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當清王朝正做著“天朝上國”美夢的時候,西方已經展開了一場工業革命,這場革命最早出現的部門是( ) A.冶金業 B.交通運輸業 C.采礦業 D.棉紡織業 2. 瓦特為人類獲得了新的動力,他用一把鑰匙打開了新時代的大門。這里的“新時代”是指( ) A.蒸汽時代 B.電氣時代 C.鐵路時代 D.信息時代 3. 節假日是人們外出旅游的重要時機,高鐵以其便捷舒適成為人們外出旅行的首選。追溯高鐵的發展源頭,世界上第一輛蒸汽機車的發明者是( ) A.哈格里夫斯 B.史蒂芬孫 C.富爾頓 D.瓦特 4.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 ) A.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 B.指導了英國的憲章運動 C.由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 D.探索了改造社會的方法 5. 加里斯特·瓊斯教授感慨地說:“《共產黨宣言》雖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們現在經常談到的全球化、裁員、跨國公司……這些內容在書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驚訝的現實意義,任何其他文獻都沒有這個力量。”“這個力量”指的是( ) A.馬克思主義 B.毛澤東思想 C.鄧小平理論 D.科學發展觀 6. 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在《馬賽曲》的樂曲聲和“公社萬歲”的歡呼聲中,迎來了巴黎公社的誕生。該政權是( ) A.革命群眾組織 B.工人團體組織 C.國民自衛軍組織 D.無產階級的新型政權 7. 美國領土不斷擴張,成為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的大國是在( ) A.18世紀中期 B.19世紀中期 C.19世紀末期 D.20世紀初期 8. 有人認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美國內戰進入以革命的方式進行戰爭的階段。據此可知,《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發表的主要意義是( ) A.取得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 B.推翻了美國的封建專制統治 C.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D.扭轉戰局為北方的勝利奠基 9. 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表演講時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比從下面解決要好得多。”這表明( ) A.農奴沒有獲得解放 B.農奴制危機嚴重 C.改革沒有推動俄國發展 D.改革是封建性質 10.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舊制度所顯示的破產導致舊制度的變革。第一個變革是解放農奴……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工廠工人的數目從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0人……”材料顯示這次改革( ) A.使俄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 B.推翻了俄國沙皇專制統治 C.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D.使俄國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 11. 19世紀中期,率領四條蒸汽船驚醒日本“太平夢”的國家是( ) A.英國 B.法國 C.俄國 D.美國 12. 19世紀中期,面對困境,日本一些人士聯合形成改革力量,打著恢復天皇權力的旗號進行一場倒幕運動。“這些人士”指的是( ) ①中下級武士 ②藩主 ③朝廷公卿 ④城市貧民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3. “我以自己的人性和生命宣誓,在沒有打碎西班牙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枷鎖以前,我的手將不停地打擊敵人,我的心將不會平靜。”這是誰在投身拉美解放運動時的誓言( ) A.伊達爾哥 B.玻利瓦爾 C.章西女王 D.圣馬丁 14. 《西方文明史》認為:“經過長時期的分離,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終于攜手并進了。”這一現象開始于( ) A.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 B.第二次工業革命 C.瓦特改良蒸汽機 D.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15. 在德國,汽車時代的到來,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車的普及推動了一場社會革命,遏制了人口進一步向城市集中,從而使人口得以從飽和的城市向郊區擴散。由此可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在德國出現的人口移動趨勢是( ) A.由農村向城市集中 B.由城市向郊區擴散 C.由德國向歐洲擴散 D.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擴散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如圖。 【從變化看生活】 材料二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化國家,1670年以來英國城市化進程加快。 【從變化看生產】 材料三 下圖是關于“世界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發展圖”。 (1)材料一中圖一反映了一個什么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圖二表明英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什么變化? (3)從材料二中可看出當時英國發生怎樣的變化? (4)材料三中促使工業生產飛速發展,進入了這樣一個嶄新的時代的標志是什么?綜合以上現象,就本質上而言,是什么樣的變化使人類進入嶄新時代?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19世紀,奧斯曼、俄羅斯、中國和日本社會都面臨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嚴重挑戰……所有這些國家都啟動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從歐美模式中汲取靈感以解決統治危機。奧斯曼、俄羅斯和中國保守的統治者大體上支持工業化和軍事改革,卻扼殺了可能威脅他們社會地位的政治和社會改革。而在日本,改革者實施了更徹底的改革計劃。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明治維新后,日本推行了一系列發展工業的措施。政府直接從西方拿來了法國式的繅絲場、法國式的礦山冶煉廠、英國式的軍工廠。除了購買機械,政府還聘請了大量國外技師。1870年12月成立的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經營的礦山和工廠,創辦了官營企業。為了加速工業化的進程,政府在1880年下令把官營企業轉讓給與政府有密切聯系的,享有特權的大資本家。 ——摘編自劉祚昌、王覺非《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導致俄國、日本進行改革的共同外部因素是什么?為什么作者認為日本的改革“更徹底”? (2)根據材料二,你認為日本的工業化有哪些特點? (3)材料中日本的改革順應了19世紀中后期世界歷史發展的哪一潮流?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古代,中國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許多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就社會制度變遷而言,中國也是最早的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演進和變遷的國家。但是在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中國卻落后了,表現出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現象。這個問題被稱作“韋伯問題”,其研究同“李約瑟之迷”一樣,倍受中外史學家和經濟史學家的青睞。 ——《小農經濟結構變遷與資本主義萌芽》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在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變遷的過程中”,“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現象”出現的原因。 材料二 圖一: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模型 圖二:愛迪生發明的電燈 (2)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圖一和圖二中的發明成果分別代表人類進入什么時代?在從圖一到圖二的發展變化中,最主要的推動力是什么? 材料三 有人描述20世紀初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情況時指出,倫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打電話訂購世界上任意產品,想訂購多少悉聽尊便,同時,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財富投資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資源開發和新的冒險事業中,他可以利用廉價和舒適的交通工具,立即動身去任何國家。 (3)材料三反映了當時出現了什么經濟現象?其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4)上述史實,對近代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ABAA 6-10DBDBC 11-15DCBBA 二、非選擇題 16. (1)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棉花加工量和生鐵等工業品產量增長很快。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 (2)工業比重上升,農業比重下降。 (3)1670年以來英國城市人口占比迅速上升、城市化進程加快。 (4)瓦特改良蒸汽機的廣泛使用。手工勞動變為機器生產為主。 17. (1)共同因素:第一次工業革命。原因:日本明治維新的措施是全方位的,涵蓋了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2)特點:政府主導和推進;向西方學習;將國營企業轉給私人資本家。 (3)潮流: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 18. (1)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在全國范圍仍居主導地位;官府的沉重剝削,導致農民極端貧困、購買力極其低下;明清統治者固守“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長期實行閉關和海禁政策) (2)圖一:蒸汽時代 ,圖二:電氣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或第二次工業革命)。 (3)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國際貿易、資本輸出、武力逼迫。 (4)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西方列強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發多次發動侵華戰爭,使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