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開始的標志是( ) A.巴黎和會 B.華盛頓會議 C.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D.馬歇爾計劃 2. 歷史漫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右圖漫畫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對西歐實施的哪一政策( ) A.羅斯福新政 B.杜魯門主義 C.馬歇爾計劃 D.經濟全球化 3. 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標志是( ) A.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C.北約和華約組織的成立 D.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4. 國際斗爭永遠都是這樣……昨日還是堅定的盟友……現在卻完全恢復老樣子……利益的沖突導致了同盟國之間迅速變臉,演化出了冷戰。材料強調決定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是( ) A.國家利益 B.意識形態 C.地緣政治 D.社會制度 5. 有研究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某個國家“正處于拿破侖戰爭結束時英國的地位,它掌握了全世界財富的大約50%”。該國家是( ) A.蘇聯 B.美國 C.中國 D.英國 6.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A.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 B.社會保障制度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C.資產階級認為實行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 D.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日漸完善 7. 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 ) A.美國 B.聯邦德國 C.英國 D.日本 8. 下列不屬于匈牙利改革內容的是( ) A.發揚社會主義民主 B.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 C.繼續實行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 D.改善黨的領導 9.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憑借其雄厚實力提出“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恢復崩潰的經濟。1949年,蘇聯也成立了幫助東歐國家克服戰后經濟困難的組織,它是( ) A.華沙條約組織 B.北大西洋組織 C.經濟互助委員會 D.歐洲聯盟 10.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經濟改革沒有間斷過。改革涉及的面比較廣泛。下面是對其改革的討論,正確的是( ) A.改革最先在政治方面進行,后轉移到經濟方面 B.改革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大力發展經濟 C.為同美國競賽,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 D.改革使蘇聯出現工農業發展均衡狀態 11. 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走近古稀之際,終于宣告了它的解體,此時,執政的蘇共黨中央書記是( ) A. 戈爾巴喬夫 B. 列寧 C. 斯大林 D. 赫魯曉夫 12. 1955年,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的340名代表濟濟一堂,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也標志著二戰后獲得民族獨立與解放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次會議( ) A.促進了中國與美國的交流與合作 B.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D.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孤立和封鎖 13. 某位同學在學習歷史時制作了如表。根據表格內容判斷,他所探究的主題是( ) 時間 事件 歷史人物 1955年 萬隆會議 周恩來 1956年 埃及成立共和國 納賽爾 1959年 古巴革命 卡斯特羅 A.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B.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 C.冷戰中的對峙 D.非洲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14. 歷史上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寶石”之稱。這顆“寶石”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獲得獨立的領導人是( ) A.玻利瓦爾 B.章西女王 C.尼赫魯 D.納賽爾 15. 某班歷史興趣小組準備舉辦《中東問題的由來與現狀》的歷史圖片展,下列材料中不應該選用的是( ) A. 《巴勒斯坦地區圖》 B. 阿拉法特照片 C. 《科索沃戰爭示意圖》 D. 《中東戰爭示意圖》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六個國家生產增長指數表 材料二 共同體的目標應是:通過共同市場的建立和各成員國經濟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個共同體內促進經濟活動的和諧發展,不斷的和平衡的擴張,日益增長的穩定,生活水平的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員國之間更緊密的關系。 ——摘自《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1957年3月) 材料三 (1)通過材料一和所學分析美國戰后經濟發展有何特點? (2)材料二中的歐洲共同體的成立有什么作用?寫出歐盟正式成立的時間。 (3)分析材料三,1950~1970年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是________,歐洲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是_______________。 (4)在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中,你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5)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日本的軍費開支急劇增加,作為鄰國,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此問題。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88年,蘇聯的市場上90%以上的食品. 服裝和鞋脫銷,出現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煙荒”和“藥品荒”,人們搶購成風。 材料二 從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蘇共黨員由19 487 822人降至16 516 100人,足足減少了290萬人,更不用說發展新黨員。如在切良斯克地區,1986年有6 000人入黨,1989年為750人,1990年81人,1991年僅有4人。到1990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五分之一的車間黨組織. 二分之一的黨小組或解散,或停止了活動。蘇共戰斗力幾乎喪失殆盡。 (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蘇聯解體的原因。 (2)有人說“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的失敗”,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3)東歐劇變. 蘇聯解體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決議。中東地區宗教信仰的不同加深了雙方的裂痕,各宗教的信徒都把這座城市看作是自己的“圣城”,幾乎整個世紀他們不斷地相互爭斗,以奪取城市的控制權。 材料二 中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歐. 亞. 非三洲各民族遷徙的通途,東西交流的要道,是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地區。這里的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紅海是蘇伊士運河通向印度洋的通道,波斯灣地區有“石油湖”之稱,地中海東岸地帶,特別是巴勒斯坦地區地處歐. 亞. 非三洲的交通樞紐,有“中東心臟”之稱。,近代以來,中東地區成為西方國家爭霸的重要基地,“二戰”以后大國在這里的爭霸變本加厲。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各宗教”包括哪些宗教? (2)材料一中的“圣城”指的是哪里? (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中東地區動蕩不安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中東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材料三 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里,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滑落。 材料四 這不是我個人的戰斗,也不僅是以色列領導人的戰斗。它是我們(這一地區)所有國家全體公民和每一位公民的戰斗。生活在和平之中是他們的權利。 (4)材料三. 材料四分別是誰說的? (5)這兩則材料都強烈反映了人們的什么愿望? (6)中東問題的關鍵是什么?你認為解決中東問題有哪些辦法?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CCCAB 6-10BDCCC 11-15ACACC 二. 非選擇題 16.(1)戰后美國經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發展的特點,即經濟的高速發展總是與經濟的停滯不前交替出現。 (2)歐共體成員國加強經濟合作,并努力用一個聲音在國際舞臺上說話,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1993年11月。 (3)日本;聯邦德國 (4)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 (5)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抬頭,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言之有理即可) 17.(1)綜合國力衰退,經濟發展每況愈下,市場出現了極為嚴重的供不應求狀況;共產黨在蘇聯人民的心目中失去了威信。 (2)不對。它只是蘇聯高度集權的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而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 (3)東歐劇變. 蘇聯解體標志著以美蘇為主導的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朝著多極化趨勢發展。 18. (1)猶太教.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 (2)耶路撒冷。 (3)主要原因: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十分豐富,列強的爭奪與介入;歷史. 宗教. 種族等因素。中東問題的關鍵:巴以沖突。 (4)阿拉法特,薩達特。 (5)和平的愿望。 (6)巴以沖突。辦法:和平談判,以土地換和平,雙方都作出讓步,為人民贏得和平,讓巴勒斯坦建立國家等。(言之成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