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五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 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在全國結束元朝統治并在應天(今南京) 稱帝的歷史人物是 ( ) A. 努爾哈赤 B.朱元璋 C. 皇太極 D. 李世民 2. 有人分析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有“天災. 人禍. 外擾”。下面對明朝滅亡原因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陜西北部連年大旱,饑民遍野 B.明朝末年,爆發了農民起義 C.清政權乘機占領北京,明朝滅亡 D.明朝政權的腐敗 3. 清朝前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祖國版圖基本奠定。清朝的建立者是( ) A. 楊堅 B. 李世民 C. 趙匡胤 D. 皇太極 4. 戚繼光被稱為民族英雄,是因為( ) A.戚繼光組成了戚家軍 B.戚家軍紀律嚴明,受到人民的歡迎 C.戚繼光堅持抗倭,反對外來侵略 D.戚繼光駐軍大西洋沿岸地區 5. 1683年中秋節,康熙帝欣然賦詩:“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收”。此后,清朝中央政府在該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設置臺灣府 B.實行改土歸流 C.設立宣政院 D.設立駐藏大臣 6. “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體現了清朝皇帝遠見卓識的民族政策。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1727年清政府設置的管轄機構是( ) A.盛京將軍 B.伊犁將軍 C.西域都護 D.駐藏大臣 7. 下列對于資本主義萌芽表述不正確的是( ) A. 明中期后,江南紡織業中,出現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 B. 機戶是由清政府扶植發展起來的 C.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D. 清代,具有資本主義性質手工業部門也增多了 8. 清朝前期,隨著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下列屬于清朝普遍種植的經濟作物是(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甘蔗 ④水稻 ⑤煙草 ⑥茶葉 A.①⑤⑥ B.②③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⑤⑥ 9. 清朝前期,商業發達。下列不屬于其表現的是( ) A.蘇州“十萬煙火”,富甲天下 B.晉商在全國各地開設票號 C.盛澤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D.玉米等作物的引進與普遍種植 10. “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于中原。”這段材料主要歌頌了什么工程或建筑的積極作用( ) A.大運河 B.趙州橋 C.長城 D.都江堰 11. 錢文忠在講述唐朝對外關系時說:“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由信念. 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闊. 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下列哪位著名小說家以該僧人取經的故事為素材創作了一部長篇神話小說( ) A.羅貫中 B.吳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 12. 中國古代的戲曲藝術發展到清代,進入了一個更為繁榮的時期。此時最有影響的戲劇是( ) A.黃梅戲和京劇 B.漢調和京劇 C.昆曲和京劇 C.漢調和昆曲 13. 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播出之后,人們認識了清朝官吏劉墉。但是,有歷史學家認為這個電視劇名犯了錯誤,他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 A.劉墉不是駝背,所以不能稱為“劉羅鍋”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時已經被廢除,所以稱“宰相劉羅鍋”會誤導觀眾 C.劉墉既不是駝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劇名錯誤 D.他沒有理由,只不過是嘩眾取寵 14. 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 ) A.軍機大臣聽命于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 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沒有任何地位 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 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5. 正當西方列強以咄咄逼人之勢不斷東擴時,清帝國卻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日益顯出疲憊的老態。“閉關鎖國”政策不利于清朝統治的原因是( ) ①喪失了外貿的主動權,阻礙手工業的進步 ②不與外國進行科技交流,使中國逐漸落伍 ③使清朝看不到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 ④使西方殖民者找到侵略中國的借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待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 材料二 科學家竺可楨通過研究中國五千年來氣候之變化,指出中國16世紀后半葉趨于寒冷,至17世紀最冷。自天啟六年(1626年)至崇禎十三年(1640年),氣候益轉嚴厲,自然災害頻繁。 材料三 ……內城陷。帝(崇禎)崩于萬歲山,王承恩從死。 (1)材料一記錄了明朝陜西北部遭受旱災的情形,當時的受災農民處于什么樣的狀況? (2)材料二介紹了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嗎?為什么? (3)材料三崇禎皇帝自殺,標志著明朝的滅亡。推翻明朝的農民軍領袖是誰?其最終結局如何? 17. 風光秀麗的雪域高原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前期加強對邊疆的治理,西藏愛國僧眾擁護中央. 維護統一,在這里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贊歌。閱讀下列圖片,回答問題。 (1)圖一中清政府頒賜的金瓶有何作用? (2)駐藏大臣衙門遺址現已成為西藏旅游的一個景點,請你為前來參觀的游客解說。 (3)圖三為位于河北承德的須彌福壽之廟碑,碑文寫道:“國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這句碑文是什么意思? (4)請你為三幅圖片確立一個學習主題。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行省長官:“凡錢糧. 兵甲. 屯種. 漕運. 軍國重事,無不領(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 明初,置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澤. 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吳元年,置各道按察司,設按察使,正三品。洪武八年,改在京留守都衛為留守衛指揮使司,諸外都衛為都指揮使司。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 唐. 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 六部. 都察院. 通政司. 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一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后嗣君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君臣即對劾奏,處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實錄》 材料四 有一天,明朝殿閣大學士宋濂在家中請客,第二天,明太祖問他:“昨天喝酒了嗎?請的哪幾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實回答。太祖笑道:“說得對,沒有騙我。”說著拿出一張圖,上面畫著宋濂請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見了嚇出一身冷汗。 閱讀材料后請回答: (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一說明元朝行省制什么問題? (2)針對元朝行省制存在的問題,材料二中明太祖又采取什么措施? (3)從材料三中看出明太祖對丞相有何看法?采取什么措施?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明朝的一種什么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BCDCA 6-10DBCDC 11-15BCBAC 二. 非選擇題 16. (1)莊稼顆粒無收,人民食野草. 樹皮和石塊充饑,災難深重。 (2)氣候變冷. 自然災害嚴重。不是。根本原因是明朝政治日益腐敗。 (3)李自成。李自成在推翻明朝的統治后,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并與清軍夾擊李自成,李自成交戰失利,最后失敗。 17. (1)通過“金瓶掣簽”,決定達賴和班禪的繼承人,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由中央政府冊封。 (2)駐藏大臣設立于1727年,清朝法令規定,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 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3)我國百余年來天下太平,民族和睦,內地和邊疆如同一家。 (4)清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理。 18. (1)行省制度造成地方權力過重,不利于中央集權。 (2)措施:廢行省,設三司(布政司. 按察司. 都司)。 (3)宰相專權亂政,是政治動亂的根源。措施:廢除宰相,權分六部。目的是加強皇權。 (4)明朝的特務無孔不入,加強對臣民的監視偵查;說明明朝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