一個恢復”。此話針對的問題是( ) A.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三大改造中的過急過粗 C.大躍進時期的浮夸風 D.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共產風” 6. 下列敘述不是黨中央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原因是( ) A.由于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 B.對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認識不清 C.連續三年自然災害比較嚴重 D.建設社會主義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7. “文化大革命”是建國后出現的一場嚴重動亂和災難,那么它結束的標志是( ) A.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B. 周恩來. 鄧小平扭轉了經濟的下滑 C. 毛澤東逝世 D.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 8. 小雪同學通過百度查尋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重要會議,輸入的關鍵詞有:1978年. 工作重心轉移. 歷史的偉大轉折,她將找到的會議是( ) A.遵義會議 B.十七大 C.十一屆三中全會 D.十五大 9.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有( ) ①頒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②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④制定愛國統一戰線的政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農村生產關系進行了數次調整。請按時間先后順序給下列事件排序( ) ①人民公社化運動 ②農業合作化 ③土地改革 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11. 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2016年3月20日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說:“我國1978年GDP折合美元僅僅為3650億元,而2015年GDP折合美元則達到10.86萬億元。”我國GDP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 A.勞動力資源充足 B.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C.城市化速度加快 D.實行改革開放 12. 西藏自治區的領導干部中,近八成是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自治區. 自治縣. 自治鄉人大代表中分別約占88.4%. 92.6%. 和99%。這體現了我國( ) A.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注重對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 C.少數民族享受比漢族更多的權利 D.實行民族平等. 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的政策 13. “元旦獻辭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思想的紀錄”下列是某位同學整理的部分元旦獻辭,其中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 A.1953年——《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B.1966年——《全面內戰,打倒一切》 C.1988年——《迎接改革開放第二十年》 D.2007年——《澳門回歸十年,繼續穩定發展》 14. 1992年,大陸海協會和臺灣基會達成共識(即“九二共識”)。其核心是( ) A.制定和平統一方案 B.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C.提出一國兩制方針 D.落實八項主張要求 15.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這一決定出自于( ) A.第24屆聯合國大會 B.第25屆聯合國大會 C.第26屆聯合國大會 D.第27屆聯合國大會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至1953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背景篇——土地制度 深惡痛絕】 材料一 如圖所示。 (1)材料一與解放前的哪一經濟制度有關?這一制度給新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為此,黨和國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政策篇——有法可依 目的明確】 材料二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 【改革篇——土地易主 歡欣鼓舞】 材料三 (3)上面漫畫與哪一事件有關?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設想一下,“農民”回家鄉后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意義篇——農民翻身 鞏固政權】 (4)結合土地改革的意義分析材料二中土地改革的目的實現了嗎?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請再舉出兩項鞏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權的措施。 17. 我國的改革開放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是強國之路,是富民之策。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1)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決策是在哪一會議上提出的? (2)結合所學知識,將圖1中的內容補充完整。 (3)根據圖1和圖2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目前我國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 (4)我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日友好源遠流長。在綿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中華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學習. 相互借鑒,促進了各自的進步與發展。……眾 所周知,中日兩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慘痛不幸的歷史所阻斷。 ──摘自溫家寶總理在日本國會上的演講 材料二 “……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一早,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進入戰斗狀態。雖然當時人們希望現 場解決,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規模派兵,國民黨政府也立即發布了動員令,此后進入了持續8年的日中戰爭。……沒有一個國家在戰爭中沒有任 何殺害和虐待非武裝人員的事件,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2001年版歷史教科書 材料三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被稱為“破冰之旅”,標志著中日關系開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溫家寶總理訪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的“暖春之旅”,進一步增強了兩國人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材料四 中日兩國交往一覽表 時間 雙邊貿易(億元) 人員往來(萬人) 友好城市(對) 1972年 11 0 2006年 2073 480 233 材料五 2009年2月10日,中國外交部亞洲司負責人,奉命就日本在釣魚島海域常駐可搭載直升機巡視船一事,向日本駐華使館官員提出嚴正交涉。 請回答: (1)日本發動哪些侵華戰爭釀成了材料一中所說的“近代50多年那一段慘痛不幸的歷史”?不屈的中國人民通過哪次戰爭的勝利最終擺脫了那段“不幸的歷史”? (2)結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談談近年來中日政治關系結“冰”的主要原因。 (3)根據材料四,用一句話概括中日關系的發展狀況。 (4)根據材料五,請你以中國外交部亞洲司負責人的身份發表一 份簡短的聲明,闡述中國政府的立場和主張。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ACCAB 6-10DACDC 11-15DADBC 二. 非選擇題 16.(1)制度:封建土地剝削制度。 影響: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措施:土地改革。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3)事件:土地改革。變化:分到土地. 農具. 房屋等,不必向地主交租等。 (4)實現了。措施: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17.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①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② 國有企業 ③ 深圳 ④ 廈門 ⑤ 海南 (3)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4)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視發展科技. 教育。 18. (1)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 (2)日本領導人的頭腦中仍然存在著軍國主義思想,他們否認日本所犯下的侵略罪行。 (3)中日兩國的經濟友好往來日益密切。 (4)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日方在釣魚島 問題上采取的舉動,是對中國人民和中日關系的挑戰。從中日關系的長遠利益出發,日方應在尊重歷史與中國人民感情的基礎上妥善處理,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